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奧·凱撒號(RN Giulio Cesare)是191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三艘加富爾伯爵級無畏戰艦之一。她於1914年竣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少使用,也沒有參與任何戰鬥。這艘船在1923年科孚島事件期間支援了行動,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備用狀態。她在1933年至1937年間進行了重建,配備了更強大的火砲、額外的裝甲以及比以前更快的航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朱利奧·凱撒號及其姊妹艦加富爾伯爵號均參加了1940年7月的卡拉布里亞海戰,當時朱利奧·凱撒號受到輕微損壞。1940年11月,英國魚雷轟炸機襲擊塔蘭托艦隊時,她們都在場,但朱利奧·凱撒號沒有受傷。之後她護送幾支船隊前往北非,並參加了1940年底的斯巴蒂文托角海戰和1941年底的第一次蘇爾特海戰。之後逃往馬爾他。該船於1949年被轉移到蘇聯並更名為新羅西斯克號( Новороссийск )。蘇聯人也用她進行訓練,直到1955年因爆炸而沉沒,造成617人死亡,爆炸很可能是由德國舊水雷引起的。隔年,她被打撈上岸,隨後報廢。
排水量:26560噸(標準);29600噸(滿載)
長:186.4米
寬:28.6米
吃水:10.42米
動力:75000~93000匹
裝置:8 x 亞羅式鍋爐;2 x 貝盧佐式蒸汽渦輪機;2 x 推進器
航速:27~28節
航程:6400海浬/13節
編製:1236 人
武器:2 x 三聯裝320mm/43.8 1934型;2 x 雙聯裝320mm/43.8 1934型;4 x 雙聯裝100mm/47 奧托 1928型;6 x 雙聯裝120mm/50 奧托 1933型;6 x 雙聯裝37mm/54 布雷達機砲;6 x 雙聯裝13.2mm布雷達機槍
加富爾伯爵級目的在對抗法國庫爾貝級無畏艦,這使得她們比第一艘義大利無畏艦但丁·阿利吉耶里號速度更慢且裝甲更厚。船舶吃水線長168.9公尺,總長176公尺。她的橫樑長28公尺,吃水深度9.3公尺。朱利奧·凱撒號在正常載重下排水量為23,458噸,在深載量下排水量為25,489噸。她有編制31名軍官和969名士兵。該船由三套帕森斯蒸汽渦輪機提供動力,其中兩組驅動外螺旋槳軸,一組驅動兩個內軸。渦輪機的蒸汽由24台鍋爐提供,其中一半燃燒燃油,另一半燃燒石油和煤炭。設計目標是在31,000馬力(23,000kW )下達到22.5節的最高速度,朱利奧·凱撒號在海試中未能達到這一目標,僅達到21.56 節。該船隻攜帶了足夠的煤炭和石油,使其能夠以10節的速度行駛4,800海裡。
朱利奧·凱撒號的主砲組由13門305毫米 1909 型火砲組成,分佈在五個中心線砲塔中,其中一個雙砲塔對前後對的三聯砲塔進行複層式編排,第三個三聯砲塔位於船中部。她的輔助武器包括十八門120毫米(4.7吋)火砲,安裝在船體兩側的砲台中。為了防禦魚雷艇,這些艦艇配備了十四門76.2毫米(3英吋)火砲;其中13個可以安裝在砲塔頂部,但這些火炮可以放置在30個不同的位置,包括一些在艏樓和上甲板上。她還配備了三個水下450毫米(17.7英寸)魚雷發射管,每個舷側各一個,第三個位於船尾。 朱利奧·凱撒號擁有完整的水線裝甲帶,船中部的最大厚度為250毫米(9.8英寸),向船尾減少至130毫米(5.1英寸),向船頭減少至80毫米(3.1英寸)。她有兩個裝甲甲板:主甲板在平坦處厚24毫米(0.94英寸),在連接主帶的斜坡上厚度增加到40毫米(1.6英寸)。第二層甲板厚30毫米(1.2英吋)。砲塔的正面裝甲厚280毫米(11英吋),側面裝甲厚240毫米(9.4英吋)。保護砲座的裝甲厚度從130到230毫米(5.1到9.1英吋)不等,前指揮塔的牆厚280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76.2毫米火砲的數量減少到13門,全部安裝在砲塔頂部,並在後煙囪並排安裝了六門新的76.2毫米高射砲。此外,艏樓甲板上還安裝了兩門許可製造的 2 磅(1.6英吋40毫米)防空砲。1925-1926年,前桅被四足桅杆取代,該桅杆移至煙囪前,測距儀得到升級,並且該船配備了能夠處理安裝在甲板上的Macchi M.18水上飛機的設備。 朱利奧·凱撒號於1933年10月在熱那亞的造船廠開始大規模重建,一直持續到1937年10月。船首部分,使其長度增加了10.31公尺,186.4公尺,橫樑增加至28.6公尺。該船在深載時的吃水增加至10.42公尺。所有的改變將其標準負載下的排水量增加到26,560噸,深負載下的排水量增加到29,600噸。船上的軍官和士兵人數增至1,260名。兩個螺旋槳軸被拆除,現有的渦輪機被兩台額定功率為75,000馬力(56,000kW)的齒輪蒸汽渦輪機取代。鍋爐被八台鍋爐取代。1936年12月,在其重建完全完成之前,朱利奧·凱撒號在海上試航中從93,430馬力(69,670千瓦)達到了28.24節的速度。在服役中,她的最大速度約為27節,航程為6,400海浬。
主砲深度為320毫米(12.6英吋),中心砲塔和魚雷發射管被拆除。所有現有的副武器和防空砲都被六座雙砲塔中的十二門120毫米火砲和雙砲塔中的八門100毫米(4英寸)防空砲所取代。此外,該艦還配備了十二挺布雷達37毫米(1.5英寸)輕型防空砲,安裝在6個雙砲座上,還有十二挺13.2毫米(0.52英寸)布雷達 M31 防空機槍 ,也安裝在雙砲座上。1940年,13.2毫米機槍被雙聯裝20毫米(0.79吋)防空砲取代。1941年,朱利奧·凱撒號在兩座砲塔之間的艏樓上又接收了兩座雙聯裝砲以及四門額外的37毫米火砲,並有260毫米厚重的盔甲防護。指揮塔頂部有一個火控指揮儀,配有兩個大型立體測距儀,底座長7.2公尺(23.6英尺)。 在重建過程中,甲板裝甲在發動機和鍋爐房上總共增加了135毫米(5.3英寸),在彈匣上增加了166毫米(6.5英寸),分佈在三層甲板上,這意味著它的效率要低得多相同厚度的單板。保護砲座的裝甲採用50毫米(2英吋)厚的鋼板加固。所有這些裝甲總重3,227長噸(3,279噸)。現有的水下防護被普列斯魚雷防禦系統所取代,該系統由一個被燃油或水包圍的大圓柱體組成,目的在吸收魚雷彈頭的爆炸力。然而,她缺乏足夠的深度來充分有效地對抗當代魚雷。重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船舶吃水的增加意味著其水線裝甲帶幾乎完全被火炮重量淹沒。
朱利奧·凱撒號,以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的名字命名,船艦被安放在吉奧。1910年6月24日在熱那亞的造船廠建造,1911年10月15日下水。然而,她沒有看到任何行動,並在海上度過了很少的時間。義大利海軍參謀長保羅·托翁·迪·雷維爾海軍上將認為,奧匈帝國的潛艇和布雷艇在亞得里亞海狹窄的水域中行動過於有效。這些水下武器對他的主力艦的威脅太嚴重了,他無法積極使用艦隊。相反,雷維爾決定用戰鬥艦隊在相對安全的亞得里亞海南端實施封鎖,同時使用魚雷艇等較小型船隻對奧匈帝國的船隻和設施進行突襲。同時,雷維爾的戰艦將被保留下來,以便在奧匈帝國艦隊尋求決定性交戰時與之對抗。 朱利奧·凱撒號於1919年和1920年訪問了黎凡特的港口。她和加富爾伯爵號均支持義大利在科孚島的行動;一直在尋找藉口奪取科孚島的貝尼托·墨索里尼命令義大利軍隊佔領該島。凱撒號自1926年起一直處於預備役狀態,並於1928年成為一艘砲兵訓練艦。於1938年5月在那不勒斯灣舉行的海軍閱艦式並公告了1939年5月對阿爾巴尼亞的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該艦於1940年7月9日與加富爾伯爵號一起參加了卡拉布里亞戰役(也稱為蓬塔斯蒂洛戰役),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分艦隊的一部分,由海軍上將伊尼戈·坎皮奧尼指揮在此期間,她與英國地中海艦隊的主要部隊交戰。英國正在護送一支船隊從馬爾他前往亞歷山大,而義大利則完成了從那不勒斯護送另一支船隊前往利比亞班加西的任務。地中海艦隊司令安德魯·坎寧安海軍上將試圖將他的船隻介入義大利人和塔蘭託基地之間。艦隊的船員在下午中間發現了對方,戰艦於15點53分在近27,000公尺(29,000碼)的射程上開火。一分鐘後,英國兩艘領先的戰艦「厭戰號」和「馬來亞號」做出了反擊。16:00,開火三分鐘後,朱利奧·凱撒號的砲彈開始跨過「厭戰號」,後者做了一個小轉彎並加快了速度,以擺脫意大利艦艇的瞄準。朱利奧·凱撒號發射的一些砲彈擊中了厭戰號,並差點擊中了驅逐艦誘餌號和赫里沃德號,碎片擊穿了她們的上層建築。與此同時,厭戰號的一枚砲彈在距離約24,000公尺(26,000碼)處擊中了朱利奧·凱撒號。砲彈刺穿後煙囪並在煙囪內部爆炸,炸出一個近 6.1 公尺寬的洞。碎片引發了多起火災,煙霧被吸入鍋爐房,迫使四台鍋爐因操作員無法呼吸而無法運作。這使得船速降低至18節。由於不確定損失有多嚴重,坎皮奧尼命令他的戰艦在英國數量優勢的情況下轉向,並成功脫離交戰。朱利奧·凱撒號的維修工作於八月底完成,兩艘船在八月和九月試圖攔截前往馬爾他的英國船隊,但均未成功。 1940年11月11日晚,朱利奧·凱撒號和其他意大利戰艦停泊在塔蘭託港,遭到英國航空母艦光輝號上的 21架費爾雷劍魚魚雷轟炸機以及其他幾艘軍艦的攻擊。一枚魚雷在淺水中擊沉了加富爾伯爵號,但朱利奧·凱撒號在攻擊中沒有被擊中。她參加了1940年11月27日的斯帕蒂文托角海戰,但因為距離英國船隻不夠近無法向她們開火。1941年1月,英國皇家空軍維克斯·惠靈頓轟炸機對那不勒斯進行空襲時,該艦差點被擊中,造成炸彈碎片的破壞。熱那亞的維修工作已於二月初完成,2月8日,她從博尼法喬海峽出發攔截義大利人認為是馬爾他船隊的船隻,但實際上是對熱那亞的攻擊。她未能與任何英國艦隊相遇。1941年12月17日,她參加了第一次蘇爾特戰役,為一支前往利比亞的船隊提供遠距離掩護,並與一支英國船隊的護航部隊短暫交戰。1942年1月初,她也為另一支前往北非的護航艦隊提供了遠程掩護。1943年9月8日義大利投降後,她駛往塔蘭托,鎮壓了叛變,並在途中遭受了五架德國飛機的無效攻擊。隨後她前往馬爾他,並於9月12日抵達並被拘留。該船一直留在那裡,直到1944年6月17日返回塔蘭托,並在那裡度過了接下來的四年。
戰後,朱利奧·凱撒號被分配給蘇聯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1948年12月9日,她被轉移到西西里島的奧古斯塔,在那裡進行了一次未成功的破壞嘗試。該艦於12月15日從海軍登記冊上除名,並於1949年2月6日移交給蘇聯,臨時名稱為Z11,之後前往阿爾巴尼亞發羅拉。她改名為新羅西斯克號,以蘇聯黑海沿岸城市的名字命名。蘇聯人將她用作訓練艦,並對其進行了八次改裝。1953年,所有義大利輕型防空砲均被18門37毫米 70-K 防空砲取代,其中包括6門雙聯裝和6門單聯裝,她的火控系統和雷達也被更換。這是為了臨時重新武裝,因為蘇聯制定了計劃,用正在開發的130毫米/58 SM-2 取代她的輔助120毫米炮,並用8門四聯裝45毫米炮取代100毫米和37毫米炮。1955年10月28日至29日晚上,當她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時,「A」砲塔前部的艏樓上發生了一次爆炸,炸出了一個 4x14 公尺的洞,淹水無法控制,沒多久她傾覆造成617人死亡,其中包括其他船隻派來救援的61人。 爆炸原因尚不清楚。官方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觸發磁性 RMH 或 LMB 水雷,由德國人在二戰期間埋設,並在最後一次停泊前拖動戰艦的錨鏈而觸發。隨後的搜索發現了32個此類地雷,其中一些位於爆炸地點50公尺範圍內。造成的損害相當於 1,000–1,200 公斤TNT爆炸,並且可能引爆了不止一枚地雷。對於這艘船的沉沒,人們提出了其他解釋,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她是被戰時特種作戰部隊德西瑪·弗洛蒂利亞 MAS的意大利蛙人擊沉的,在敵對行動停止十多年後,他們要麼是在為轉移報仇前意大利戰艦前往蘇聯或代表北約擊沉她。新羅西斯克號於1956年2月24日從海軍登記冊上除名,於1957年5月4日打撈,隨後報廢。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