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都跟「數位寫作」脫不了關係
我身邊很多不上班、每天睡到自然醒,收入卻很高的自由工作人。
他們只要一台筆電、有網路,到哪都能賺錢。
我自己整理統計、訪問,價值超高的有這 7 種。
▋1. 內容寫作
這是被嚴重低估,實際利潤卻很高的行業。
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在網上寫文」。
寫作,是低成本、低門檻,卻能建立極大信任的技能。
像我就寫過單篇賺進 5 萬、21 萬的文案,還被新聞媒體轉載。
比我厲害的文案高手,更大有人在。
有本書叫《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講的就是這方面的概念,很推薦你讀。
▋2. 顧問服務
顧問其實就是「你有知識,我有錢。那我們來交換吧」的一場合作。
只要能成交,你就能「出張嘴」賺錢。
但這知識有個嚴苛條件:「你得讓我深信,我學會之後能賺更多」。
我有個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的朋友,在美國紐約、台灣都有法律專業。
他的顧問費「每小時」超過 $300 美金,每年還要漲價。
但假如我有跨國商業合約,讓他審閱一次,我就能借用他多年法務的經驗、補上可能的合約漏洞。
用幾小時代價最大程度減小跨海官司爭議,很划算。
▋3. 海外代購
很多產品在不同國家買,價格會變超便宜。
比如「保健品」。
這東西在美國超市隨便都 $10 美金左右,還買 1 送 1。
但相同產品在台灣卻要上千台幣(我親自問過商家,他說這是法規限制、關稅超高的原因,不是商家要賣暴利)。
當日幣下跌的時候,「日貨」也會變得便宜,外國人去買還能退稅。
抓準這種商機,那免旅費飛來飛去,甚至環遊世界邊賺錢都不是夢。
▋4. 旅遊創作者
環遊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
有夢想就有需求;滿足需求,就會有錢賺。
許多創作者在網路持續分享旅遊攻略、省錢情報等。
經營久了,就可能收到像這樣的業配:
• 航空哩程
• 飯店開箱體驗
• 廣告版位置入⋯⋯
在這模式底下,旅遊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要你飛出去渡假、享受和玩耍。
對很多人來說,這種工作比退休更夢幻。
▋5. 操盤交易
在家操盤、交易獲利,這大家都聽過,它的困難點在於「不穩定」。
你要有嚴格紀律,才能在市場上獲利。
我的全職交易朋友說,他剛踏入產業那瞬間,就決定不再上班了。
我問他:「那你年夜飯、長輩局,被問工作薪水的時候不就很尷尬?」
他說:「對,這些我都能承受。」
我再問他:「這樣值得嗎?」
他回答:「超爽。但賺賠起伏,確實不好說。」
全職交易新手,每個月利潤抓「本金的 5%」,大概是合理的期待。
也就是你準備 $200 萬現金操盤,每個月能期待 $10 萬利潤。
• • •
很多讀者指正說:這種「年化率」根本不可行。
確實,這裡的前後文,是我「用路人角度」問他:「那新手上路,最多能期待賺多少?」
這不是穩定獲利的「年化」概念。
它跟創業很像,有高有低,看個性看機運。
弄個不好,把本金虧掉也都有可能。
▋6. 線上課程
賣課是個被嚴重低估的獲利模式。
只要有知識,任何人都能在線上開課、獲取收益。
賣課毛利超高,邊際成本幾乎是「零」。課程作完就能一直賣。
很多知識擁有者會自我懷疑:
• 我,夠格嗎?
• 這些知識,網上不就能查到?
但大多數人也忽略一個關鍵:市場有需求,需求等著被滿足。
人都有學習、自我投資的需求。
滿足需求就有錢賺。甚至,有人就喜歡「囤課」,你滿足他需求的方法就是「製課給他買」。
自我懷疑的人還忽略另一個問題:「大家根本不想找專家上課」。
你看 MasterClass 就知道了:
• 山謬傑克森教你演戲
• NASA 太空人教你科學
•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教你領導
• Stephen Curry 教你射籃⋯⋯
如果專家理論成立,其他講師都不用混了,對嗎?
顯然不是。
資訊過量代表資訊不值錢;資訊過量,代表「注意力」超值錢。
所以,「幫你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位置」這件事也變得超值錢。
線上課程的貴不只在於知識。它還貴在「包裝、精選之後」讓你不用再找知識的價值。
「資訊,消耗的是消費者的注意力。資訊的富足,導致了注意力的不足」
—— 司馬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7. 接案
「接案」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是穩健、普遍的工作型態。
• 寫手
• 網站設計
• 關鍵字優化⋯⋯
很多接案高手們能用兼職的工作時數,換取年薪破百萬的高額收益。
「在家工作不好賺」其實是個迷思,重點在心態。
自由工作者該追求的,是「每單位時間」的產值,不是月薪高低。
同樣 1 小時你能賺到比別人多錢嗎?可以,那就加碼、優化。
不行的話,再繼續努力。
賺夠了不是犧牲自己、賣時間換更多錢,而是花時間「去爽」。
這思維來自經典著作《一週工作 4 小時》的心法。
▍在家賺錢的 7 種工作
1. 內容寫作
2. 顧問服務
3. 海外代購
4. 旅遊創作者
5. 操盤交易
6. 線上課程
7. 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