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駿,台灣男歌手、作詞人、作曲人、唱片製作人以及廣播主持人,暱稱「馬爺」。
在1970年代國民黨高壓統治之際,台灣年輕族群熱衷聆聽和翻唱西洋歌曲,馬兆駿也不例外,聽了很多西洋歌曲之後,校園民歌「唱自己的歌」熱潮正起,1976年馬兆駿17歲時就寫出了他的第一首歌,隔年,他在去成功嶺受訓的火車上寫下了〈微風往事〉的歌詞,交給洪光達譜曲後投稿到《金韻獎》,遂由鄭怡錄音演唱,沒想到一炮而紅,這也是馬兆駿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歌曲,馬兆駿開始在歌壇嶄露頭角。
爾後,馬兆駿和洪光達成為「最佳拍檔」,有時候馬兆駿、洪光達互相填詞譜曲,由兩人一起創作的超級經典民歌包括〈木棉道〉、〈季節雨〉、〈散場電影〉、〈風中的早晨〉、〈告別夕陽〉等,還有一首出自他個人創作,由王夢麟所演唱的〈七月涼山〉,在在都是後來在任何一場民歌紀念演唱會中必點、必唱的經典民歌。
其中,《散場電影》這首歌是馬兆駿被劈腿失戀時寫下的真實情境,記得他在某個節目裡面回顧時提到,他買了兩張電影票要找女孩去看,撥了通電話給他的女友,「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大法師》,喂!我買了2張電影票,想給你一個SURPRISE,請你看電影,電話那頭就... 我不行啦!我媽不在家,我要照顧我弟弟...所以,我只好自己去看電影,電影散場了,我想說... 奇怪!怎麼出現一個熟悉的面孔,X!我被劈腿了!」
馬兆駿在當兵時就確定音樂為自己的終身職志,1982年他退伍後馬上進了寶麗金唱片擔任音樂製作人,第一次擔任整張專輯的製作人,負責的就是從在新加坡唱英文歌為主轉成回台灣經營國語唱片市場的黃鶯鶯-《天使之戀》專輯,推出後於1983年蟬連《綜藝100》「國語流行歌曲暢銷排行榜」冠軍長達13週,奪得季冠軍及年度冠軍,並獲頒發認證銷售量的金唱片,讓入行不久的馬兆駿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製作人,當時劉文正、鄧麗君、鳳飛飛、費翔、黃仲崑等大牌歌手都找上他,就算他軋不出時間幫忙製作專輯,至少也幫忙寫寫幾首歌,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現幾乎就會大賣,包括劉文正的〈愛不要給太多〉、黃仲崑〈無人的海邊〉都是這時期的暢銷金曲。
可惜的是,馬兆駿曾經因其父親過世的打擊開始迷茫而失去目標,酗酒、吸大麻等破事兒都在這時期發生,演藝事業也因此中斷,1998年與妻子郭美珒結婚後相偕受洗而成為基督徒,馬兆駿才又重新振作,重返音樂及演藝工作,然於2007年,因心肌梗塞突然過世,當年他才48歲。他過世後,音樂圈的好朋友們為他辦了一場紀念演唱會,當時紅極一時的線上流行歌手全部齊聚一堂用歌聲向他致敬,第18屆金曲獎也因此頒發了「文化傳播獎」章表彰他為台灣流行歌壇曾經帶來的偉大貢獻。
不過,個人對馬兆駿的歌印象比較深刻的是1987年他與滾石唱片簽約發表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我要的不多》,以集所有專輯中至為特殊的《心情七月》,《心情七月》這張1990年發表的專輯可以說是馬兆駿當時對自己音樂生涯的一個小總結。
《心情七月》精選了馬兆駿多年來8首作品,並且找來了8首英文歌曲無縫混唱,原來馬兆駿寫出的許多歌,靈感就藏在這些西洋歌曲裡,像是他17歲時寫的〈七月涼山〉,一開始卻是唱著Minnie Riperton於那一年的全美冠軍曲〈Loving you〉,之後才接回「七月涼山我倆說出希望,說這地方是我追求的夢鄉」,讓人不禁猜測或許〈Loving you〉正是他與他歌中所寫的女孩曾經共同聽過的歌;代表作〈我要的不多〉,取樣自〈Inside Of My Guitar〉,這首〈Inside Of My Guitar〉因為是一首B面單曲,在歐美幾乎沒什麼知名度,卻因為黃鶯鶯的翻唱而在東亞非常受到歡迎;另外像是〈愛不要給太多〉與1961年的名曲〈Daddy's Home〉,以相同的Doo-wop節奏無縫接軌成一首歌,當兵時所寫的〈告別夕陽〉與〈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巧妙結合在一起,桀驁不馴的〈那年我們19歲〉則取樣自Rod Stewart名曲〈Sailing〉,除了曲調接近,歌中所唱的「I am flying, I am flying like a bird 'cross the sky」也切中〈那年我們19歲〉懷想青春的主題。
也因為從小聽英文歌,這些收錄在《心情七月》專輯中的英文歌也都是耳熟能詳,愈發覺得這些「混血歌」親切,也許,時間會改變音樂的潮流,但經典的旋律總能穿越歲月,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觸動人心,聆聽《心情七月》,不只是回味馬兆駿的創作,更像是一場音樂時光旅行,帶我們回到那些單純又深刻的歲月。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些旋律依舊熟悉,這些情感依然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