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天使報佳音|祝大家聖誕快樂

天使報佳音的由來

平安夜,天使將Jesus Christ誕生的好消息傳送給牧羊人。

「每次你透過自己把上主的愛傳送給其他人,此時此刻,已是聖誕。」

在香港,年年聖誕平安夜都有報佳音,《從今以後》演員區嘉雯和李琳琳的母校,德望學校合唱團GHS Choir的女孩們也勢必會出動,以音樂向街坊傳遞她們的價值觀:世界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喜樂。

以下給家有學童的影友:參加合唱團可以教小朋友學會感受chords,它是西方音樂的根本,也是情感色彩的主要來源。雖然聽覺發育階段學鋼琴也能掌握chords,但個人覺得參加合唱團的經驗無可取代,人與人之間用聲音協作教人難忘,教會小朋友懂得互動和情感交流,進而發展出更完善的人性。

德望學校

1950年代窩打老道校舍

Angie和Pat演員區嘉雯和李琳琳現實世界中的母校:德望學校(Good Hope School, GHS),1954年由一群從加拿大來港的修女創辦,校舍最初位於窩打老道😲(電影中P&A之家所在地),次年開始遷往清水灣道現址。

60年代依山而建的德望學校

德望校服皆以綠色為主調,象徵希望——校祖Mother Delia認為,希望來自愛,有希望然後有喜悅。修女重視詩歌、音樂,著力培養女孩們的表達能力和社交禮儀。(男女校側重不同😅)

「為了保持淑女儀態,從前修女是不讓我們穿着校服在街上買魚蛋吃。因為以前社會較保守,修女也較多,看重衣著、說話方式、待人接物,要我們有禮貌,所以我很乖……不過,我也有偷偷吃魚蛋!校車到達彩虹村巴士總站,趁轉車空檔,我就會買魚蛋吃。有時候,還會有聖約瑟英文中學的男生來搭訕,我都不予理睬。」 明報:《 德望學校校友回憶 優雅女性的搖籃》 《德望學校 那些年的承傳 紅磚墻的「綠」女傳奇》

當年多數是修女言傳身教(中史、中文應例外😄!)

🎬電影世界的Pat和Angie (導演的人物小傳未必如此深入):

60年代較混亂,阿Pat出身的草根階層,多數入讀華人辦學私校,学费便宜但质素參差,俗稱走鬼學校。Angie家在新界北沙頭角,當時新界未開發,沙頭角應該是中國原始村落風貌,只有中文私塾村校提供一兩年小學教育。

基督教辦學之於香港社會

香港人較重視大學之前的教育背景,中學舊生會,見面格外親切,不單因為有共同的青少年回憶(大學校友都有),深層原因是,學校衹不過是教育背景其中一部分,從學校可反射到特定聚居區域的人群子弟(早期更甚)——通常代表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環境——這些外部環境本身亦決定學習效果。

根據Max Weber《新教倫理》,新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資本主義精神之根基。即使是偏保守的天主教派,到香港傳教多年之後已跟新教趨於一致,正好填補封建傳統瓦解之後的真空、淡化中式舊俗的不利影響——一切都跟戰後香港的運行制度完美貼合,相輔相成。 除學校著重培養的女孩品格之外,亦不難從她們身上看到所有新教徒共同追求的特質:例如做事有energy,協作能力和創造力。 雖然只有少數人真正受過教育,但在制度環境激勵之下,當這些特質在整個社會佔據上風,電影中阿Pat那樣的草根階層將受到影響,變成類似的人,然後再去影響更多的人。

當然現實是,這類人始終並不容易被人看見。

李琳琳的魚蛋 破壞哂區小姐努力保持的淑女形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