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風雅脫俗的詩句?放眼浩瀚網海,這是許多攝影文青最常引用的背景文字之一,偶爾再加個朦朧或失焦的底片或特製濾鏡照,半滿的酒杯、微褪的衣裳……
然而,贏得後人敬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其〈青玉案・元夕〉可絕非凡夫所言小情小愛,或是只求歲月靜好的小家子器。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據信是描寫西元1174或1175年臨安府(南宋臨時首都,今中國杭州)的元宵美景,當時中土紀元為南宋孝宗淳熙元年或二年。
作為從金王國領地山東東路濟南府(山東濟南)一路南漂的歸正宋人,辛棄疾窮其一生,政治立場始終都是滅金復宋,中興故土,但往昔半壁山河的家國痛失對照起現時都城依舊的笑語盈盈,平民百姓或許早就沈溺在歌舞昇平的歡愉確幸中,不願也不想去理會各方邊境上虎視眈眈的外國(異族),如金、西夏跟遠一點的西遼等國的武裝威脅。
距離北方的故都汴京(今中國開封)陷落,還不到半世紀的時間。
雖然辛氏筆下詞句的批判性不及「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的直言,以及「商女不知亡國恨」(杜牧〈泊秦淮〉)的懷憂,可一夜魚龍舞的縱情呼應著末尾燈火闌珊處的孤與獨,鮮明的對比跟反差,孤高的坦然自在,既是良宵賞燈的清雅,卻也是處世的傲骨風霜。
那人卻在,不,那人一直都在。
但遺憾的是,「那人」不受朝廷委以重用(職涯被彈劾多達七次之多),文武雙才僅能做壁上觀。東風夜放花千樹?人們眼見煙火奪目、萬般絢爛,可那人卻預視到國家偏安南方終成歷史定局,(宋)太祖偉業一去不復返,悲乎。
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默默地站在世人自以為是的「舒適圈(溫柔鄉)」外。
年少對於江山易手的悲憤慨然,曾經率兵勇闖敵營的問斬叛徒(西元1162年,22歲),直至仕途不順,飽受煎熬,乃至於晚年目睹南宋朝臣向金國低頭求和(西元1206年)的外交窘境,最終,辛棄疾,當主戰派將再度北伐的召命送抵江西鉛山的住所時,辛老已經病重不起,「抱恨入地,齎志以歿」。
回首,宛如淡淡輕煙。
西元2025年2月12日,是春節時令裡的最後一個重要慶典:「元宵節」。
時間落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台語喚作元宵(goân-siau)、上元(siōng-goân)或正月半(chiaⁿ-goe̍h-poàⁿ);
顧名思義,元宵是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除了是傳統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冬夜將去、初春即將到來。據說早在西元一世紀時,隨著印度佛教東傳,篤信佛法的(東)漢明帝劉莊(28 - 75)就已選在正月十五的參佛吉日於皇宮內燃燈供佛,後來此風普及民間,到了西元三世紀初期,神州百姓更將元宵點燈(光明燈)一事與避邪驅惡、祈求平安畫上了等號;
除此之外,更早一些時日,秦王朝末年各地亦流傳著「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後續更加入了「天官大帝」(堯帝,或紫微帝君)誕辰日之論述,故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三元配三官,三個日子分屬天(賜福)、地(赦罪)、水(解厄)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家家戶戶需燃燈以慶:
「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至隋、唐一代,中土國威鼎盛時期,朝廷百官以大禮祭拜、張燈結綵的做法,也讓上元點燈成為中國一年一度的民俗重要節慶。到了宋朝,即使邊境有金、夏等外敵威脅,北宋國力式微之際更一舉丟失了河北、河南與山東等疆域,但隨著官辦燈節的持續擴大,反倒在板蕩時代突顯出元宵燈海之燦爛奪目。
神州為期最長,足足有十天之久的元宵節盛會,莫過於是明王朝初年正月初八開始的「上節日」。直到正月十七落燈閉幕,各地紛紛舉辦大型燈會,加入雜技表演與百戲獻藝,連皇廷內的公伯侯爵、后妃嬪妾也共襄盛舉,自辦應景的元宵市集,有煙花跟爆竹作陪,用以呼應當時海內外的歌舞昇平。
但您知道嗎?
根據歷史學者的深入考證和研究,追朔元宵節的起源,或許來自於原始部落對於火元素跟月亮、星辰的自然崇拜論,祈求不可知的萬物(或無形力量)所賜予平安與富足,更以點火來驅除當時常見的人類天敵……蟲蛇猛獸:蠻荒時代的先祖是點火把,後來則慢慢演變成點篝火(火堆)、掛燈籠的習俗。
我們再將焦點換到另一個時空場景……
話說在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當時台南鹽水一帶,極其可怖的瘟疫正四處流行,人心惶惶,傷亡者眾,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在地供奉的「山西夫子」(關羽)祈求瘟神早日遠離,並依請示結果舉辦了遶境活動,由武廟周倉爺做開路先鋒官,然後關聖帝君殿後,沿路燃放炮竹,在喧囂聲中逐一驅趕家戶內的病體或災厄。
待遶境結束後,果真在神威顯赫下,鹽水的疫情就此趨緩,染病者日益減少,百姓生活恢復平靜。故民眾感念神恩,每年元宵節都會沿襲舊例,成為今日南台灣赫赫有名的鹽水蜂炮盛會。
此外,由於台灣人認為玄壇真君(趙公明元帥,五瘟神之一)生性畏寒,所以會在農曆正月時用投擲鞭炮的方式來替玄壇爺(hân-tan-iâ)取暖,進而祈求神明賜下的庇佑,後來這項儀式多選在元宵節時與燈會一併舉行,也就成為了「炸玄壇」的習俗……
玄壇,台語白字書寫為「寒單」,沒錯,就是「炸寒單」……東台灣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之一。(寒單有時音近似「寒冬」,也可解釋成用鞭炮驅走寒冬,喜欣迎來初春之意。)
又,
從唐王朝以降所流傳的「元宵」(或稱麵繭、粉果等),不同於冬至所食用的湯圓是糯米皮包入內餡,所謂「吃元宵」的元宵,製作過程其實跟湯圓大不相同……
雖然都有餡料(如棗泥、花生、芝麻等;中國北方更限定只以素食甜餡料為主),但要先將備好的內餡切成一塊一塊合適之大小、沾水後再放進放滿糯米粉的竹篩裡,以逆時鐘或是順時針的方向來回滾動數次,讓糯米粉沾上內餡後,並再次重複沾水(約2秒)以及搖晃裹粉的動作,待重複約8到12次,直到元宵滾成適中的樣子即可收手,故製作元宵不是「包元宵」,而稱為「搖元宵」。除了一般常見的水煮之外,凝固性相對湯圓更為結實的元宵,也可以煎、蒸、炸、烤,品嘗方式非常多元且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鹿港特有的「上元圓」,是一種放在粽葉上排好之後用蒸的元宵,內餡有紅豆、芝麻、花生與鮮肉等,尺寸比肉圓小、較湯圓大,Q彈又清香。在地店家一年就只在元宵節前一日(農曆正月十四日)與當日販售,屬於期間限量的超珍稀版庶民美食。
又民俗專家稱元宵為「圓不落角」,乃巧妙地寄託人們對來年未知的渴望與企求,品嘗一圓如月的「元宵」,更象徵家庭成員宛如滿月般團圓、齊心。
如此「用心良苦」的民俗佳餚,那我們就把握機會多吃一點吧?甚麼?高熱量?
那個,(每年不斷複製貼上)減肥不是明年的事嗎?
數算元宵節盛行的習俗,其中還包含了走橋(驅百病)、盜福(偷蔥)、跳繩(求健康)、跟祭祖(求好運)等,尤其台灣過往鄉村偷蔥能盜福的「微犯罪次文化」行為,「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更是讓上元節多了一股難以言喻的大人趣味,畢竟昔日身處父權主義的沙文陰影下,男女授受不清(良人夫君不知在哪?),可透過偷拔一把蔥的動作即能尋覓日後好夫婿,感覺起來比投注樂透或刮刮樂還划算,何樂而不為呢?
而台語的「ioh-bī-tshai」,也就是猜燈謎,此習俗最早應該是興起於北宋一朝,起初文人都以研究漢字的結構規律出發,如「制謎者恆准此為胚胎,至變化多方,莫可窮詰」,謎底多半取材自《四書五經》之典籍,寓教於樂,雅俗共享。但隨著物換星移,近來的新生代燈謎多半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現象,或是毫無邏輯,純粹讓人莞爾一笑的腦筋急轉彎。
古代人會用細線把每個問題掛在房頂上,現在人則是打開電腦或手機即可出題與作答:
1. (小學生都會的)摩詰、青蓮兩居士相約飛來峰:(射一字)
2. 連看二十日《鹿鼎記》:(射一字)
3. 呱呱墜地:(射《三字經》一句)
4. 銀髮揚帆:(射西洋文學書一本)
5. 羅浮宮館藏名畫:(射美國一城市名)
尾聲:
千載以來持續受到華夏文化薰陶的日本(日本的元宵節自明治維新之後已改為陽曆1月15日)、琉球(今日本沖繩)、韓國跟越南等地,其實也有歡慶元宵節的儀式或活動。
如琉球人會在正月十四日開始舉行元宵祭典,同時人人會吃用醃漬豬肉跟番薯餅,正月十六則安排祭祖(十六日祭);
朝鮮半島的元宵則稱作「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韓國人除了有食堅果、拔河和舞獅的習俗外,甚至會以當天月亮的顏色或位置來占卜今年農事的豐收與否呢!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桃花庵主的《元宵》,彩燈、明月,交相編織出如詩如畫的夜景,堪稱千古一絕。
誰?桃花庵主?
嗯哼,
「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