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K~
早在 Apple Watch 出現之前,有一家新創靠著群眾募資、開啟了智慧手錶市場。它就是智慧手錶始祖 Pebble。在 2012 年開始經歷募資爆紅,2015 年銷售預測錯誤、庫存成本增加,最後被 Fitbit 收購,走向沒落。
但直到上個月 Pebble 創辦人 Eric Migicovsky 在社群上宣布「We're bringing Pebble back.」。
在這期的內容會有: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比起 Apple Watch、Garmin 等,現在大家對 Pebble 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在智慧手錶開始發展的初期,Pebble 曾寫下輝煌的一頁。
在 2012 年,Pebble 以獨特的產品特色和創新的募資模式,在市場上掀起一股旋風,但這爆紅來得又急又快,2016 年後,Pebble 以低價 4000 美元賣給了 Fitbit。(低價的原因,主要是 2015 年手錶製造商 Citizen 曾開出 7.5 億美元收購價,最終遭到拒絕)
直到 Pebble 創辦人 Eric Migicovsky 發了一個 GIF 圖宣布要把 Pebble 帶回來。
這段從募資爆紅到走向沒落的故事,有了新的轉折:Pebble 即將重生。
接下來介紹 Pebble 當年是如何崛起和爆紅的,甚至創下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的最高紀錄。後來他們又是做出一連串錯誤決策、走向失敗的。
Migicovsky 在幾年前誠實地寫了一篇當年如何失敗的文章,我們也會進一步討論中間經歷了哪些轉折?也很謝謝他願意花時間回答我幾個問題。
到現在他們記住失敗的教訓,正在走上一條和過往非常不同的道路:極簡創業。在最後也會討論有哪些與過往不同之處,以及我從中的想法。
Pebble 的成立是源自 Eric Migicovsky 對於智慧型手錶的熱愛。
2008 年,Migicovsky 還在大學唸書時,他是個有能力也蠻願意動手改裝硬體的人。當時他開始研究智慧型手錶,也有在做一些小型的電子專案,像是他會幫叔叔改裝床頭鐘,希望可以把黑莓機收到的郵件投影在天花板上。
這時間點剛好也是第一代 iPhone 推出後的一年,或許受到 iPhone 的啟發,讓他開始想像智慧型手錶的可能。在當時他想買一支類似智慧型手錶,但最後只找到一款可以顯示來電、售價要 300 美元的 Sony Ericsson Watch。
有沒有可能更多功能、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智慧型手錶?
接下來,他和幾位朋友開發第一款智慧型手錶「inPulse」,這可以說是推出 Pebble 前的 MVP,像是可以讓人以單鍵介面方式,為用戶提供即時、免持的方式來查看智慧型手機的郵件和簡訊等。
有了 MVP 接著他們做了一個新嘗試:把產品取名為 Pebble、推向群眾募資 Kickstarter。在當時他們算是第一家開發智慧型手錶的公司,也定義了智慧型手錶所需要的功能。像是,震動並顯示來電和訊息通知、不用拿出手機就能控制音樂、追蹤運動和睡眠狀況,還能透過下載有趣的錶面來客製化等。
這代的智慧型手錶有了更多功能,而且價格也更便宜。只要 149 美元就能買到 Pebble。身為智慧型手錶的始祖,他們在 Kickstarter 上架、走群眾募資,也創下非常傲人的成績:
募資頁面到了現在還是會有人上去留言。「我想念 Pebble」「我的 Pebble 手錶 4 歲了還能動,它一直是生活中的好夥伴。」「我會繼續戴 Pebble,直到他徹底壞掉那天為止。」等,都不難看出大家對於 Pebble 手錶的喜歡。
有趣的是,他們在群募網站的影片,會發現橘色背景有點熟悉,對,Pebble 是 Y Combinator W11 的團隊之一。Pebble 的募資歷程不算順利,他們在 YC 的 DEMO DAY 後只拿到天使投資者的 15 萬美元。「這遠低於我們這梯次的平均水準。」Migicovsky 說,「但幸運的是,我們活到了在 Kickstarter 上發布 Pebble 的那一天。」
Migicovsky 的職涯歷程跟 YC 都很有緣。在賣掉 Pebble 後,他跑去 YC 當了合夥人,後來創了一個業聊天應用程式 Beeper,這家也入選了 YC 梯次(S21)。這家公司在 2024 年被 Automattic 收購。
Migicovsky 在 2021 年曾寫過一篇文章〈Success and Failure at Pebble〉,誠實且深入地剖析為什麼最終 Pebble 走向了失敗,即便他們有一手好牌,受到大眾歡迎,在群眾募資上有了創紀錄的表現,但最後他們還是走下失敗、以低價被 Fitbit 收購。
他認為最終會走向失敗有幾個主因,包含庫存管理危機、市場定位失誤、商業模式侷限、行銷執行不力,以及擴張與成本失控。
2015 年他們在 Kickstarter 推出一款新一代的智慧型手錶 Pebble Time,這款產品非常爆紅,在當時募了 2000 萬美元,甚至成為平台最高額的募資案。
如果在募資階段都能賣這麼好,那進入亞馬遜或百思買等零售市場表現應該也會還不錯吧,這是他們的假設。這也讓他們過度樂觀預估零售市場表現。
再者,智慧型手錶是消費性電子硬體產品,它生產需要 4 個月以上前置期,也就是說必須在等到顧客真正購買之前,要先提前下大量的生產訂單。
這時你可能猜到 Pebble 當時面臨的情況:零售銷售遠低於預期。在募資超標的情況下,他們假設零售銷售表現也會不錯,下了大量生產訂單,結果四個月後答案揭曉:零售銷售遠低於預期,這也讓他們在 2015 年底有超過 1500 萬美元的庫存,這個庫存問題導致 2016 年初陷入嚴重現金危機,最後花了一整年解決才好轉。
庫存管理是一個消費性硬體產品很難迴避的挑戰,後來他學到的教訓是:採取較小批量採購策略、建立更短的供應鏈前置期(縮短成四個月以下)、減少產品庫存數量(縮減不同顏色和手錶型號等),可以想見的是多一種就會多一道程序:單獨管理庫存、預測銷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