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貼文觸及?5 大社群經營的關鍵行為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嗨大家好,我是嚕比🤘

2025 年的第一篇文章!和格友們好久不見啦~別以為我寫完《我的人生 50 個夢想清單 & 2024 年末回顧》就一直躺平到現在,雖然其實是很想沒錯啦🤣


但其實是我最近也開始經營 Threads 囉!大約一週前我在脆上面發了一篇「徵求需要行銷協助的品牌 1對1 線上交流」,主要是想看看我能幫忙品牌主解決什麼問題,或提供一些我的經驗和想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 19 位品牌主和我討論他們的困擾,我也都盡可能好好的回覆大家!


在這個品牌行銷 1 對 1 聊聊計劃中,有位品牌主問我這個問題:


「不太知道怎麼提高 IG 的觸及,要怎麼策劃可以提高觸及的系列貼文呢?」


看起來是一個有在經營社群的人都會頭痛的問題,畢竟每個平台的演算法都不一樣,而且還會不定期改動!

※ 社群演算法簡單來說就是社群運作的原理邏輯,基本上演算法會盡量推薦給用戶相同價值觀的內容,目的是讓用戶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平台!


今天我們先不論演算法的變動,從底層邏輯來拆解一下社群常見的 5 個關鍵行為:


社群經營的 5 個關鍵行為

1. 追蹤

這個帳號發的東西幾乎都是日常會想看的,「定位和個人喜好、興趣、專業領域有關」通常需要品牌一定時間的累積。

一般在接觸到一個新帳號的貼文後,會延伸點到主頁看看該品牌的其他內容,確認想要「長期關注」相關內容才按下追蹤。


  • 舉例:我會追蹤商業、行銷相關主題的帳號,但不是所有相關帳號都會追蹤,因此和品牌整體的「定位、個性、表現形式」有關


2. 按愛心 / 按讚

某篇貼文內容讓觀眾覺得「特別好、有趣、感動、好笑等因素」,吸引到目光之後願意「表示支持和認同你」,所以點兩下愛心,但喜歡不一定要公開表示(可以暗戀🤣)願意給愛心可能有感同身受、大大肯定,或就是無條件支持!


  • 舉例:寫得不錯的商業教學內容我會按愛心給予肯定,品牌的心路歷程會覺得感同身受,日常朋友發的廢文、寵物耍萌就無條件給讚


3. 分享

可以和某朋友「產生共鳴、有共同話題」,所以想分享給他一起看,因為會顧及對方需求,所以門檻更高一些。

而分享有更往外拓展的效果,因此對品牌來說,如果觀眾願意分享你的內容,通常也會帶來更好的觸及表現,有時候公開分享,也是「個人意見 / 立場的展現」


  • 舉例:對朋友有幫助的內容會轉傳給他,看到別人整理過的商業書單我會公開分享,會被分享的內容代表「有需求」


4. 收藏

看完內容後「對自己有幫助、收穫」,下次可能還想看、未來有機會用到,所以先收藏起來再說。只要品牌的內容對觀眾有好處,而且不是看過幾眼就好,被收藏的機率就會提高許多,通常會以「知識型內容」形式表現


  • 舉例:看到不錯的行銷文章可以取材參考、之後旅行計劃想要去的城市美食懶人包等,「有用的知識內容」效果最好


5. 留言

觀眾看貼文內容後有「相關的經驗或心得」想交流,就有機會在貼文下方留言。希望和觀眾互動的內容通常要夠簡單切中他們想發聲的議題,或可以獲得好處,比較有機會讓普遍潛水的人浮出來互動。


  • 舉例:行銷人在玩 AB Test 測驗考題、留言可以獲得行銷策略包等,如何與觀眾真心且自然的互動也是一大難題


想要提高貼文觸及怎麼做?

看完以上的 5 個關鍵行為之後,我們再回到「社群平台」的最核心目的,就是要讓你留在平台上使用的時間越來越長,你越喜歡、目光停留越久、越會互動的東西,它就越會推播給你!(有沒有突然覺得很可怕🤣)

所以對品牌主來說,想要提高貼文觸及,你的觀眾對你的貼文做的關鍵行為都是在為你的貼文打分數,分數越高,社群演算法就會讓你的內容越往外擴散。


我還是希望品牌們「不要為了追求數字,而模糊或放棄自己的品牌初衷和定位」,什麼意思呢?例如用驚世駭俗的誇大標題吸引目光和關注,可能一時獲得不錯的效果,但粉絲被騙過幾次你的奧步可能就再也沒效了。


那麼具體來說我會建議怎麼做呢?

1. 持續產出觀眾喜歡、想看的內容

穩定產出對觀眾來說「有價值的內容」,持續做並養成習慣、建立起信任感很重要!以我為例,我希望《選擇障礙的嚕比》IG 帳號每週至少有兩篇文章產出,近期因為經營 Threads 開始增加了一些新粉絲,他們都是因為我在 Threads 上分享一些行銷的隨筆觀察而來追蹤的,因此我就會盡量用更多不同視角產出相關內容。


2. 為每篇貼文設定目標

你可以幫每一篇貼文設定不同的關鍵目標(愛心、留言互動、分享等),根據不同目標訂出貼文規劃和主題方向,例如這篇知識教學文章的目標是「愛心、收藏」,其他比較日常生活的貼文目標是「留言」。

每次寫完一篇貼文後,你也能想想看,如果我是觀眾,看到這篇貼文後我會有什麼感受、做什麼行動,接著貼文發出後就能在 IG 的「洞察報告」觀察每篇貼文的數據效果,舉例來說:

raw-image

我的這篇文章觸及到將近 50% 的非粉絲人數,也有 13% 的非粉絲互動,如果數據和其他篇貼文比起來相對高,代表類似的主題適合為自己「帶來新粉絲、破圈」


raw-image

同時可以看到右上角的「珍藏次數」有 6 次,如果相對其他篇貼文表現好,可能也代表這篇的主題內容有讓人「學到東西、之後還想看」。

試著多關注自己貼文的成效,就會延伸更多靈感,也會更了解觀眾們的喜好!


3. 嘗試 > 觀察 > 評估成效 > 反覆驗證

品牌社群經營很難ㄧ夕之間爆紅,寫出爆文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意義,重點還是在於「自己喜歡、擅長、受眾感興趣的內容不斷累積」

不要為了追逐形式、數據表現等,而讓品牌變得四不像,失去最一開始經營的初衷!




嗨!我是嚕比

我有 6 年以上的品牌行銷及營運經歷,曾負責讓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也擔任千人線上課程的行銷營運,關於策略、行銷企劃、設計執行等,都累積非常多實戰經驗,對品牌行銷、日常生活的探索與學習有興趣的你,也可以追蹤我的 IG 《選擇障礙的嚕比|學習x書本x生活》看到更多分享和我聊聊唷!

嗨!我是嚕比🤘 ✨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 x 千人線上課程行銷營運 ✨好看貼文在IG、長篇文章在方格子 ✨脆負責認識新朋朋和隨手寫觀察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