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太陽能產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供應過剩、價格持續下跌以及國際貿易壁壘的多重壓力,使得許多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出現倒閉潮。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包括隆基綠能在內的多家大型企業虧損總計達20億美元,行業前景令人擔憂。
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政策的強力支持。自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將太陽能列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點,並通過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措施推動行業擴張。然而,過度的產能擴張導致市場供應遠超需求。2023年,中國的多晶矽產能已達到265萬噸,而市場需求卻未能同步增長,導致供需嚴重失衡。
此外,技術進步使得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2024年前三季度,多晶矽價格下滑超過35%,矽片價格更是下跌45%。許多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不得不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虧損壓力。
作為行業龍頭,隆基綠能在2023年的財報中顯示,儘管營收保持增長,但毛利率顯著下降,最終導致利潤大幅縮水。同樣,晶科能源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9.09%,顯示出市場環境對企業盈利能力的負面影響。天合光能等其他大型企業也面臨類似的困境,淨利潤大幅下降。
這些企業的虧損主要源於過度擴張、市場需求下降以及國際貿易壁壘的多重壓力。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徵收高達40%的關稅,使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削弱。
為應對危機,中國太陽能行業的主要企業開始實施減產措施。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企業已宣布將啟動部分產線的減產檢修,以提高產品價格並恢復市場平衡。此外,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也在推動自律協議,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能,並設定價格底限,以防止低於成本的競爭行為。
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仍需時間觀察。分析師指出,若要實現供需平衡,可能需要8至16個月的時間來調整產能利用率至50%至60%。此外,自律協議的執行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企業間的協調困難、地方政府的抵制以及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影響尤為深遠。美國自2012年起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實施雙反措施,並在2024年進一步加徵關稅,使得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大幅下降。此外,歐盟和印度等國也加強了對中國太陽能產品的貿易壁壘,進一步限制了中國企業的出口市場。
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國企業開始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以繞過關稅壁壘。然而,這種策略的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中國太陽能產業仍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太陽能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中國企業若能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多元化以及垂直整合等策略,提升競爭力,未來仍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然而,行業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政府應出台新的補貼政策,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同時加強行業監管,避免過度擴張和產能過剩。此外,促進國際合作,打破貿易壁壘,也是中國太陽能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總的來說,中國太陽能產業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將決定行業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