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軟化壓迫她的硬傷,最終長成強大的爪子|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展覽】軟化壓迫她的硬傷,最終長成強大的爪子|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知道拿2015年國美館的草間彌生大展跟今年北師美術館比是不公平的,因為無論是時代背景、展場跟資源條件完全不同。

但看完展之後還是有點說不上來的失落,或許是我不該帶著錯誤的期待,或是抱著想回味草間彌生當年帶給自己的震撼而來,因此落差感太大而感到遺憾。這讓我感覺很像是那種老在炫耀過去有多好,又一直抱怨現在的老人。

如果要說九年前看的草間彌生是大放異彩,我會覺得2024的展更著重在她的過去以及比較不為人知的一面,看到很多草間彌生成為草間彌生之前的畫作,看見她尋找自己的過程,有還沒成為「無限的網」的海浪,還沒長成圓點的墨點,又或是兒時替母親抓姦所種下的性創傷,原本只是透過軟雕塑美化或軟化那些壓迫她的硬傷,最終長成強大的爪子,成為這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這對同樣有在創作的人來說,有一種正向鼓舞的感覺,原來厲害的藝術家跟自己一樣,也曾在千絲萬縷中載浮載沈,想找到創作的一線生機,努力活出自己的樣子。

藉由原點的自我消融

我的靈魂超越輪迴轉生

無限的圓點

在宇宙中永劫下家

死是陰而生是陽

陰與陽編織成「無限的網」

這是我創作的主題

雖然正慢慢步向生而為人的生命終點

但仍每日懷抱著熱切的盼望

藉由藝術一步一步的接近

燃燒靈魂的熊熊火光

看這檔展覽前,稍微轉換一下心態,裡面沒有太多經典的作品,如果只是想朝聖大南瓜跟點點裝置,恐怕會有些空虛。但請抱著一顆想更認識草間奶奶的心,裡面有很少見過的、脆弱的、年少輕狂的草間妹妹,曾經我們都是一樣的,在破碎的原生家庭中,靠著藝術創作一片片的拼回自己的模樣。(一定要租導覽喔!)

從以前看到現在,一直都知道北師美術館是一個很認真的策展團隊,努力在限制下端出最好的展覽,這點是希望觀眾能看見的。對於一個小國來說,國際藝術家願意進到台灣展出,還是要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



avatar-img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 𝓐𝓻𝓽
16會員
100內容數
上班是認真的專訪記者,下班是努力的小畫家。隨筆紀錄喜歡的展覽、空間或作品,分享採訪幕後的細思極恐。即時更新歡迎追蹤 IG @fainjinar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很喜歡莫內又不想跑太遠,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是一個很棒的選擇!這間美術館最棒的是,你可以完全沈浸在色彩跟光影的體驗,只要花點時間靜下心,實體顏料展現的色彩是有躍動感的,遠比現在流行的光影展感動太多了。
一開館就到北美館,體驗膠彩畫大展的「膠彩自習室」中的公眾活動《第八節課-膠彩畫體驗活動》,沒想到大排長龍!體驗入場時就要選好想自習的作品,不同的畫作顏色也不一樣,我們選了看起來比較好入門的《睡蓮》,畫家是鄉原古統,領了畫筆跟色盤後就入場。
繪畫是最原始的相片,畫家的眼睛就是鏡頭,手就是列印機,它最初存在的意義就是忠實紀錄,所以早期重要的活動和場合一定有畫師的存在。隨著攝影科技的普遍,人類也逐漸失去對靜態畫面的深思熟慮,這也是近年 AI 影像生成技術發展,會讓我感到有些隱憂之處。
來台北展出的梵谷畫作,或許影響力和知名度相對其他國家的梵谷展沒有那麼大。但在台灣才能看見梵谷成為大師不是一夕養成,他也很平凡,像每一位畫家一樣經歷很多的挫折和嘗試,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梵谷。
這是南美館第一次結合藝術史研究和作品修護成果的展覽,乍看「修護」兩個字就有點軟掉,該不會又是看不懂的字一大堆的硬邦邦理論研究展?看完後很震撼⋯⋯不但對裡面用的修護科技印象深刻,也因此被修護後的畫作深深感動。
社會現實與既定的規則不會一再為自己開例外,但 Sabrina 教會我勇敢和擁抱真實自己,並堅信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即便看似事與願違的事實擺在眼前,也絕對不要輕易被說服。
如果很喜歡莫內又不想跑太遠,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是一個很棒的選擇!這間美術館最棒的是,你可以完全沈浸在色彩跟光影的體驗,只要花點時間靜下心,實體顏料展現的色彩是有躍動感的,遠比現在流行的光影展感動太多了。
一開館就到北美館,體驗膠彩畫大展的「膠彩自習室」中的公眾活動《第八節課-膠彩畫體驗活動》,沒想到大排長龍!體驗入場時就要選好想自習的作品,不同的畫作顏色也不一樣,我們選了看起來比較好入門的《睡蓮》,畫家是鄉原古統,領了畫筆跟色盤後就入場。
繪畫是最原始的相片,畫家的眼睛就是鏡頭,手就是列印機,它最初存在的意義就是忠實紀錄,所以早期重要的活動和場合一定有畫師的存在。隨著攝影科技的普遍,人類也逐漸失去對靜態畫面的深思熟慮,這也是近年 AI 影像生成技術發展,會讓我感到有些隱憂之處。
來台北展出的梵谷畫作,或許影響力和知名度相對其他國家的梵谷展沒有那麼大。但在台灣才能看見梵谷成為大師不是一夕養成,他也很平凡,像每一位畫家一樣經歷很多的挫折和嘗試,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梵谷。
這是南美館第一次結合藝術史研究和作品修護成果的展覽,乍看「修護」兩個字就有點軟掉,該不會又是看不懂的字一大堆的硬邦邦理論研究展?看完後很震撼⋯⋯不但對裡面用的修護科技印象深刻,也因此被修護後的畫作深深感動。
社會現實與既定的規則不會一再為自己開例外,但 Sabrina 教會我勇敢和擁抱真實自己,並堅信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即便看似事與願違的事實擺在眼前,也絕對不要輕易被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