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1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FROM YOUR VALENTINE......

「愛裡沒有懼怕。」(There is no fear in love.)

 

2月14日,吾人口中的「情人節」。然歡愉縱情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為真愛、為信仰,無我獻上寶貴性命的故事,至於小倆口之間的恩愛甜蜜,或許,只能作為巧克力蛋糕上的糖霜點綴。



現在,我將時空拉回一千七百年前,那是西元三世紀的羅馬帝國……

 

軍旅出身的皇帝克勞狄二世(Marcus Aurelius Claudius Gothicus)由於擔心適婚男丁成家後會將多數心思掛念在妻兒之上,同時也會失去旺盛的戰鬥力,不再以為國效命為榮,故野心勃勃,亟欲擴張疆域的他,決定背棄舊有羅馬律法中不得徵召新婚男子入伍的規定,轉而頒布了《禁婚令》……要求男孩們必須以童貞作為對國家民族的獻祭,藉以維持高昂的士氣。



是懼怕或是忌妒?

 

對克勞狄二世而言,陷入所謂愛戀的執著與迷惘,除了會讓軍伍鬥志下滑,他日也勢必難以和鄰近的蠻邦相抗衡,帝國偉業終將浮現危機。

 

但,

 

殿堂上的冠冕堂皇或慷慨激昂似乎在仔細推敲下顯得不合情理,故讓一位名喚瓦倫汀(Valentine / Valentinus,?-269)的傳教士感到深深不以為然。

 

在傳教士的信念中,終日殺戮始終無法帶來任何喜悅之情,連年征戰更會讓帝國樂土永久失去和平。年輕男女唯有在上帝的見證下婚配,在蒙神的祝福裡孕育著聖潔的後代才是充滿喜樂且具真正意義之事。逞凶鬥狠,燒殺擄掠是絕不會蒙上帝所接納的。因此瓦倫汀以神職人員之姿,果敢違抗了《禁婚令》,甚至大膽地暗自替許多適婚男女主持證婚儀式。

 

生性力大無窮,傳言也是因殺害前任皇帝加利烏斯(Gallienus)而登上執政大位的克勞狄二世,很快就從探子間獲悉瓦倫汀抗命之作為。好戰的異教徒,皇帝此刻自是莫名震怒!他不只派人即刻拘捕瓦倫汀,除予以棍棒毆打外,還押往了戒備森嚴的羅馬黑牢。

 

「愛的限度就是無限度地去愛!」,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

 

瓦倫汀傳教士違背主上諭令的傳聞當時早就在羅馬城裡四處傳開,而各種謠言沸沸揚揚之際,聽聞後內心大受感動的,其實也包括了牢裡的典獄長……以及他天生失明的女兒。(另一個民間流傳版本是羅馬法官與其收養的盲女)

 

就在父女倆多次藉故探視瓦倫汀,一邊表達慰問之意,一邊也把握機會聆聽教士所傳神國福音的過程裡,猶如耶穌在世時對瞎眼的巴底買(Bartimaeus)所行神蹟一般,瓦倫汀於暗無天日的禁錮枷鎖中,竟用著不可思議、聖靈充滿的力量,以迫切禱告治癒了典獄長女兒的雙眼!


By Jacopo Bassano (Jacopo da Ponte) - http://www.1st-art-gallery.com/Jacopo-Bassano-%28jacopo-Da-Ponte%29/St.-Valentine-Baptising-St.-Lucilla-%28san-Valentino-Battezza-Santa-Lucilla%29.html,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136915




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

瞎子說:「拉波尼(就是夫子),我要能看見。」

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新約聖經馬可福音10:51 - 52》


神蹟奇事,此等難以言喻,超越隔閡的讚嘆與感動,使得牢裡牢外,很多人立志受洗(有史學家宣稱超過百人),悔改認罪,歸信上帝,跟隨瓦倫汀齊同成為神的兒女。

 

如此恩典,何等榮耀……

 

但,此舉卻也再一次徹底驚動王座上的克勞狄二世!

 

早先歷經帝國「三世紀危機」(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的宮廷混戰,寶座上如履薄冰的皇帝十分擔憂(或懼怕)瓦倫汀接下來會以更多超乎世人理解的奇蹟來證明上帝的「必然」存在,也會透過不間斷的福音見證吸引越來越多的羅馬人信主,進而放棄,甚至是顛覆羅馬帝國數世紀以來所仰賴的政教合一與多神崇拜體制!足以動搖國本,危矣!

 

面對政治立場與宗教信仰的雙重抗拒或威脅,克勞狄二世是迫於無奈也好,是魔鬼入心也罷,一不做二不休,他正式判處了瓦倫汀唯一死刑!(另有一說是瓦倫汀企圖說服克勞狄二世受洗入教。)

 

知曉自己即將命喪法場,瓦倫汀,上主的忠僕,沒有意志消沉或怨天尤人,受召時已將一切主權交託上帝的他,在死前反倒留下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在表達對典獄長女兒永恆不變的濃濃愛意之餘,瓦倫汀在信的結尾,用筆默默寫上了…

 

From your Valentine

 

(據說)西元269年2月14日,瓦倫汀在人民廣場前的刑台上,悄悄地褪去了朽壞的肉體,為主殉道。

 

在斷氣前的那一刻,我想,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新約聖經約翰一書》4:18

 

是啊,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

 

上帝用塵土吹氣,創造人類時,「懼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然情感與天生反應,也是絕不會輕易消失的;但上帝的心意卻要我們在不斷挑戰與無數掙扎中學會如何「駕馭」懼怕,而不讓懼怕進一步「控制」了我們。

 

昔日耶穌於「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禱告時,面對即將被釘上十字架前的死亡威脅,同樣也充滿恐懼,但祂卻示範著如何藉由上帝的愛來除去恐懼,更堅持用犧牲自我的方式來傳達至高的「愛」。


By Andrea Mantegna - The Yorck Project (2002) 10.000 Meisterwerke der Malerei (DVD-ROM), distributed by DIRECTMEDIA Publishing GmbH. ISBN: 3936122202.,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4510


同樣,瓦倫汀在掙扎中以愛掃除了恐懼的影響力,最終勇敢獻上了寶貴的生命。別忘了,古希臘語表達人世間最高級別的愛,Agape,乃是無條件的愛,無論環境如何,「愛」,都將超越並持續存在。


為實踐「神愛世人」的真理,不懼怕有限生命遭受迫害的瓦倫汀傳教士,以殉教者的身分走完了短暫的一生,更為主作了極美、極善的見證。後來他被(羅馬公教)教會正式封聖,這一個為愛而犧牲的偉大日子,2月14日,也在西元496年時,被教宗哲拉旭(Pope Gelasius)訂定為「聖瓦倫汀節」(Saint Valentine's Day)。

 

當然,就是我們大家日後俗稱的「西洋情人節」。


又有一說,當時瓦倫汀傳教士習慣戴著一枚象徵主教身分的紫水晶(amethyst)戒指,上面刻有愛神邱比特(Cupid)的圖像,羅馬士兵會透過這枚戒指認出瓦倫汀,並請傳教士為其證婚,後來紫水晶亦演變成整個二月壽星的誕生石(birthstone)


由 © Marie-Lan Nguyen / 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69210


2月14日,情人節,一個為真愛、為信仰,無我獻上寶貴性命的故事,請允許在這裡結束。

 

還記得《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教導嗎?

 

愛,方是世上最奇妙的「道」: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註記:

 

「歷史」一詞,雖是史跡經緯與傳說故事的匯總與變......


但要向親愛讀者們補充說明的是,由於後代學者一直無法在羅馬各代史料中找到強而有力的審判或行刑紀錄來證明瓦倫汀傳教士殉道的事實,也無理由考證出他是否真實存在於當時的羅馬史中,故在考量此一故事可能「只是」後代信徒改編與逐一加添、點綴的疑慮下,自西元1969年,也就是羅馬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Vaticanum Secundum)落幕,新頒布的《典禮改革》規範上,教會已明文將聖瓦倫汀節從羅馬天主教聖人年曆當中給廢除。但話雖如此,2月14日的情人節,今日早已成為東、西方社會,乃至於一年一度重要的節慶。

 

「我們不反對愛,但我們批評在公共場所低俗地展示愛!」

,印度民族主義者。

 

又值得留意的是,在宗教信仰與政治正確的相對差異下,南亞或是中東、北非等伊斯蘭信仰為主的國家,2月14日「絕對」不是所謂的情人節,更被各種宗教律法加以限制,不得進行任何慶祝或踰矩行為。

 

因為這個日子不只帶有濃濃的敵對教派色彩,對敬虔的穆斯林來說,情人節,(咳咳),可是會誘發各種不道德、骯髒的邪惡行為!


尾聲(一):

 

在情人節的故事之外,我個人非常喜歡《My Funny Valentine》這首爵士樂經典金曲。從百老匯問世至今已超過八十年,最早乃是音樂劇《Babes in Arms》(1937)曲目的《My》,說來您可能不會相信,「Valentine」其實是男主角的名字(Valentine "Val" LaMar),而且原唱版本是女聲,乃女主角帶著貶意形容她眼中的男主角……但由於歌詞裡並未刻意強調性別差異,屬性較為中性,所以後來普遍被男歌手翻唱成形容一位假設性女主角的歌曲,尤其是貝克(Chet Baker)的版本,無論年輕時的錄音室專輯或晚年的實況演出,簡直就是為了情人節而生。



而於西元1969年發表,被譽為是當代設計精品翹楚的義大利品牌打字機「Olivetti Valentine」,以反制式文化,反單調的工業製品流傳後世,其命名的構思正是參考著《My Funny Valentine》。

By Folletto at Italian Wikipedia,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77257



尾聲(二):

 

義理巧克力(義理チョコ),


望文生義,即是「人情(好人卡?)巧克力」,是日本於西洋情人節送禮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今也成為亞太地區的送禮指南之一。女性會在2月14日將禮物送給不是戀人關係或心儀對象的男性友人、同學或同事等,表達對方往日對自己照顧或關懷的謝意……


Ishikawa Ken from Kamakura, Japan - Happy valentinesUploaded by Diádoco, CC 表示-継承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185050による


當然,若是送給真正的心儀對象或交往中的愛侶、夫婿等,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本命巧克力」(本命チョコ),論價值或心意,絕對與人情義理是不同層次,很多糖果製造商也會順勢推出專屬於本命限定的禮盒。而收禮的男性也會在下個月的14日,也就是3月14日當天準備禮物回贈,是為「白色情人節」(ホワイトデー)。

 

而日本具業界權威的糖果同業公會也為此節日作出解釋:瓦倫汀傳教士在遭到羅馬軍人逮捕之前,方完成一場神聖的證婚儀式。後來新人得知傳教士不幸於2月14日殉道時,夫婦倆決定在3月14日再次於神的面前宣誓,他們的愛至死不渝,永遠忠誠,故有了「白色情人節」的由來……即使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歷史根據。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int_Valentin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audius_Gothic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_Funny_Valentin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ri_choco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