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引述經濟學家評估說,川普日前宣布對中國加徵34%對等關稅,加上今年2月及3月共加徵的20%關稅以及拜登政府及川普第一個任期向中國徵收的關稅,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目前約近70%。
經濟學家表示,高關稅可能導致部分輸往美國的中國商品轉移到其他市場,加劇多個國家正在應對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
川普自上任以來多次倡導供應鏈要回歸到美國本土,這次他對多國課徵超高關稅的作法讓各國與他談判。
川普自2018年與中國開打貿易戰,有多數的產業逐漸遷往印度、東南亞、南美等地區,但中國仍舊有一定的實力,產業鏈轉移的困難點在哪?

《我所經歷的產業轉移現場》
如果你看過成衣的完整產業鏈,會知道它其實環環相扣:
從品牌商、成衣廠、布廠、紗線廠,到最源頭的原料廠,每一段都是關鍵。
早在 2013 年以前,就有不少台灣企業開始在越南布局成衣與製鞋廠。寶成就是其中代表。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多年,越南的成衣產能確實發展得不錯,但布料和紗線端仍在發展中。
我曾任職的公司同時在中國與越南設有工廠,也是在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中國被稱作「世界工廠」,不是沒道理的。
在中國,無論是布料加工的化學藥劑、金屬模具,還是紗線原料(像棉或聚酯纖維),幾乎都能在境內找到供應商快速支援。
但越南的供應鏈就沒那麼完整——不只紗線,連染料、藥劑都還要仰賴進口。
我印象很深,有一次越南廠接到訂單,結果碰上貨運塞港,紗廠出不了貨。
最後只好由中國廠緊急介入,把半成品先做好,讓越南廠能進行最後後處理、如期交貨。 類似的狀況層出不窮。
在評估是否要在海外設廠、擴建,光是調查供應商是否計劃設點,就得跑好幾趟。而且還不只原料廠,連人力、電力、交通基礎建設都得納入評估。
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人力供應不足。
當時越南廠原本有擴廠計畫,但後來發現當地人口根本無法支撐整條產業鏈的人力需求,最後只好折衷處理。

《關稅戰下的成本反彈:誰真的在付錢?》
代工產業的訂單,大多是以 FOB(Free On Board)條件出貨——也就是工廠把貨送上船,任務就算完成。後續不論是運費、保險還是關稅,基本上都是買家(也就是品牌方)要吸收。
國際服裝品牌向來會把產品成本壓在售價的 20~30% 之間,利潤空間其實很有限。
如果你再加上 30%、甚至 40% 的關稅,會發生什麼事?
就以下方圖片一雙定價 100 美元的 Nike 球鞋為例:
它的進口相關費用(運費、保險、關稅,下圖藍色區塊)原本只佔成本的 5%,也就是大約 5 美元。 但當關稅拉高到 40% 時,這個項目瞬間膨脹到超過 9 美元,遠遠高出原本每雙鞋僅 5 美元的淨利(下圖黃色區塊)。
換句話說,只要不漲價,品牌就會虧錢。
關稅 = 產品成本 x 關稅稅率 = 22 x 40% = 8.8 美元
其他費用 = 22 x 2% = 0.44 美元
總進口費用 = 關稅(8.8)+ 運保費(0.44)= 約 9.24 美元
所以,當川普高喊「加稅制裁他國」時,看似打的是對外貿易戰,實際上壓力先落在品牌身上——接著轉嫁到消費者。
不只美國,其他被波及的國家也一樣,當前端成本撐不住,最後被犧牲的不是獲利,就是消費端的價格。
關稅,看起來像是在針對對手,實際上,是一個「轉嫁得非常快」的成本炸彈。

《職涯規畫與投資計畫,該採取甚麼策略?》
如果你問我現在怎麼看,我會說:未來六個月,請盡量保留現金。
這不是恐慌,而是對不確定性的保守因應。
現在的狀況是:如果你服務的對象是美國品牌,或你的產品最終會進入美國市場,那公司很可能會做幾件事:
- 暫緩接單、與客戶協議「共擔關稅」;
- 暫停擴廠、保留經營彈性;
- 更保守地看待人力與獎金規劃。
目前已有外銷水龍頭廠已經接到客戶「暫停生產」的要求;也有原本規劃海外設廠的企業喊停計畫。連內需市場的連鎖餐飲品牌業者開始保留現金,避免原物料或設備價格突然上漲導致資金吃緊。
這些訊號加總起來,傳遞的是一件事:這波影響不只在關稅本身,而是連帶牽動營運策略與資金流動的變化。
所以,如果你是上班族,也可以開始觀察公司是否有:
- 暫停獎金發放、壓縮開支;
- 留職停薪、限制加班等彈性調整;
- 明顯保守的人力、庫存與擴張策略。
這些訊號,可能預示的是「企業開始備戰」,而非穩定發展。
如果你是投資人,這段時間不妨調整一下節奏:
現金優先、風險分散、延後出手。
尤其是有在做美股投資的讀者,建議這段時間保守觀望,不急著進場。這不只是經濟的變動,更是政策變數介入後,市場可能會進入震盪期的訊號。
週五商周有做了專題直播,內容有很完整的解讀關稅站衝擊的層面:
《寫在最後》
我們無法控制世界的變動,但可以決定自己怎麼應對。
每個人在生活裡扮演的角色都不同,有人是努力撐起一間公司的經營者,有人是剛入社會的新人,也有人只是單純想守好自己的日常。
這篇文章想說的其實很簡單:
當外面的風浪開始變大,我們可以先穩住自己的船。
不需要急著做決定,也不用一夕之間改變方向,只是提醒自己:多留一點觀察、多留一點彈性,有時候就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