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熟悉和陌生:攝影師李威辰的《極》與《夜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首次見到李威辰的攝影,我快速下的文字註解是:魔幻的日常。因為能看到一些可以說是古怪、奇特的人事物出現在熟悉的台灣背景當中,我作為在台灣生長二十幾年的「台灣人」,總會對這些影像產生熟悉卻又陌生的感受。

在這些攝影當中的物事,像是曝曬在台灣午後鄉間的柏油路上,直面地讓人想起這就是台灣,沒有日本也沒有歐洲的影子,台灣在這些影像當中無所遁形。不論是常見的道路植物、熟悉的招牌字體、神像、鄉間稻田、柏油路都作為一種「知面」[1],成為我對於這些影像的背景知識。而在這些背景知識之上,前一秒雙眼注視當下還稀鬆平常的物事,於下一秒卻變形於我們熟悉的習慣樣子,在這當中產生了兩種觀看的接觸,關於熟悉和陌生。這樣的接觸分別由人類的肉眼和攝影機的鏡頭所組成,但熟悉和陌生卻不只是單一的配對肉眼和機械眼,我想是發生在觀者認識「攝影自有的特性造成的影像」[2]的狀態當中產生了感受,這些影像成為了肉眼和攝影眼互相認識的基礎。


就好比這張,裸著四分之三的上身,站在落地窗玻璃後面的中年男性,卻會讓我想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許是照片的顏色和構圖,使我產生這樣的聯想。那一片黑當中的藍色和紅色,還有人體。只是藍色頭巾變成了藍色棒球帽,少女則成為了中年大叔,身後的一片黑也出現了類似水泥顏色的地板。



又好比這張天空被閃光燈直打的樹枝層次分明的填滿,觀音像在夜色中,一前一後,照片被一分為二成上下部分又展現了一些平面性。你也能夠看出台灣的影子在裏頭,想起也許是在某個中南部鄉間的夜晚散步偶然被路燈照亮的人形樹下望出去的畫面。


或著我們有可能看到蝴蝶停在動物雙眼的瞬間嗎?或是蚊子疑似困在蜘蛛網上被燈光照射到的小角落?這些需要肉眼的極度專注力也許還有運氣的瞬間,被攝影師的鏡頭捕捉。雖然無從得知這些照片的誕生現場,但也許是這些近似無意識的轉瞬,被相機有意識的捕捉了吧。


《夜遊》則是關於李威辰從城市搬回鄉下居住,捕捉的鄉間夜晚。這組作品又更會讓人以魔幻來形容。植物體在閃光燈的照射下,凸顯了外型的輪廓,同時在葉、花、肉體的質地上又產生了不同於其本身的質地。可能人類的眼睛不能像是相機一樣在夜晚主動的發出光線,投射到眼前的物體上,所以才顯得那些在夜晚以閃光燈拍出的照片總是如此的吸引人。






[1] 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

[2] 【夜遊|李威辰 個展】Night Stroll | Wei-Chen Li Solo Exhibition(2021-07-31 ~ 2021-08-21)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是被動等待錯過還是積極遺忘?不知道有多少觀眾看完再見機器人之後跟我有一樣的疑問,這疑問也許有點吹毛求疵,硬是要將現實的邏輯套用在一部動畫裡頭,但明明是這部動畫先挑起我們在現實中不敢輕易觸碰的情緒,那我們也難以不將現實的情況帶入動畫當中,想說能為小狗和機器人的這段關係,給予自我的解答。
若是以北野武的創作年表來檢視,性愛狂想曲可以被視為是火花、奏鳴曲等被國際認可的「成熟」作品之前的創作嘗試和醞釀。但若是撇開如此來看,這部電影只是在名為「電影」的框架當中故意溢出,以致於不能被視為「成熟」的作品。這部電影當中所謂北野武的「風格」:他總是後設的意識到電影的虛構性並以此玩弄真實和虛構的界線
近乎不著痕跡的鏡頭,捕捉了泰雅族的生活日常,文化顯於其中。 在現代化的爪牙伸入山中,山上的人們該如何在迎接的同時保護傳承的文化—GaGa,成為了該片的主幹,觀眾循著主幹,望見的有盤根錯結的文化交融,終將歸土的老邁,也有兀自完好的自然。 電影裡的兩場雪,為此片的寫實基礎上增添了奇幻色彩。是
即便是離合器壞掉、喇叭故障,這台不完美的黃色麵包車仍舊可以載著一家六口抵達目的地。公路電影作為人生道路的比喻是最適合不過的,有著起點和終點和連接這兩點之間的過程,生命的誕生、死亡,人生旅途中對於各項成就的追求、自我的探索,都在這一家人前往加州的路途當中而鋪展出來。
獸爪背後隱隱透露的是一則關於人亦是獸,獸亦是人的生命隱喻。食人鬼和潰心劍是相生相剋的存在關係;而湯淺政明透過置放人類發明的愛情,於生物的法則當中,以愛情來對抗生物的命運,推動整部作品在劇情上最顯而易見的運作。然而在愛情這條最清晰的劇情線下,還存在許多關於親情的、物質慾望的、以及種種不可言喻埋藏在人性
  我們是被動等待錯過還是積極遺忘?不知道有多少觀眾看完再見機器人之後跟我有一樣的疑問,這疑問也許有點吹毛求疵,硬是要將現實的邏輯套用在一部動畫裡頭,但明明是這部動畫先挑起我們在現實中不敢輕易觸碰的情緒,那我們也難以不將現實的情況帶入動畫當中,想說能為小狗和機器人的這段關係,給予自我的解答。
若是以北野武的創作年表來檢視,性愛狂想曲可以被視為是火花、奏鳴曲等被國際認可的「成熟」作品之前的創作嘗試和醞釀。但若是撇開如此來看,這部電影只是在名為「電影」的框架當中故意溢出,以致於不能被視為「成熟」的作品。這部電影當中所謂北野武的「風格」:他總是後設的意識到電影的虛構性並以此玩弄真實和虛構的界線
近乎不著痕跡的鏡頭,捕捉了泰雅族的生活日常,文化顯於其中。 在現代化的爪牙伸入山中,山上的人們該如何在迎接的同時保護傳承的文化—GaGa,成為了該片的主幹,觀眾循著主幹,望見的有盤根錯結的文化交融,終將歸土的老邁,也有兀自完好的自然。 電影裡的兩場雪,為此片的寫實基礎上增添了奇幻色彩。是
即便是離合器壞掉、喇叭故障,這台不完美的黃色麵包車仍舊可以載著一家六口抵達目的地。公路電影作為人生道路的比喻是最適合不過的,有著起點和終點和連接這兩點之間的過程,生命的誕生、死亡,人生旅途中對於各項成就的追求、自我的探索,都在這一家人前往加州的路途當中而鋪展出來。
獸爪背後隱隱透露的是一則關於人亦是獸,獸亦是人的生命隱喻。食人鬼和潰心劍是相生相剋的存在關係;而湯淺政明透過置放人類發明的愛情,於生物的法則當中,以愛情來對抗生物的命運,推動整部作品在劇情上最顯而易見的運作。然而在愛情這條最清晰的劇情線下,還存在許多關於親情的、物質慾望的、以及種種不可言喻埋藏在人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有很多很多的照片,如今再也拍不出來了,即使回到了同樣的地方。 硬碟照片庫裡,2004年,是裡頭存留最早期的照片;在這之前的,已經完全消失,那時還沒學會謹慎備份這個觀念。 2004,20年前,來到高雄,有別於北台灣潮濕的溫度,一切都是新鮮有趣,相機從不離身;也是從那時開始,有了這
Thumbnail
大誌雜誌127期,香港攝影師Wilson Lee Photography分享攝影作品《平和日》,紀錄他心中理想的香港,邀請9位在臺灣的香港朋友,針對照片中各個地區,寫下他們曾有的生活記憶。看似紀實的攝影,卻也因畫面清澈明亮而略顯夢幻。有些物種不可以滅絕,有些物種不該消失;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二年旅居在台灣不同城市,真的明顯感受到各地方所帶給的不同氛圍,那種氛圍因其地理的環境,歷史的演進而有所不同,也因這份不同,發展了出各自的生活樣貌和人文特色。 你可想像深處在阿里山石棹的生活是怎樣嗎,每到夜幕降臨,那濃霧籠罩在整個山頭,所有店家
Thumbnail
來韓國這麼久,還是會有想台灣的時候。 大抵是夜深人靜,而我獨自失眠時,那時候會好想念好想念市府站出來的信義區、又臭又亂的北車、熱鬧的中山、從忠孝敦化散步到忠孝復興的街景、在南京東路騎腳踏車的時光。
Thumbnail
年日他樂鬧 景處車阻道 半日空閑情 訪舊遠紛擾 從來獨居客 寂共青山老 潮滿縠紗細 眼入手拍照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Thumbnail
這段時間時常想起的不是台灣,也不是波蘭,也不是每個走過的國家或土地,都是人。 想起讓我掛念的每個人。特別想念的是我的雙親。
我是來自異鄉的過客 來到東海岸的都城  是海水的潮聲 喚我來  是海鳥的飛翔 帶我來 恬靜安閒的背後 沒有喧嚷         沒有雜鬧         只有宜人的夜 夜裡 睡眠沉熟 我悄然而行 怕驚醒 這都城的夢 學庸76.01.31 記至陳志明家中有感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有很多很多的照片,如今再也拍不出來了,即使回到了同樣的地方。 硬碟照片庫裡,2004年,是裡頭存留最早期的照片;在這之前的,已經完全消失,那時還沒學會謹慎備份這個觀念。 2004,20年前,來到高雄,有別於北台灣潮濕的溫度,一切都是新鮮有趣,相機從不離身;也是從那時開始,有了這
Thumbnail
大誌雜誌127期,香港攝影師Wilson Lee Photography分享攝影作品《平和日》,紀錄他心中理想的香港,邀請9位在臺灣的香港朋友,針對照片中各個地區,寫下他們曾有的生活記憶。看似紀實的攝影,卻也因畫面清澈明亮而略顯夢幻。有些物種不可以滅絕,有些物種不該消失;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二年旅居在台灣不同城市,真的明顯感受到各地方所帶給的不同氛圍,那種氛圍因其地理的環境,歷史的演進而有所不同,也因這份不同,發展了出各自的生活樣貌和人文特色。 你可想像深處在阿里山石棹的生活是怎樣嗎,每到夜幕降臨,那濃霧籠罩在整個山頭,所有店家
Thumbnail
來韓國這麼久,還是會有想台灣的時候。 大抵是夜深人靜,而我獨自失眠時,那時候會好想念好想念市府站出來的信義區、又臭又亂的北車、熱鬧的中山、從忠孝敦化散步到忠孝復興的街景、在南京東路騎腳踏車的時光。
Thumbnail
年日他樂鬧 景處車阻道 半日空閑情 訪舊遠紛擾 從來獨居客 寂共青山老 潮滿縠紗細 眼入手拍照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Thumbnail
這段時間時常想起的不是台灣,也不是波蘭,也不是每個走過的國家或土地,都是人。 想起讓我掛念的每個人。特別想念的是我的雙親。
我是來自異鄉的過客 來到東海岸的都城  是海水的潮聲 喚我來  是海鳥的飛翔 帶我來 恬靜安閒的背後 沒有喧嚷         沒有雜鬧         只有宜人的夜 夜裡 睡眠沉熟 我悄然而行 怕驚醒 這都城的夢 學庸76.01.31 記至陳志明家中有感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