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提琴工作室的禮儀守則:製琴師與顧客的互動指南


本篇為《The Strad》雜誌 2024 年 6 月號文章"Retail Therapy: Customer Relations."之摘要譯介。


Klein 的呼籲:製琴師與顧客,共創良好互動!


製琴師 Korinthia A. Klein 發現,與顧客互動是許多製琴師的痛點!畢竟,習慣埋首於繁瑣工藝、熱愛獨立作業的製琴師,往往對社交避之唯恐不及……而他恰巧既熱愛手工製作,也樂於與人交流,所以他在這篇文章中向製琴師與顧客們喊話:相互理解,建立合宜又健康的互動關係吧!

 

為客之道


在進入建議(還是說教條式守則?)之前,Klein 說道,提琴工作室的規模各有不同,而他的一人工坊,讓他既要專注於維修,又得親自接待五花八門的客戶——從專業音樂家、音樂教師、學生、家長,到幫演奏者選購樂器的非音樂人士,甚至還有純粹想進來分享提琴故事的人!無論是哪一類,都讓我們一起締造更友善的環境吧!

 

1. 技藝與社交的切換成本

製琴師的本業在於製作與維修,與人交流固然愉快,然精細工藝需高度專注,在技術與社交模式間來回切換,實在耗神。且許多維修過程(如黏脫膠)難以半途而廢,故:

•   若工作室採預約制,請準時到達,或提前告知變動。

•   雖熱愛提琴,亦樂於助人,然終究無法隨時待命。換言之,請尊重製琴師之營業時間與私人空間,勿輕易逾越此界線。

 

2. 技術與情感視角的落差

製琴師習慣專注於技術細節,因此未必能立即察覺顧客的情緒反應。看到心愛的琴沒了琴橋,或許會驚慌,但對製琴師而言,這只是維修過程中的一部分,毋須過度憂慮。這並非冷漠,而是專業的冷靜。

 

3. 信任建立在誠實之上

製琴師確實能看出損壞是意外還是使用不當!誠實說明不僅能讓維修更順利,也能建立彼此的信任,何樂而不為?

 

4. 維修有得調,緣分不強求

若對維修結果不滿意,請給製琴師一個調整與學習的機會,這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也能促進彼此的理解與成長。然而,每間提琴工坊風格各異,緣分盡了也無須強求,何不另尋更合適的選擇?(正如《一代宗師》中葉問對宮二所言:「我們之間本來沒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緣分。」?)

 

5. 各有所長,請教得法

擅長演奏的人未必精通維修,許多關於樂器保養與修復的建議來自經驗傳承或口耳相傳,雖出於好意,卻未必完整。若對維修有所疑問,聽聽製琴師的建議矢為良方啊!

 

6. 技術無性別,能力無年齡

製琴師身為生理女性的Klein 還以自身遭受性別歧視的經驗呼籲,應以技術與能力評價製琴師,而非性別、年齡或種族。(這是對人的基本尊重了吧!)

 

待客之道

 

1. 專業不該是距離,而是橋樑

製琴師的專業或許讓顧客心生敬畏,甚至有些緊張。不如換個角度,試著從顧客的立場思考,找到合適的交流方式,並尊重他們對樂器的情感價值。在發表專業意見前,不妨先了解這把琴對顧客而言意味著什麼。

 

2. 維修透明,溝通先行

評估維修時,除了詳細記錄細節、提供價格範圍,Klein 還會說明特定工序需按工時計費。(這確實是個好建議!)此外,別忘了提醒顧客,維修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額外問題,若能事先設定預算上限,不僅可避免來回確認,還能提升效率!

 

3. 不只是刮痕,還可能是一段記憶

有些樂器上的痕跡對顧客而言別具意義(如逝世親人留下的刮痕)。修補前,事先詢問是否希望保留,不僅是尊重物件情感價值的表現,也是一種對時間痕跡的珍視!(完全受教了,身為藝術史出身的我,不禁微微汗顏……)

 

4. 問題無論誰的,都該面對

即便樂器的損壞並非出自你的工作台,而是來自他人之手,仍應積極提供解決方案,這是應有的態度。

 

5. 理性回應,讓對話有解

面對負評時,不妨著眼於未來顧客,先消化情緒,再以理性且誠懇的語氣回應!Klein 提供了一句金句:『感謝你向我指出這個問題,我無法修正我不知道的事情。』來避免爭論,讓對話回歸解決方案。

 

6. 小小心意,滿滿好感

萬年妙招!準備小禮物或貼心服務,如免費松香試用、清潔布等,不僅能為工坊營造溫暖氛圍,悄悄提升顧客好感度吧~

 

Klein 在原文中分享了更多血淚經歷!無論是像我一樣想從他人經驗中尋求慰藉的製琴師,還是站在門口徬徨深怕不小心惹怒製琴師的尋琴者,快快動身閱讀吧!


原文請參見:Klein, Korinthia A. (2024). “Retail Therapy: Customer Relations.” The Strad, Vol. 135, No. 161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主要書寫關於提琴、藝術史與音樂的書摘譯介和個人淺見,有時混入性別雜談。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