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討論一些日本民俗的東西跟朋友互嘴之後,果不其然的因為《全領域異常解決室》再度開槓,這次槓的比較有水準一點,就是日本到底是先有神還是天地(世界)。
答案其實很簡單,日本是
「先有天地而後有神」
這點可以從《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得知。
《古事記》寫到:
天地初めて発けし時、高天原に成りし神の名は、天之御中主神、次に高御産巣日神、次に神産巣日神。
譯文:天地初開之時,天(高天原)出現天之御中主神、高御産巣日神、神産巣日神。
《日本書紀》寫到:
古天天地未剖,陰陽不分,渾沌如雞子,溟涬而含牙。及其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淹滯而為地,精妙之合搏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然後,神聖生其中焉。故曰,開闢之初,洲壤浮漂,譬猶游魚之浮水上也。于時,天地之中生一物。狀如葦牙變化為神。
從上面的記述就可以看到,天地先成而後有神。
而《日本書紀》關於這段其實有收錄各種版本的說法,但大致上就是先「天地開闢」,至於比較耳熟的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天照大神等諸位「知名大神」,在這個時候都還沒出現。
天地開闢之後,最後生出的兩柱神(一對),才是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在這兩柱神經過風風雨雨生下日本各國(国生み)與各神(神産み),並且結束了兩人的婚姻關係後,伊邪那岐才透過清洗邪穢的儀式生出了「三貴子」,即天照、月讀、須佐之男。
順帶一提,日本最早的離婚便是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之間執行的「事戶度」(ことどをわたす),原本為夫妻離別的咒語,江戶時代的國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有「劃清關係」的意思。
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曆記》中「盤古開闢」神話的記述為: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氏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髮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是不是跟日本的「記紀」有相似的地方呢,甚至可以說後半段在伊邪那岐、伊邪那美的婚姻中生下的各國各神的記述也有點類似。
故「天地開闢」也成為研究日本思想的中心,其本質上與西方「上帝創造了世界」相異的思想模式;而日本形成思想的原因與受到中國史書與漢籍等思想有關,但如果說「記紀」既然都是受到中國史書與漢籍所影響,所以當時中國也一定是「先有天地而後有神」的話,有鑑於中國的歷史悠久且發展的哲學思想繁多,也不能就這麼斷言。
在《淮南子 精神訓》裡「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的記述,也有學者解讀為「陰陽兩神開始營造天地」這種應該也可以解讀為先有神後有天地(楊菁,2015”《淮南子》氣論及其天人感應思想”)。
雖然我本身對《淮南子》研究不深,也不好多做揣測,但「二神混生」是否有可能為陰陽兩氣的原始型態,我其實也沒研究的很透徹,畢竟專業不同,隔行如隔好幾座喜瑪拉雅山,所以雖然我是支持「自然生成」這類先有天地、或是先有陰陽的說法,但這部份我就不敢多說了。
將重點放回中國的史書與漢籍,其中有關「天地開闢」等多樣化的相關典籍,影響到西元700年初才成立的「記紀」,這一點其實是可以肯定的。故「記紀」是「將日本的原始神話進行組織化、精進的過程中融入了中國古典」此一說法並無謬誤(孫久富, 1995”『古事記』の天地開闢と中国古典”)。
所以考慮到「記紀」既然是參考與融入中國的史書與漢籍等,以及『日本書紀』的外交性質、『古事記』的內政性質,引用大國的思想來鞏固自國的歷史由來與正統性,也可以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撰寫方向。
就結論來說,日本思想是以「天地開闢」為主進行的「先有天地後有神」,與西方的上帝說不同,這差異是因為日本吸收中國的史書與漢籍所撰寫自國的史書,而中國宗教及哲學思想影響日本思想甚廣,所以「記紀」兩本史書能看到儒、道等各家思想的影響,或是類似某部史書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