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西明寺”,必然聯想到的先是中國或日本。中國那間為建於於唐代初期長安(今陝西西安)的西明寺,是當年奉命編撰和翻譯經藏的皇家寺廟。至於位於日本京都的西明寺,為日本密宗(東密)的真言宗創始人空海(774-835)之高足智泉(789-825?)所建。
空海隨遣唐使入唐留學時,曾一度逗留過西明寺,至於是否有關聯或因此得名,則不得而知。京都的西明寺,目前為真言宗大覺寺派的“准別格本山”,是同宗本山(宗派大本營)之外,享有同待遇和地位特殊的下一級寺廟。
前端作爲開場白,似乎扯遠了。其實,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鬧區也是老社區的半山芭(Pudu)區的東部邊陲,即接壤馬魯里(Maluri)區一帶、臨近宜家(IKEA)的敦拉薩路(Jalan Tun Razak)末端,也有另一個名爲“西明寺”的佛寺。惟馬來西亞首都這間歷史挺悠久的西明寺,完全與北傳的漢傳佛教完全無關,而是一間暹羅(或泰式)佛寺,屬於南傳的上座部佛教。
西明寺的正式英文名稱是“Buddha Jayanti Temple”,亦有泰文、則念作“Wat Phuttha Chayanthi”。Buddha Jayanti 或Sambuddhatva Jayanthi意即“佛誕”,亦由等同“衛塞節”,“衛塞”(Vesak)是古印度曆法的二月(Vaisakha,吠舍佉月)之斯里蘭卡僧伽羅語(Singhalese)讀法,為目前陽曆的4、5月期間,佛誕坐落在吠舍佉月,為世界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成道和涅槃的日子。
Buddha Jayanti 和西明寺等兩種截然不同的譯名由何產生關係,本人亦無從而知,只知西明寺為雪蘭莪佛教協會(Selangor Buddhist Association)所建立和持有,該佛教協會的辦事處也設在寺廟裏頭。
雪蘭莪佛教協會與馬來亞獨立後,於1961年方成立的馬來西亞佛教總會(MBA)雪隆分會(前身為馬來亞佛教總會雪州分部)并無關係,後者屬於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馬佛總)的分支,屬會多以北傳的漢傳佛教為主。2012年,來自全馬9個州屬的23個南傳上座部佛教組織和寺廟等,亦注冊成立了“馬來西亞南傳佛教總會”(TBCM),卻未見有同屬南傳佛教的暹羅佛寺加入其中。
雪蘭莪佛教協會的成立於1935年,成員以英屬馬來亞雪蘭莪州的華僑爲主,與錫蘭人成立的“佛陀教義弘揚協會”(Sasana Abhiwurdhi Wardhana Society,SAWS)有密切的關係。初代會長便是生於檳城、發跡於雪州的華商盧有瑞(或盧有水,Law Yew Swee,1881-1954),就在馬來西亞旅游咨詢中心(MaTiC)後方、臨近雙峰塔附近,有一條位於比·南利路(Jalan P Ramlee)和霹靂巷(Lorong Perak)之間的一段小路Jalan Law Yew Swee,便是以他命名。
此前的會議場地,雪蘭莪佛教協會都暫借十五碑(Brickfields)的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召開。原本該會計劃籌建另一座新佛寺,而爲此設立了建築基金;根據1941年6月時的英文報《馬來亞論壇報》(“Malaya Tribune”),一則關於該會常年大會的報導,可見建寺急需龐大的經費之餘,由於當時戰爭已爆發之故,委員會唯有延緩建築計劃。因此盧有瑞表示,直到有天條件允許落實,“我將不遺餘力地為我們的寺廟奠定基礎,而且我也認爲,我們必須擁有一座利於弘揚佛教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