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馬倥傯

戎馬倥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倥傯」探源兼論「磬」字:從《詩經》說起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

  • 叔于田,乘sing5乘sing7馬bu2。 (boo2/bu2)
  • 執轡如組tsoo2/tsu2,兩驂如舞bu2。
  • 叔在藪soo2/su2,火烈具舉ku2。
  • 襢(tan6)裼(sik4)暴虎hoo2/hu2,獻于公所soo2/su2。 (署su2)
  • 將(tshiang)叔無狃noo6/niu6,戒其傷女lu2。


  • 叔于田,乘乘黃hong5。
  • 兩服上襄siong,兩驂雁行hong5。
  • 叔在藪soo2,火烈具揚iong5。
  • 叔善射忌,又良御gu7/goo7/gong7忌。
  • 磬控忌,抑縱送song3忌。


  • 叔于田,乘乘鴇po2/piu2。
  • 兩服齊首siu2,兩驂如手(tshiu2)。
  • 叔在藪siu2,火烈具阜(hiu6/hio6)。
  • 叔馬慢ban7忌,叔發罕han2忌。
  • 抑釋sikping忌,抑thing3弓king忌。


raw-image



此首詩押韻字音歸於 iu/io/u/oo/ong 等音組! 屬於音近押韻。也可能是上古音的分化分流!

  1. (po2)又馬名。與同。烏驄也。《詩·鄭風》叔于田,乗乗鴇。《傳》驪馬雜毛曰鴇。古字通用。(->婊piau2)
  2. ,又《集韻》滿(buan2)補(poo2)切,音姥(boo2)。義同(ba6)。
  3. 之假藉。
  4. gu6 日語ギョ /gʲo/ [漢]/ゴ /go/ [呉] ,->可以押-ong音!
  5. ik:又轉語,亦(ik8)然之辭。(,又也)《詩·鄭風》抑磬控忌。 又發語辭。《詩·小雅》抑此皇父。《王應麟·詩攷》韓詩,抑,也。
  6. 忌=既 ki3 又《玉篇》已i6也。(已,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又《博雅》盡也。《易·旣濟疏》旣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旣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旣。 

其:ki3《正韻》吉(kik4)器(khi3)切,音寄(ki3)。《韻會》語已辭。《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又通。《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又《韻會》或作。《詩·鄭風》叔善射忌。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位貴族公子騎馬田獵的場景,重點在於讚美他駕馭馬車的超凡技藝。這種高超的技巧通過以下三句詩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


  1. 「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公子手持韁繩,四匹馬的動作整齊劃一,仿佛融為一體,隨著他的指揮翩翩起舞。
  2. 「兩服齊首,兩驂如手」:中間的兩匹馬昂首闊步,氣勢非凡;兩側的馬匹則聽從指揮,如臂使指般,靈活自如。
  3. 「抑磬控忌,抑縱送忌」:公子時而勒馬停駐,時而縱馬奔馳,收放自如,展現了無與倫比的駕馭技巧。


這些詩句不僅描繪了馬匹的整齊有序和靈動與協調,更突出了貴族公子高超的駕馭技藝,使整個田獵場景充滿了動感與力量的美感。




戎馬倥傯」一詞,形容戰爭時期軍務繁忙、緊迫的狀態,但其語源可能可以追溯至《詩經.鄭風.大叔在田》一篇中的「磬控縱送」,並經過語音與語義的演變,最終形成「倥傯」一詞。本文將從語源、語音、語義及文獻例證,探討「倥傯」一詞的形成與演變。


一、「倥傯」的語源與語音演變

  1. 「倥傯」一詞最早見於《楚辭·劉向·九嘆·思古》:「悲餘生之無歡兮,愁倥傯於山陸。」這裡的「倥傯」意為「困苦窘迫」。然而,其語源可進一步追溯至《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禦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 「磬控」:毛傳解釋為「騁馬曰磬,止馬曰控」,朱熹集傳則認為「忌、抑」為語助詞。「縱送」:指發矢逐禽鳥,形容騎馬打獵的動作。
  2. 控縱送」與「」的語音與語義分析
    • 「磬」字在《毛詩正義》中被解釋為「急」,即拉緊、緊繃的意思,與「緊」字中古切音近(kin2 vs. khing2),可能是「」的通假字,亦即是「控縱放」四字,四字前後對仗,緊對縱,控對放。這個磬字,出現突兀,一如路人亂入般,應該是另有其字。有些論點從「磬」樂器的彎尺狀,譬喻騎者彎曲身體(作疾駛狀?)! 這是先畫靶再射箭! 不是訓詁的正統方式!
    • 「控縱」則指駕馭馬匹的技巧,即「引」與「放」的動作。從「磬控縱送」中擷取「控縱」二字,其語音與「倥傯」極為接近,顯示「倥傯」可能是「控縱」的語音變異字。方言中常見同音異調現象,例如台灣客家話的海陸、四縣、大埔等腔調,雖同音但異調,導致彼此間不完全相通。這種語音變異可能是「控縱」演變為「倥傯」的原因之一。


二、「倥傯」的語義演變

  1. 困苦窘迫。《楚辭·劉向·九嘆·思古》中的「倥傯」意為「困苦窘迫」,形容生活艱難。王逸注:「倥傯,猶困苦也。」
  2. 事情紛繁迫促。《後漢書·卓茂傳論》:「建武之初,雄豪方擾,虓呼者連響,嬰城者相望,斯固倥傯不暇給之日。」這裡的「倥傯」指事務繁忙、迫促。
  3. 匆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以德報怨》:「<賈泳>倥傯而退,贄(竇贄)頗銜之。」此處「倥傯」形容匆忙的狀態。
  4. 「戎馬倥傯」一詞晚至明清時期才出現,形容戰爭時期軍務繁忙。例如:
    • 淸高阜《<書影>序》:「跡先生生平,功名多顯於戎馬倥傯時。」
    • 明盧象升《與豫撫某書》:「戎馬倥傯之場,屢荷足下訓誨指提。」


三、「倥傯」與「控縱」的語音與語義聯繫

  1. 語音聯繫「倥傯」的切音為「khong3-tsong2」,與「控縱」(khong3-tsiong3/tsiong2)幾乎相同,顯示兩者可能存在語音上的聯繫。
  2. 語義聯繫
    • 「控縱」原指一控一縱的駕馭馬匹技巧。「倥傯」則從「控縱」的語義中衍生出「困苦」「繁忙」「匆忙」等意義,反映了語義的擴展與演變。


四、文獻中的通假字現象

在《詩經》及其他古文獻中,通假字現象極為常見。例如:

  • 「抑」通「亦」,「忌」通「既」,「鴇」通「駂」,「襄」通「驤」,「磬」通「緊」。
  • 這些通假字現象反映了古人在書寫時注重「保音」,即通過語音記錄語義,而非嚴格遵循字形。


五、總結

「戎馬倥傯」一詞的語源可追溯至《詩經》中的「磬控縱送」,經過語音與語義的演變,最終形成「倥傯」一詞。其語音與「控縱」極為接近,可能是方言音變的結果;其語義則從「駕馭馬匹」引申為「困苦」「繁忙」「匆忙」等意義。這一演變過程不僅展現了漢語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反映了語言在歷史與地域中的動態發展。



avatar-img
somnobite的沙龍
64會員
967內容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閩客粵雖偏居海隅,但漢文化淵源流長,始於中原黃河流域,語音雖異,但文字千年傳承不變,想聽保有完整平上去入的詩詞吟唱嗎?想知道閩語漢字書寫嗎?不妨入內一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omnobit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長安三萬里,將在台灣上印,引進的公司欲發行「閩南語」版,並以此回銷大陸! 心甚期待! 據說,大陸版中關於李白的「靜夜思」有用方言吟誦! 好奇是採用哪一種語言? 有人匯集所有劇中出現過的詩詞,剪輯成一影片,故,思及是否製作一系列以閩南語吟唱的版本! 共襄盛舉! 最為知名的「將進酒」,網路影音本已
該走的,還是要走了,花尖的春光逐漸黯淡。我追到城南芳草萋萋的小徑,看落花隨水漂流,柳絮沾泥飛揚——它們和我一樣,都是被季節遺落的影子。鏡中白髮如星火蔓延,原來不是錯覺。我拚命想抓住的年華,終究被時光反手拋下。夢醒時愁緒漫過枕畔,遠方只剩一樹梨花,在斜風細雨中顫顫搖晃。純白花瓣沾著淚,是春天最後的
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自古便是文人志士畢生追求的志業。這不僅是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宏願的唯一途徑,更是讀書人最高的理想與抱負。然而,能登堂入室者終屬鳳毛麟角,時也、命也、運也,缺一不可! 辛棄疾,亦如無數懷才不遇的飽學之士,最終隱沒於滾滾長江之中,在白髮蒼蒼、聲音沙啞的低唱中,留下無盡
長安三萬里,將在台灣上印,引進的公司欲發行「閩南語」版,並以此回銷大陸! 心甚期待! 據說,大陸版中關於李白的「靜夜思」有用方言吟誦! 好奇是採用哪一種語言? 有人匯集所有劇中出現過的詩詞,剪輯成一影片,故,思及是否製作一系列以閩南語吟唱的版本! 共襄盛舉! 最為知名的「將進酒」,網路影音本已
該走的,還是要走了,花尖的春光逐漸黯淡。我追到城南芳草萋萋的小徑,看落花隨水漂流,柳絮沾泥飛揚——它們和我一樣,都是被季節遺落的影子。鏡中白髮如星火蔓延,原來不是錯覺。我拚命想抓住的年華,終究被時光反手拋下。夢醒時愁緒漫過枕畔,遠方只剩一樹梨花,在斜風細雨中顫顫搖晃。純白花瓣沾著淚,是春天最後的
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自古便是文人志士畢生追求的志業。這不僅是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宏願的唯一途徑,更是讀書人最高的理想與抱負。然而,能登堂入室者終屬鳳毛麟角,時也、命也、運也,缺一不可! 辛棄疾,亦如無數懷才不遇的飽學之士,最終隱沒於滾滾長江之中,在白髮蒼蒼、聲音沙啞的低唱中,留下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