如果說設計的本質是爲了「解決問題」,那荷蘭設計師或許就是最理解作业的族群。原因何在?從 DAE 的例子來看,教育顯然是最大的泉源。但踏出象牙塔就立即碰釘子的設計例子卻比比皆是。所以這樣的一個過渡期就需要被給予些支撐,而「推動荷蘭設計」(Driving Dutch Design)就是這麽一個計畫,旨在幫助有動力的設計師在創意創業領域起步。
逐漸地,「目的」已成爲了上班族感到職涯滿足的原因。設計師又何嘗不是?「為目的而驅動」(Driven by Purpose)的展覽用意,除了表達出每個設計師都受到內在動機和個人目標所推動外,也進行了一項「實驗」:當這些目標相互聯繫,並將力量進行結合時,會產生什麽樣的火花?因此,這場頌揚設計力量的展覽就集結了 20 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設計師進行合作,讓設計不僅能呈現出新創意,也因爲其正向「目的」而有了持續下去的意義。
即使去年同月,正當我在探索荷蘭設計周選題的同時,就意識到了一件事:落戶在埃因霍溫的設計周不僅沒有常見的大型「展會」,但參與展出的「非商業產品」單位卻仍多樣與多元。究竟是什麽原因驅使荷蘭設計業的「長青」呢?原因之一,或許就是該國業界對於年輕設計師的,從贊助這場展覽的機構 BNO,到如皮革公司 Secrid 設立的 Talent Podium 或 Stimuleringsfonds 都不約而同地支持與推廣年輕且永續的設計計劃。而且,在今年米蘭衛星展中,荷蘭設計也獲得該國領事館(Consulate General and Embassy of the Netherlands)的贊助,顯然讓年輕設計師擁有更多的機會往國外發展與交流——這亦證明了在荷蘭,不管是政府或商業組織,都願意對新設計投下了精力與資源。
什麽樣的設計才可謂有「目的」?從居家產品(Dasha Tsapenko 的「真菌」製椅子和櫥櫃 MYC)、織品(Nicky Vollebregt 的 Pollia)、平面藝術作品(Jelle Kok 的 「人工景观」Artificial Landscapes),甚至還有電影、帶有研討會或知識轉移的社交項目等等,皆讓人看見各設計領域都可朝「目的」發展。還有像 Anna Musch 和 Rosanne Martens 以插圖和擬物服飾設計所策劃的「子宫的秘密」(Uterine secrets)裝置,也希望打破人們談論子宫時仍擁有的禁忌,以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這一件正常不過的生理元素。
有趣的是,該展覽還推出了自己的 Merch: Driven by Purpose 圍巾!由 Knitwear Lab 開發和編織,采用義大利 100% 超細美利奴羊毛製成,它們不僅比其他圍巾更舒適、更本土化和自然;而且只要保養得宜,太會持續很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