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此經是道教重要的經典之一。篇幅雖短,但內涵深遠,講述了修行人如何透過清淨無為來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玄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寶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道沒有形體,卻能創造天地萬物。大道就像空氣看不見,卻無所不在,孕育著所有生命。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道不偏不倚,沒有感情,卻推動著日月星辰運轉。大道就像地球自轉不會因為你今天心情不好就停下來。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沒有名字,但它默默滋養著世間一切。大道就像陽光沒說自己叫什麼,卻每天照耀大地。大道就像空氣一樣,摸不到、看不見,卻一直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太深奧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它,勉強叫它道吧。因為道太無法形容了,只能隨便取個名字。就像Wi-Fi一樣,不知道它是什麼原理,但總得給它取個名字,不然怎麼上網?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道包含清淨與混濁,動與靜。像水可以很清澈,也可能很渾濁;可以流動,也可以靜止。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天空高遠清淨,地面厚重混濁;天空在動(雲飄風動),大地卻是靜的。

古人認為男生偏陽剛活潑,女生偏陰柔內斂,但現代社會男女都很"靈活"!

就像咖啡拿鐵,攪拌前分明,攪拌後融合,陰陽調和就是最好的狀態。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萬物都是從道這個本源往下流動,演變而成。就像大樹從根(本)往上長出枝葉(末),才會有花果。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清淨是混濁的起點,運動是靜止的基礎。就像湖水再清澈,攪動一下也會混濁;相反地,混濁的水靜下來,也會慢慢變清。想要擁有安穩的生活,就要先搞定混亂的事情;想要好好休息,先把該忙的事做完!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如果人能時時保持心境清淨,那麼天地萬物都會順從你。

當你內心平靜時,外界的吵雜也影響不了你,就像戴了耳機,世界都安靜了。

當你煩躁時,什麼事都不順;但當你心靜下來,問題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了。

就像打遊戲時太緊張會手滑,但冷靜下來反而更容易過關。


道是萬物的本源,包含著清與濁、動與靜,如果我們能讓心保持清淨、放下雜念,整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和諧。簡單來說,就是:放下雜念,世界就會變簡單。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人的靈魂天生愛清淨,但心思總被煩惱打擾;人的內心本來喜歡安靜,卻常被慾望牽著走。下定決心要早睡,卻被手機通知吸引,一滑就到半夜。想靜下心來讀書,卻忍不住去找零食、看影片。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如果能放下慾望,心自然就會安靜;心清靜了,靈魂也會變得純淨。少滑手機、少買不需要的東西,反而覺得輕鬆自在。就像房間太亂會讓人煩躁,整理乾淨後心情也跟著平靜了。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慾望放下了,對聲、色、香、味、觸、法的六慾自然消失;同時,心中的貪、嗔、癡(三毒)也會消滅。不去追求過多的物質享受,就不會因為買不到東西而生氣、焦慮;不跟別人攀比,就不會嫉妒別人、討厭自己。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做不到心靜,是因為內心還不夠純淨,慾望還沒放下。嘴上說要存錢,但忍不住買限量商品;說要健康飲食,卻擋不住美食誘惑。想早睡卻忍不住刷劇,這就是慾望拉著你不放啊!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如果能放下慾望,往內看會發現心本來就是空的;往外看自己的身體,形體也沒什麼可執著的;再看周圍的萬物,一切都只是短暫變化的東西。今天很煩,結果回頭看,過幾天就忘了當初在煩什麼。以為非要某個品牌不可,結果後來發現用別的也沒差。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當你明白心、形、物本來都是空的,就能看見「空性」的真理。很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但其實別人早就不記得你做過什麼;放下過去的執著,才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更自由。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連「空」這個概念也要放下,因為真正的空是連空也沒有的狀態。原本很想「斷捨離」,結果越想斷越捨不得;真正的放下是,連「我要放下」的念頭都沒有。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當一切執著都放下,連「空」也不存在,內心就能達到深深的寧靜。到最後,心如止水,安穩不動。不是說「我不生氣」才算平靜,而是連「要不要生氣」都不會去想,那才是真正的平靜。不只是清空購物車,連「要不要買」的念頭都沒有,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心靈已經安靜到連「安靜」的念頭都沒有,那慾望怎麼還會生出來呢?當你專心投入一件事時,連肚子餓都感覺不到,這就是完全放下的狀態。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當慾望完全消失,心靈就會進入真正的靜謐狀態。就像湖水無風,波瀾不起,內心自然澄清。當你達到心無所求的狀態,感受到的寧靜就是最深的平和,沒有外界的喧囂能影響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真正的靜不是死板的靜,而是能夠隨時應對萬物,但內心依然保持常靜常清。這樣的靜不是外在的安靜,而是從內心發出的自然狀態。像流水般的靜,流動中依然保持著深沉的安定。當你面對挑戰,雖然應對,但內心依然不為所動。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

這樣的清靜讓你逐漸進入真道的境界,當進入了這樣的道理,就稱為得道。「得道」並非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內在的覺悟。當你不再為物質和名利所困,心靈獲得自由,這時你已經在「道」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平和與自在。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謂得道。」

儘管說是「得道」,實際上並沒有得到任何具體的東西,因為「道」本來無形無相。「得道」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你的覺悟去化化他人,幫助他們覺醒,這才是真正的「得道」。就像禪宗大師,雖然他們看似什麼都不擁有,但他們的教化和智慧能幫助他人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啟發。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只有那些真正領悟道理的人,才能夠將這份聖道傳遞給他人。道並不是可以簡單教給每一個人的,而是那些通過實踐和覺悟的人,能夠分享和啟發他人。一位真正的導師,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智慧引領他人走向正道。就像是傳遞火種,讓燈光從一人燒到另一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正的圓滿,不是擁有很多東西,而是沒有缺憾。

人本來就喜歡清靜,但被慾望和煩惱打擾。如果能放下慾望,內心自然會平靜,靈魂也會純淨,最後就能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簡單來說就是別被慾望拖著走,學會放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慾望消失,內心的清靜就會帶領我們走向真正的道,而「得道」並不是擁有某些具體的東西,而是通過這份清靜的覺悟,來啟發和幫助他人。

真正的「得道」,是無所得,但是你能夠把這份智慧與平靜分享給周圍的人。

放下慾望、保持清淨,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現在的生活太多雜音了,像是滿滿的通知、無止盡的焦慮和追求。這部經就是在說:別太執著,放下那些讓你心煩的東西,生活會更簡單、更快樂。

試著關掉手機一小時,泡杯茶,靜靜坐著,你會發現平靜比擁有更多,更讓人滿足。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與人爭論,反而是那些低層次的人容易陷入爭鬥;真正有德的人,無需強調德行,而低層次的人則會執著於道德的表現。如果太過執著於外在的道德,那就已經偏離了真正的道德。在爭論中,真正有智慧的人通常會選擇沉默或放手,不為爭論所累;而那些只是執著於「我對我錯」的爭論者,其實很難感受到真正的智慧和平靜。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領悟真道,是因為內心被妄念所干擾。這裡的「妄心」指的是一種不真實的心境,例如虛假的渴望和錯誤的判斷。如果你一心只想追求金錢或名利,而忽視內心的真正需求,這就是「妄心」。心中充滿了妄想,怎能安靜地領悟生活的真理呢?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當內心有了妄念,首先會讓靈魂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會讓你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事物上,進而產生貪求,而貪求就帶來了煩惱。煩惱積累後,會讓你感到身心疲憊、困苦,甚至失去自我,陷入生命中的無盡苦海。最終,這一切的困擾讓你永遠遠離真道,無法領悟到人生的真理。你一旦對某些外在事物產生過多的執著(如不斷想要升職、擁有更多物質),內心的焦慮和不滿就會接踵而來,結果不僅迷失了自己,還可能錯失生活中更重要的智慧與平靜。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只有那些真正領悟的人,才能自然地感受到真常之道。「真常之道」不是某種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深刻的、超越言語的生命體驗。比如有些人經歷過無數的困難後,才真正明白人生的意義,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覺悟,卻能引導他走向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能保持永恆的清靜。這種清靜並不是外界的安靜,而是內心達到了一種無波無瀾的寧靜。當你已經放下所有的外界攀比和慾望時,內心自然會感到極大的平和和清明,這時即便面對外界的風風雨雨,也不會動搖自己的內心。


爭鬥與執著會讓人陷入無盡的煩惱和困苦,只有放下妄心,才能遠離煩惱,感悟到真正的清靜與平和。真道不是外在的成就或物質,而是一種內在的覺悟,能夠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清靜,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都不動搖我們的內心。


《清靜經終》




以下就是作者介紹以及各大神的推薦序囉。


作者:葛玄

「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

葛玄提到,他自己領悟了真道,並且曾經誦讀此經達到極高的次數,顯示出他對道的深刻理解和實踐。這並不僅僅是讀經文,而是通過反覆的誦讀來深化對「道」的感悟。這就像是學習一項技能,不斷地重複和實踐,直到自己成為這項技能的真正大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精髓。


「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這本經文的內容是天人所傳承的智慧,不會輕易傳授給低層次的人。這是因為這些智慧需要具備一定的心靈準備和悟性,低層次的人若未能理解,反而可能錯解或誤用。就像某些高深的科學理論,只有具備足夠知識背景的人才能理解,普通人聽了可能會更感困惑。因此,這些經文的智慧也只會傳給那些已經準備好的人。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葛玄提到,他從東華帝君那裡得到此道,而東華帝君則是從金闕帝君那裡獲得的,而金闕帝君又是從西王母那裡學到的。這條傳承鏈非常古老,並且是由上天的神祇相互傳遞下來的。就像在學術界或某個專業領域中,某些知識是通過師承來傳遞的,經過多代的累積,這些智慧變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西王母並不依賴文字來傳達這些智慧,而是通過口口相傳,這代表這些智慧並不是具體的理論,而是一種直接的心靈交流,不拘泥於文字形式。這種方式讓智慧能夠直接觸及到人的內心。就像是一些古老的家族傳統和祕訣,通常不會通過書面記錄,而是通過長輩們的言傳身教,這樣的方式更加生動且能深刻打動人心。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葛玄說,儘管這些智慧是口耳相傳的,但他現在決定將它寫成文字,以便流傳於世,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這份智慧。這顯示了他對道的責任心,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受益。有智慧的人,雖然他們通過直觀的方式來學習,但最終他們還是會將這些經驗寫下來,讓後人也能從中獲益。


「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

不同層次的修行者在領悟真道後的不同結果,上士(最具智慧和悟性的修行者)悟道後會昇為天官,達到更高的神聖境界;中士(有一定修為的人)悟道後將成為南宮列仙,成為不朽的仙人;下士(修為較淺的人)悟道後會長生不老,並能在世間遊走,最終進入金門,這是對更高層次的圓滿境界的象徵。在一個公司的不同層級,最優秀的員工可能會成為公司的領導者,而一些中等的員工可能會在行業中獲得聲譽,最普通的員工則可能會繼續在現有的崗位上穩定發展。對應到道的層次,也是一樣的道理。

道的傳承和悟道後的不同結果。藉由葛先師自己的經歷,指出了道的傳承是從天人口口相傳的,而只有具備一定修為的人才能領悟這些智慧。隨著悟道的深度不同,結果也有所不同,最終目標是達到長生與圓滿的境界,並能夠遊走三界,達到神仙般的狀態。


推薦序一:左玄真人

「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

左玄真人說,學道的修行者如果能夠持誦《太上清淨經》,將會獲得十天善神的庇護。這裡的「十天善神」指的是守護修道者的十位天神,他們會幫助修行者保護身心,消除外界的干擾,讓修行者能夠更專心地修道。就像一些宗教信仰中,信徒會經常誦經或唸佛,這樣的行為被認為可以獲得神明的保護和庇佑,讓他們在生活中順利平安。


「然後玉符寶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當修行者誦經並修行到一定程度後,他們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時就會擁有玉符寶神的力量,並且金液鍊形,也就是進行身心的淨化和鍛鍊。

「玉符寶神」象徵著高深的精神力量,金液鍊形指的是用金色的精華液體來淨化身體,這是傳統道家中強調的鍛鍊形體與精神合一的過程。

最終,形神俱妙,意味著修行者不僅在形體上達到極致的健康和美好,而且在精神上也達到了與道合一的狀態。

這就像是在健身的過程中,不僅是鍛鍊身體,還是通過鍛鍊來增強內心的力量和精神集中,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這也與瑜伽或某些冥想法門中的修行類似。

通過持誦《太上清淨經》,修行者不僅能夠獲得神明的保護,還能夠進行身心的淨化與鍛鍊,最終達到形神俱妙的境界,與道達到完全的合一。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神明的庇佑,到自身的鍛鍊,最終達到完全的心靈平靜和身心健康。


推薦序二:正一真人

「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昇上界,朝拜高尊。」

正一真人說,家中擁有這部經文,並且能夠悟解經文的人,他們會得到很多保護,災難無法侵擾,眾聖神明會保護他們,神明會昇天並朝拜更高的尊貴存在。

這意味著,誦持這部經文的人能夠免除不幸和災難,並且獲得天界的護佑,這是一個心靈與神明世界緊密相連的過程。這就像是當你修行某些心靈的法門,並且保持純淨的內心時,你會感覺到外界的負面能量無法影響你,甚至會覺得自己擁有一股無形的保護力,這種力量會讓你更加堅定。


「功滿德就,相感帝君。」

當修行者功德圓滿,即是完成了應該完成的修行使命,並且達到了德行的極致,他們將感應到帝君的存在。這裡的帝君指的是至高無上的天界神祇,修行者會與帝君的力量產生共鳴,從而進一步獲得指引與祝福。像是完成某個艱難的心靈或人生修行,當你達到某個階段,內心會有一種無形的成就感,同時你感受到外界或周圍的能量與你內在的心境同步,這讓你覺得自己達到了與更高力量連接的狀態。


「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如果修行者持續不退地誦讀這部經文,並且保持誠心,他的身體將會騰起紫雲,這是表達他所擁有的高尚品德和修行成果,能夠產生神奇的能量顯現。「紫雲」在中國傳統中常被視為祥瑞的徵兆,象徵著一個人得到了神明的加持,甚至達到了神仙般的境界。就像當一個人持續不懈地努力,無論在事業、學習或修行方面,都能夠感覺到自己的生命狀態發生了顯著的正向變化,彷彿內外環境的能量都開始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流動。


持誦《太上清淨經》的巨大力量。當修行者能夠真正理解並持誦這部經文時,他們不僅能夠遠離災難,還會得到神明的護佑,並且在功德圓滿後,與更高的神界力量產生感應,最終達到身心的升華。這樣的修行不僅會帶來外界的保護,也會讓內在的能量進行轉化,合一。


有緣人讀之,福生無量天尊。


avatar-img
3會員
28內容數
愛拜拜的大叔,正在道士的修行之路 心存善念、行善積德、神明愛你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拜拜的大叔 的其他內容
本命、元辰與太歲是一回事嗎? 縱觀當下,每值歲末春節,許多地方都在用禮斗儀來「拜太歲」「謝太歲」不說,還將六十位值年太歲神稱作「本命神」,一些地方亦有將供奉「太歲」的殿宇稱作「元辰殿」或「本命殿」者。其實,細考個中究竟,則會發現,雖然《北斗經》中:「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四煞厄」之句已言明通過自認北
從周朝末期,赧王時代開始,太平之道和太清之教出現。太上老君來到琅琊,將道法傳授給干君。干君學得道法後得道,被封為真人,又傳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和甲乙十部。後來,帛君因病重而向干君請教道法,病得痊癒,最終也得道,被封為真人。
靈符不僅驅災避禍,還能增壽延年、子孫昌盛,促進農業豐收和六畜興旺,甚至能掃除精怪,鎮壓妖邪。 此符靈驗非常,記載甚多,難以盡述。因此,將它刻印傳播,以使世人受益。
1、三清: 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玉幾下、清微天宮 上清真境靈寶天尊、玉幾下、禹余天宮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玉幾下、大赤天宮 混元先天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幾下、太清太極宮 2、三清總號: 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玉幾下、三寶景陽宮、三清兜率宮 3、玉皇: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
 收錄於 永樂大典殘卷 -> 卷之一萬八千七百六十四 <鬼谷子分定經>,據說為戰國時期[鬼谷子]發明的古代算命術,結果共一百數。 以論人生休咎禍福,兼顧先天垂象和三世因果,決斷基業、行藏、榮枯成敗,為民間流傳已久的命理方法之一。 將八字四柱的年干和時干組合成卦。例如: 某人生辰八字為甲辰年丙子月
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 經名:靈寶天專說祿庫受生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勸人燒還地獄受生錢。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爾時,靈寶天尊在浮羅世界淨明國土,善積山中七寶樹下,與無量飛天神王,及諸仙聖眾演說妙法。乃放九色彩光,遍照十方一切眾生善惡果報,或貴或賤,或富或貧。大眾
本命、元辰與太歲是一回事嗎? 縱觀當下,每值歲末春節,許多地方都在用禮斗儀來「拜太歲」「謝太歲」不說,還將六十位值年太歲神稱作「本命神」,一些地方亦有將供奉「太歲」的殿宇稱作「元辰殿」或「本命殿」者。其實,細考個中究竟,則會發現,雖然《北斗經》中:「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四煞厄」之句已言明通過自認北
從周朝末期,赧王時代開始,太平之道和太清之教出現。太上老君來到琅琊,將道法傳授給干君。干君學得道法後得道,被封為真人,又傳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和甲乙十部。後來,帛君因病重而向干君請教道法,病得痊癒,最終也得道,被封為真人。
靈符不僅驅災避禍,還能增壽延年、子孫昌盛,促進農業豐收和六畜興旺,甚至能掃除精怪,鎮壓妖邪。 此符靈驗非常,記載甚多,難以盡述。因此,將它刻印傳播,以使世人受益。
1、三清: 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玉幾下、清微天宮 上清真境靈寶天尊、玉幾下、禹余天宮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玉幾下、大赤天宮 混元先天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幾下、太清太極宮 2、三清總號: 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玉幾下、三寶景陽宮、三清兜率宮 3、玉皇: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
 收錄於 永樂大典殘卷 -> 卷之一萬八千七百六十四 <鬼谷子分定經>,據說為戰國時期[鬼谷子]發明的古代算命術,結果共一百數。 以論人生休咎禍福,兼顧先天垂象和三世因果,決斷基業、行藏、榮枯成敗,為民間流傳已久的命理方法之一。 將八字四柱的年干和時干組合成卦。例如: 某人生辰八字為甲辰年丙子月
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 經名:靈寶天專說祿庫受生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勸人燒還地獄受生錢。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爾時,靈寶天尊在浮羅世界淨明國土,善積山中七寶樹下,與無量飛天神王,及諸仙聖眾演說妙法。乃放九色彩光,遍照十方一切眾生善惡果報,或貴或賤,或富或貧。大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