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開始投資港股,第一筆投資是舜宇光學,短短幾週,賺了50%,嚐到甜頭,於是加大投資力度,眾安在線、移卡、醫渡科技、康基醫療、阿里健康、高鑫零售(大濶發)、鴻騰精密、中興通訊...越投越多,然後開始虧損,港股受大陸政策影響,加上看不懂一些公司的核心能力,累積虧損到40%,3年前的某一天,看到先探文章提到Navitas,第三代半導體,於是決定清倉港股,理由是看不懂這些公司,也無法捉摸大陸的政策走向,港股不適合買個股,要買陸港股,就買ETF,不買個股。
決定認賠250萬,清倉,全部換成美金,改押美股,第一檔就是Navitas,從15元買到3.8元,買了幾百次,看Navitas的資訊,當時信心十足,GaN、SiC的佈局看起來不錯,同時買入INMD(以色列醫療器材)、UPST(AI金融借貸軟體),Navitas從15跌到3.8的過程,反彈了幾次,最高到11,後來到8,最後只到5,常常一天漲20%,漲幅勝過NVDA,當時只想等上20再賣,就hold住不放,就看它起浮,INMD同樣從40漲到60,UPST從32到18到70過幾次,兩年下來,再加碼投入美股,曾經美股把港股賠的,全部賺回來過,卻因為沒有獲利了結,又回到原點,又因以巴戰爭,INMD一洩千里,跌破歷史新低,Navitas財報成長趨緩,大股東一直賣股,當時反醒手中股票每支都曾經漲過50%,為什麼結果不是獲利有50%? 反而虧損20%,海外投資虧損300萬,覺得自己白走一趟,決定美股只要漲30%以上就開始減碼,50%獲利就一定減碼,減到成本降到0或安全價位為止,分批進場,分批出場。每支都賺50%,怎麼可能結帳是虧20%,然後想一下,為什麼要投資美股?為什麼棄港股轉美股?最重要的不是因為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只有美股才有,台股只能買ETF,ETF持股的內容自己無法控管,所以才要自己買美股嗎?於是認賠清倉了INMD、NVTS,轉投資UPST、PATH、Tesla、Palantir、Impinj、QCOM、NET、AMD、Intel、NVDA、Google、Amazon、Marvell、Broadcom、PANW、 CRWD、APPLE、MU、 ON、NU、 GRAB、MDB...從1股開始,慢慢買,很多是從台股認識到這些公司,從富途牛牛、優分析去瞭解公司,剛開始不懂美股財報的影響,後來發現美股投資人太情緒化,財報優於預期,不如預期,未來財報指引好壞,都會造成當天20%的漲跌,所以美股成了三個月開獎一次,超出預期可能大漲,也可能反而大跌,不論大漲或大跌都是進出的時機,而且是反向操作。
例如Tesla公佈Robotaxi和Optimus,結果市場解讀利空,居然大跌,本來只有一點TSLA,同時買了20股TSLL(2倍做多Tesla),看到大跌,二話不說,先搶TSLL,從12元買到8元,同時賣Tesla部分持股換成TSLL,後來碰到川普勝選,Tesla漲翻天,TSLL以2倍速,8元漲到40元,中間到18元開始一路賣,賣到40元,Tesla反轉時,優先清倉TSLL,最後35元清倉出場。
同樣AVGO(Broadcom),在1割10之前,1700買入2股,分割後,陸續加碼,理由是Al需要高速傳輸,而博通是領頭羊,在博通公佈Q2財報時,明明是優於預期,但沒有超出優於預期,而重挫165直接跌到137左右,當天立刻加碼(清倉NVTS、INMD),這次Q3財報前,覺得博通ASIC業務大好,一定優於預期,於是在成本區160~170,再把部分Palantir獲利了結的資金,全部買進AVGO,加碼40%,當天開獎,盤後市場起初沒反應,第二天設定20%漲幅就出掉加碼單,結果漲幅遠超過預期,以160算,三天漲幅近50%,於是加碼單在220以上分批賣出,降低手中持股成本到安全區。
MDB公佈財報前,把Palantir部分賣出和TSLL獲利了結的資金,預先買進一些,結果MDB公佈財報,優於預期,分析師調高目標價到400,不幸MDB從350一路下跌,兩週跌到230,下跌幅度35%,不是財報優於預期?不是調高目標,怎麼跌的鼻青臉腫,用Chat GPT去查公司狀況,及下跌原因,覺得跌的莫名奇妙,Palantir、TSLL、AVGO獲利了結的資金,一路買進,直到不跌為止,突然發現MDB成了第三大持股,僅遜於AVGO、MU,已高於 Palantir,買到手軟,跟MU一樣,等下次財報翻身。
美股確實是高科技成長的寶庫,從中可以挑選很多未來成長的公司,利用財報公布大漲大跌的劇烈波動,反向分批進出場,可以有很好的獲利,當初白跑了近兩年,摸清了市場特性,設定分批獲利出場條件,一年下來,結果一如預期,如果每支都曾獲利,結果不應該是虧損,港股賠的250萬,美股初入巿場操作不當賠的,去年全部賺回來,不要想一次買到最低,賣到最高,分批進出場,判斷財報是真利空還是過度期待的假利空,造成的短期波動來加減碼,美股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