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最終還是來到了小一的第一場大考 - 注音大會考。
結果想當然爾的就是不及格。當晚我在聯絡本上寫給班導:“請老師幫忙留意他是否是有障礙“。現在回想起來,老師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是否噗嗤的笑了出來。
隔了兩天,老師line我:媽媽,學校針對小一新生有做注音加强班,不知道媽媽是否有想要讓小朋友參加呢?
看到這個訊息,仿佛給了我一條救命繩。我毫不猶豫的請老師協助幫兒子加入注音加强班的輔導。兒子回家興高采烈的告訴我說他早自習以後都要去上注音課,在某某教室。
我問兒子,你們班很多人去嗎?
兒子回答說沒有,一班最多就是2個人而已。
(我心想:哇,名額這麽少,感恩我們可以進入注音補救教學,不然我可能親子關係已經破裂)
開始注音補救教學之後沒多久,有次剛好遇到課後班老師便問問小孩的情況。課後班老師說其實很多小孩就是不知道爲何注音學不太起來,要我不要焦慮,通常進入國字教學就會好了。或許是老師給了我鼓勵的話語,也或許是我感受到逼孩子晚上復習寫評量只有換得雙方氣呼呼讓他更討厭學習而已,過沒多久我瞬間就把夜晚寫評量復習的這件事給放了。
說也奇怪,期中考之後,開始進入國字教學後,兒子的成績突然突分猛進。注音雖然還有點哩哩啦啦,但國字考試倒是每次都95以上,可每次扣分的依舊在注音。一年級結束時,國語從原本的不合格到90分,數學也從不合格到89分,我甚是感動,頻頻感謝班導當初的提案,拉的不是孩子,而是我這個自我焦慮的媽媽。
---
雖然我們都知道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當孩子和自己原先預期有極大落差的時候,當局者迷的我們很難說自己真的完全不在乎。即使我們一邊知道不過低年級而已,但另一邊卻也焦慮的擔心會不會就這樣陷入落後他人的情況。
想想孩子們從幼兒園的快樂自由不拘束到進入體制内的集體集中教育,他們小小年紀要面對這樣巨大的變化,心裡最害怕的不正應該是孩子嗎?但往往大人所表現出來的確是比孩子還要焦慮。
從幼兒園畢業到小一的注音大考不過3個月的時間,他們進入一個全陌生的環境,面對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校園,不再像幼兒園時有老師跟前跟後的協助;他們要學習自己一整天從七點多踏入校門跟爸媽說再見之後,一路到下午五六點甚至更晚才能回家;還要學習告訴自己得讓屁股乖乖坐著40分鐘,同時還要學習聽懂老師的指令和教學内容。如果細數這些經過的過程,就會發現他們其實好厲害耶。
孩子雖小,但他們其實只有身軀小,心卻比許多大人勇敢很多。面對新事物的挑戰,他們誰也沒有放棄,而是讓自己逐漸去適應這個大人所創造出來的新群體社會。作爲家長,應該要做的其實就是陪伴在身邊就好了,孩子每個人所需的時間不同,但總會慢慢進入軌道。
其實孩子都是一天一天默默在進步,只是那微小的進步我們短期内不容易看見,但長期下來當我們發現他進步的時候,通常是已經邁出很大一步。就好比《原子習慣》中説的,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一切都是小小累積起來造就的巨大差異。學習耐心有信心的看待孩子也是父母的課業呢。
前些日子和其他幼兒園朋友聊起他家小寶今年入小學的情況,即使他大寶已經中年級孩子,面對小一新生時,像她這樣的老手媽媽也再次經歷了我去年的那股焦慮感。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儘早跳出這個小一新生的焦慮恐慌感。
孩子絕對比我們想象的更勇敢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