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家」?
在今日,高風險家庭、隔代教養、貧富差距、單親、親職化兒少、精神疾病與重大傷病、失親、家庭暴力(言語、肢體)、高工時所造成的家庭功能不彰與疏離等等種種漸增的社會現象一再地衝擊我們對家的美好想像,不斷解構「正常」、「失常」的界限與定義,也一再地衝擊社會對傳統、宗教、文化的價值觀,如「孝順」、「華人儒家對家、社會的關係次序」在暴力、失能的家庭顯得不適用。
那我們該如何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家庭是中世紀到現代才有的社會現象,史前時代與狩獵採集時代是以部落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孩童是彼此遊戲且自由,教育與照顧的責任在部落全體,也就類似今日所說的「一個孩子是全村養的」,在部落裡沒有現代社會福利的概念,有能力者照顧較弱勢者、互助是常態,直到現代分工、資本、國家的社會才有了小家庭與各種形式家庭的樣貌。
因為在貧富不均的社會和專業分工的社會,弱勢家庭的經濟重擔增加,同時中產與中上階級害怕掉落為中下階級,競爭也非常強烈,所以人與人的關係,人對待人的方式也變得疏離,甚至產生了暴力與不對等。
因此到底何謂一個「家」,家的失常可以從一個社會人如何彼此對待,社會是否平等與公義來思考。
最基本的是人要學會利用天生的同理心與覺察看待各種不一樣的個體和群體,也需要利用天生的社會腦互相協助,達到這個基本前提,平等與公義的社會才成為可能、改變才會發生,不論是大人對小孩、大人對大人、強勢對弱勢,都要學習如何同理、互助,如此,失常的社會才有鬆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