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The Strad》雜誌 2013 年 9 月號文章"Small Wonders: Building Bridges."之摘要譯介。
英國製琴師 John Dilworth 以他切超過四千片琴橋的經驗,與我們分享他對琴橋製作的心得。
工具準備好,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請準備好最鋒利的刀子吧!
切琴橋時要注意什麼?
小小的一片琴橋,學問可不小!形狀、厚度、木紋方向、材質……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聲音表現。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三個關鍵原則:
① 橋腳一定要切到完全貼合面板的拱形
千萬別偷懶,想靠琴弦的壓力讓琴橋站穩!橋腳如果不服貼,不僅容易倒,還可能讓琴橋因受力不均而變形。
②「好弦距」沒有標準答案
弦距的高低雖然會影響演奏的手感與音色,但沒有固定標準,應該根據琴弦、演奏風格、琴弓等因素來調整。
③ 減輕重量,同時注意重心的設定
- 高重心 → 從琴橋下方的拱形向上挖,讓重心提高,音色會變得更明亮,適合反應較鈍或聲音偏悶的樂器。
- 低重心 → 削薄琴腳或削細腳踝,讓重心降低,使聲音更厚實,能壓制過於尖銳的音色。
小小琴橋,大大影響
琴橋不只是支撐琴弦的零件,它直接影響樂器的穩定性與音色表現。透過細心的調整與製作,讓每把琴發揮出最理想的聲音吧!
原文請見:Dilworth, J. (2013, September). Small wonders: Building bridges. The Stra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strad.com/lutherie/small-wonders-building-bridges/16284.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