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書展開幕了。雖然有邀請,但我害羞,我想等我真正準備好的時候。而且我想省錢?這不影響我參加,畢竟,想像力才是最強大的通行證。當所有人擠在世貿一館,朝聖或沉浸在新書的油墨香、作家的簽名會、手作書籤攤位和排隊免費拿書袋的混戰中,我決定留在家裡,用想像且優雅地,展開另外一場最奇妙的書展之旅。
一|第一站:異世界書展入口,左邊女孩VIP之旅
在我的想像裡,進入台北書展的方式並不是刷 QR code,特殊的VIP,是通過一個神秘的書頁之門。
當門緩緩打開,我首先看到的是義大利主題館。一進去,空氣裡瀰漫著濃厚的濕潤紙張香氣,還有某種介於咖啡與葡萄酒之間的微醺味道。我低頭一看,迎接我的竟然不是工作人員,而是一隻穿著西裝的貓頭鷹,他用帶著義大利口音的中文說:「歡迎光臨!請隨意參觀,我們這裡有但丁的《神曲》實境體驗區,還有艾柯的《玫瑰的名字》懸疑解謎展。」
當然,這都是我幻想的。現實裡的義大利主題館應該沒那麼浮誇,但如果真的能讓但丁的《神曲》變成一個 VR 互動空間,帶著參觀者走過地獄、煉獄與天堂,這該有多好玩?
我只想踏入天堂區,眼前是一片漂浮的書頁,每一步都像踩在詩句上,低語著:「愛,驅動著太陽與群星……」天空如流動的壁畫,莎士比亞與柏拉圖在雲端對談,米開朗基羅用光雕刻永恆。
「這裡的語言,是思想本身。」貓頭鷹導覽員輕聲說道。前方,一座純白書頁構築的劇場,吟遊詩人朗誦著:「每個故事,都在等待被聽見。」
一本發光的書飄向我,字母在空氣中浮現:「閱讀,即是永恆的存在。」我伸手觸碰,光芒瞬間湧入掌心——很溫暖舒服,忘了煩惱憂鬱及時間,或許,這就是天堂的模樣。
二|無障礙沉浸書本內容體驗區——閱讀不該只是眼睛的權利
當我走進這個展區,瞬間感受到一種不同於其他書展館的氛圍。這裡沒有一般書店或圖書館的「安靜閱讀」規則,而是充滿了聲音、觸覺、嗅覺,甚至是身體感知的體驗。
這是一個針對所有人,無論是否有視覺、聽覺或行動上的障礙,都能夠「進入書本世界」的空間。
我走進第一個沉浸式體驗區,這是一個基於一本旅行文學書的展間。牆面不是書頁,而是一條鋪滿細沙的步道,我踩在上面,真的感覺自己踏入了一座異國的沙漠。空氣中有淡淡的熱風與辛香料的氣味,當我觸摸牆上的書頁,它開始自動朗讀:「這是一座永遠處於黃昏的城市,夕陽在沙丘間閃爍……」
如果閱讀不只是眼睛的工作,而是全身的體驗,那麼一本書會變成什麼樣子?
下一個展間則是專門給聽障讀者的書籍體驗。這裡沒有聲音,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螢幕,透過生動的手語動畫與文字字幕,演繹出一本小說的精華。當角色生氣時,燈光會變暗,當場景轉向快節奏的動作場面時,整個地板都會微微震動,讓人彷彿真的置身於故事中。
「原來,閱讀可以是這樣多元的享受。」 我心想。
過去,書籍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限制」,它需要眼睛、需要專注力、需要寧靜的空間,但這個無障礙體驗區打破了這一切,讓閱讀變成了一種全方位的感官旅程。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
如果閱讀真的可以不依賴傳統書籍,而是變成一種多感官的體驗,那麼,未來的書展會不會變得更有趣?
三|如果書展變成365天的日常?
離開沉浸式體驗區後,我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這是「閱讀即生活」的實驗區,在這裡,閱讀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書展不只是每年一次,而是 365 天的日常,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捷運上,每個人都拿著一本書,而不是滑手機。
我想像著,每個人搭捷運時都不再滑手機,而是隨手拿起一本書翻閱。不管是推理小說、詩集、經濟學理論,甚至是料理書,大家都在沉浸於自己的閱讀世界。車廂內不再充滿遊戲音效,而是輕輕翻頁的聲音。
咖啡廳裡,大家不聊八卦,而是討論「你最近讀了什麼?」
咖啡店裡,陌生人可以因為同一本書而開始對話。「你也在讀村上春樹?」「對啊,但我覺得這本小說的主角好像有點難懂,你怎麼看?」這樣的對話取代了「最近哪家火鍋店最紅?」
書店不只是賣書,而是變成社交空間。
書店變成了一個讓人放鬆、交流、思考的地方,你可以在那裡閱讀、寫作、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許還有「隨機書籍交換日」,讓人透過交換書籍結識新朋友。
這些場景聽起來像幻想,但如果真的有一天,閱讀成為一種「潮流」,變成一種時尚風格,那會是怎麼樣的世界?
四|如果左邊女孩有自己的書展?
在這場想像之旅的最後,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未來有一場書展,如果都是展覽我的作品,那會是什麼樣的場景?我想。
1、這場書展裡,每本書的封面都是手繪的,因為書不該只是內容,也該是藝術品。
2、這場書展裡,有一個區域專門展出身心障礙創作者的作品,讓這些故事被看見,而不只是淹沒在大眾市場裡。
3、這場書展裡,每個參觀者進場時,會被要求閉上眼睛一分鐘,然後用其他感官來「閱讀」一個故事——或許是用觸摸、或許是用聲音,因為閱讀不該只是視覺的體驗。
如果這場書展真的存在,它不只是展覽我的作品,而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讓書不再只是紙上的文字,而是立體的、可感知的,能被更多人平等地接觸與理解。
或許,這樣的書展不僅是我的夢想,也是許多創作者的渴望——讓作品被真正「看見」,不只是被閱讀,而是被體驗、被感受,甚至成為一段影響他人的記憶。
我想,閱讀應該是自由的,不受身體條件、視覺或社會框架限制。如果未來真的有這樣的書展,那將不只是我的個人舞台,而是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故事之境。
這場想像中的書展或許尚未實現,但每個夢想的起點,都是一個故事的開始。或許有一天,我真的會站在這場書展的中心,對著來訪的讀者微笑,告訴他們:
「歡迎來到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
五|台北書展的想像之旅,結束?還是開始?
我依舊沒有去世貿一館,但我的思緒早已在書展中穿梭,走過異世界的書頁之門,在貓頭鷹導覽員的帶領下,體驗天堂的詩句流動,踏入無障礙沉浸體驗區,感受閱讀不再只是眼睛的權利,最後來到一個夢想中的書展——屬於「左邊女孩」的書展。
這一切或許只是我的幻想,但幻想與現實的界線,並沒有那麼明確。今天的想像,可能就是未來的藍圖。如果閱讀可以是更自由的,書展可以是更包容的,那會是什麼模樣?
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次短暫的盛會,而是一種持續存在的可能性——無論是一年一度的展覽,還是一種日常的閱讀風景,它都該讓更多人有機會踏入故事的世界,而不是因為身體條件、金錢或社會框架被排除在外。
或許,當有一天,我真的準備好站在書展的舞台上,書展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那時,它不再只是書籍的販售與展示,而是讓所有熱愛故事的人,無論是否能翻動書頁,都能夠「閱讀」,都能夠「感受」,都能夠「創作」。
這場書展的想像或許還未實現,但這場想像之旅,也許正是某個未來的開始。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一場旅行,一場可以讓人突破現實、進入異世界的冒險。如果這篇文章也能帶給你一點書展的感覺,那麼,我的想像之旅,或許很省錢,也不孤單。
等到真正準備好的時候,我會帶著我的故事,帶著我的書,帶著我的想像力,站在那場書展的中心,微笑地對來訪的讀者說:
「這次,我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