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休克是由於外傷引起的血容量減少或血液循環不足,導致全身組織缺氧,進而危及生命。EMT的首要任務是迅速辨識休克、控制出血、穩定骨折並進行體液復甦,以為患者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1. 創傷性休克的病理與臨床表現
病理機制
創傷性休克的核心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 外出血: 開放性創傷如肢體撕裂傷、大動脈出血。
- 內出血: 腹腔、胸腔或骨盆內臟損傷引起隱匿性出血。
臨床表現
- 生命徵象異常
- 血壓下降:收縮壓<90 mmHg。
- 脈搏加快:>120次/分鐘(弱而快)。
- 呼吸加快:>30次/分鐘。
- 皮膚表現
- 神經症狀
2. EMT的核心處置:止血、固定與復甦
A. 止血
止血是創傷性休克處置的第一步,目的是立即控制外出血。
- 直接加壓止血
- 使用無菌紗布直接壓迫傷口。
- 對於頸部或頭部出血,需特別注意避免壓迫氣道。
- 止血帶使用
- 適用於肢體大出血無法加壓控制時,將止血帶放置於出血點近心端5~7公分處。
- 記錄止血帶放置時間(建議每隔2小時稍微鬆開檢查)。
- 填塞止血
- 用於腋窩、腹股溝等難以直接加壓的位置,使用止血紗布或止血劑填塞傷口。
B. 骨折固定
骨折固定能減少疼痛並防止進一步的組織損傷與內出血。
- 長骨骨折
- 使用夾板固定骨折部位,確保受傷部位上下關節均被固定。
- 骨盆損傷
- 骨盆骨折可能導致大量內出血。使用骨盆固定帶或簡易的布帶進行壓縮固定,減少內出血風險。
- 頸椎損傷
C. 體液復甦
體液復甦旨在恢復血容量並維持組織灌流。
- 液體選擇
- 輸液策略:允許性低血壓
- 在未控制出血的情況下,將收縮壓維持在80~90 mmHg,以避免過多輸液導致稀釋性凝血障礙或再次出血。
- 靜脈或骨內注射(IO)通路
- 若靜脈通路無法建立,可通過骨內注射快速輸液,特別適用於重症休克患者。
3. 案例分析:創傷性休克的應急處置
案例:建築工地意外傷害的患者
一名35歲男性從高處墜落,左下肢明顯變形且伴有大量出血。EMT到場後進行以下處置:
- 初步評估(ABCDE):
- 氣道暢通;呼吸急促(30次/分鐘);脈搏弱(140次/分鐘);血壓85/60 mmHg。
- 止血處置:
- 骨折固定:
- 使用長夾板固定左下肢,並檢查末端循環(脈搏與毛細血管充盈良好)。
- 液體復甦:
- 建立骨內注射通路,緩慢輸注乳酸林格液500 mL,將血壓穩定在90/60 mmHg。
- 後送與通報:
- 通知創傷中心患者狀況,途中密切監測生命徵象並進行補液。
結果:
患者成功接受急診手術,最終穩定康復。
4. 特殊考量:內出血與合併傷
- 內出血的判斷與應對
- 腹腔、胸腔或骨盆內出血的患者,應迅速後送,避免不必要的現場操作。
- 多重創傷患者的優先處置
- 依據檢傷分類(START法則),優先處理生命威脅性損傷。
5. 結語
創傷性休克是危及生命的急症,EMT在現場的快速止血、骨折固定與體液復甦能顯著提升患者存活機會。熟練掌握這些技能,並結合後送策略,能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