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見到李威辰的攝影,我快速下的文字註解是:魔幻的日常。因為能看到一些可以說是古怪、奇特的人事物出現在熟悉的台灣背景當中,我作為在台灣生長二十幾年的「台灣人」,總會對這些影像產生熟悉卻又陌生的感受。
在這些攝影當中的物事,像是曝曬在台灣午後鄉間的柏油路上,直面地讓人想起這就是台灣,沒有日本也沒有歐洲的影子,台灣在這些影像當中無所遁形。不論是常見的道路植物、熟悉的招牌字體、神像、鄉間稻田、柏油路都作為一種「知面」[1],成為我對於這些影像的背景知識。而在這些背景知識之上,前一秒雙眼注視當下還稀鬆平常的物事,於下一秒卻變形於我們熟悉的習慣樣子,在這當中產生了兩種觀看的接觸,關於熟悉和陌生。這樣的接觸分別由人類的肉眼和攝影機的鏡頭所組成,但熟悉和陌生卻不只是單一的配對肉眼和機械眼,我想是發生在觀者認識「攝影自有的特性造成的影像」[2]的狀態當中產生了感受,這些影像成為了肉眼和攝影眼互相認識的基礎。
就好比這張,裸著四分之三的上身,站在落地窗玻璃後面的中年男性,卻會讓我想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許是照片的顏色和構圖,使我產生這樣的聯想。那一片黑當中的藍色和紅色,還有人體。只是藍色頭巾變成了藍色棒球帽,少女則成為了中年大叔,身後的一片黑也出現了類似水泥顏色的地板。
又好比這張天空被閃光燈直打的樹枝層次分明的填滿,觀音像在夜色中,一前一後,照片被一分為二成上下部分又展現了一些平面性。你也能夠看出台灣的影子在裏頭,想起也許是在某個中南部鄉間的夜晚散步偶然被路燈照亮的人形樹下望出去的畫面。
或著我們有可能看到蝴蝶停在動物雙眼的瞬間嗎?或是蚊子疑似困在蜘蛛網上被燈光照射到的小角落?這些需要肉眼的極度專注力也許還有運氣的瞬間,被攝影師的鏡頭捕捉。雖然無從得知這些照片的誕生現場,但也許是這些近似無意識的轉瞬,被相機有意識的捕捉了吧。
《夜遊》則是關於李威辰從城市搬回鄉下居住,捕捉的鄉間夜晚。這組作品又更會讓人以魔幻來形容。植物體在閃光燈的照射下,凸顯了外型的輪廓,同時在葉、花、肉體的質地上又產生了不同於其本身的質地。可能人類的眼睛不能像是相機一樣在夜晚主動的發出光線,投射到眼前的物體上,所以才顯得那些在夜晚以閃光燈拍出的照片總是如此的吸引人。
[1] 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
[2] 【夜遊|李威辰 個展】Night Stroll | Wei-Chen Li Solo Exhibition(2021-07-31 ~ 202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