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已看過無數次的《星際效應》繼續創造票房紀錄,到底意味著什麼?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09
→報導摘錄→
Collider:「這部電影於美國國內的 IMAX 影廳獨家放映,最後在 166 塊銀幕上獲得了45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平均每塊銀幕獲得了非常驚人的2.7萬美元,成為北美最高單廳票房。」
→報導連結→
https://collider.com/interstellar-re-release-imax-box-office-record/
→葉郎讀報→
這是每個產業遊戲規則不斷被撕掉重寫的年代。上一週才有一過去從來沒出過書的美國新進作家 Taylor Swift 新書開賣一週就成為今年美國最暢銷的熱門作家。剛剛結束的上個週末,北美單廳最高票房收入的電影則有點荒謬地是已經上映10年、你可能已經在影廳或電視(不要告訴 Nolan)上看過無數次的老片《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10週年的重映,在北美市場是由 IMAX 影廳獨家映演。由於銀幕數少、座位數多且票單價高,使該片得以輕鬆跨越仍在院線市場熱賣的《海洋奇緣2》(Moana 2)和《魔法壞女巫》(Wicked),以平均每廳2.7萬成為上週單廳最高票房。更驚人的是其中有10個映演 IMAX 70mm 膠卷版本的影廳達到唱場售罄,10個廳共賣出70.2萬美元票房,而平均單廳更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7萬美元。
這個現象並不是美國獨有。同樣在10週年重映行列的台灣,除了 IMAX 影廳之外也只有少數幾個 4DX 影廳加入映演行列。這幾個 IMAX 和 4DX 影廳從上週四上映到週日,已經直逼千萬台幣票房。其中12月5日週四當天甚至以舊片的身份直衝台灣單日票房冠軍。
IMAX 因此達到一個值得敲鑼打鼓的里程碑。在《星際效應》帶來的票房刺激和其他同時也在 IMAX 映演的賣座電影協助下,上週末全球 IMAX 影廳票房達到了1300萬美元的佳績,成為 IMAX 歷來最豐收的感恩節檔期。
對映演業者來說,觀眾對於巨幕體驗的追求已經是不可逆的方向。不過考慮 IMAX 品牌越來越強勢、票房抽成也越來越成為負擔,各品牌如今採取的是一面跟 IMAX 合作,一面尋求其他巨幕規格合作或自行投資開發規格來避險。AMC 不久前宣佈將在7年內投資15億美元升級歐洲和美國各影廳設備,其中除了 IMAX、 Dolby Cinema 等外部規格外,也包含了自家的 Prime、Premium Large Format (PLF)、 Extra Large Format (XLF) 等規格。
AMC 的對手、另一家美國連鎖電影院 Cinemax 雖然為了維持低票價競爭策略而對支出更加謹慎(以致於更少支付費用購買 IMAX 和 Dolby Cinema 授權),仍大量採用了自家的巨幕規格 Cinemark XD 擴建巨幕影廳迎合觀眾需求。好萊塢減產導致全球電影市場萎縮(今年預估可能再少一、二十億美元)的情況下,沒辦法被電影填滿的電影院可能再經歷新一波淘汰潮,而 IMAX 等巨幕規格可能是影廳生存與否的關鍵。
透過牢牢綁住品牌代言人 Christopher Nolan 的《星際效應》,IMAX 上週也等於向這些競爭規格進行了一場示威。規格可以複製,但獨家內容無可取代。
而在那樣內容供應不足的未來,《星際效應》這樣的經典舊片預計也將會扮演更重要角色。
過去一年我們也已經見證了操作得當的舊片重映如何逐漸長成越來越重要的商品類型。升級影廳規格之外的第二條路,電影院經營者還需要開發和策劃獨家節目的能力。比如稍早被 Sony 收購的美國小型連鎖電影院 Alamo Drafthouse 正在進行的 1974時空膠囊系列策展,以那一年承先啟後的《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橫衝直撞大逃亡》(The Sugarland Express)、《巴黎德州》(Paris, Texas)和《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回顧那些大師剛剛被世界看見的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