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重點條文解析:從買咖啡到繼承遺產,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識

民法重點條文解析:從買咖啡到繼承遺產,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民法就像生活的隱形守護者,規範我們從買杯咖啡到簽租約的每一個環節。作為私法的核心,它保障個人權利、穩定社會秩序,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礎。

今天,讓我們走進民法,認識幾個常見卻至關重要的條文,了解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


1. 民法第72條: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

條文重點:法律行為(例如契約)若違反公序良俗,無效。

這條堪稱民法的「道德守門員」。什麼是公序良俗?簡單說,就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與秩序。例如,簽一份「賣身契」逼迫他人做違法的事,這種契約因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這條文保障契約自由不被濫用,維護社會基本價值。

生活情境:假設有人跟你簽合約,要求你幫忙做違法的事,這合約在法律上站不住腳,你不必履行,還能主張無效!


2. 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的責任

條文重點: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權利,應負賠償責任。

這是處理「誰弄壞東西誰賠」的經典條文。如果有人不小心撞壞你的手機,或故意散布謠言傷害你的名譽,這個條文就是你的靠山。它涵蓋財產損失、人身傷害,甚至精神賠償,確保受害者得到補償。

生活情境:騎腳踏車不小心撞傷路人,依這條你可能得賠醫藥費;若證明你是故意的,賠償金額可能更高!


3. 民法第213條:損害賠償的計算

條文重點:損害賠償應以填補實際損失為原則,包含財產及非財產損失。

這條文告訴我們,賠償不是隨便喊價,而是要「補平」受害者的損失。例如,車禍撞壞別人的車,賠償金額得涵蓋修車費;若受害者因此無法工作,還可能包括收入損失。非財產損害(如精神痛苦)也能要求賠償,但需證明損害程度。

生活情境:你的寵物被鄰居誤傷,醫療費是財產損失,精神上的難過也可能要求合理賠償。


4. 民法第753條:買賣契約的基本義務

條文重點:賣方應保證交付的物品無瑕疵,並符合約定。

買東西最怕遇到「雷貨」,這條文就是你的保護傘。賣家有義務確保商品沒問題(例如手機沒壞、車子能開),若有瑕疵,買家可以要求修復、換貨,甚至解除契約。它保障消費者權益,也促進公平交易。

生活情境:網購的衣服收到時破洞,你可以依這條要求賣家退換貨,保護自己的權利。


5. 民法第972條:遺囑自由

條文重點:遺囑人可自由決定遺囑內容,但不得違反特留分規定。

這條文讓你有權決定死後財產怎麼分配,想留給誰就留給誰!但要注意,某些親屬(如配偶、子女)有「特留分」權利,確保他們不會完全被剝奪繼承權。這條文平衡個人意願與家庭責任。

生活情境:你想把遺產全留給慈善機構,但若有直系親屬,他們可能依特留分主張部分遺產。


為什麼這些條文重要?

這些條文就像民法的「明星選手」,涵蓋契約、賠償、交易、遺囑等生活常見場景。它們不僅保護我們的權利,也提醒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謹慎行事,避免侵害他人。

民法看似複雜,但其實是你我生活的貼身守護者。

avatar-img
思潮行者的道路
5會員
29內容數
觀察財金生活議題,累積思辨能力; 偶爾寫寫小說小詩,抒發生活壓力; 期望和讀者共成長,也會保持正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思潮行者的道路 的其他內容
2025年臺灣政局動盪,倒閣議題浮出檯面。本文探討臺灣倒閣制度、歷史案例及2025年政治現實,包含國民黨評估與民眾黨合作倒閣的傳聞、北檢爭議、司法政治化,以及國民黨地方黨部遭搜索等事件,分析其對憲政秩序的衝擊與挑戰。
含 AI 應用內容
#措施#倒閣#國民黨
2025年初臺灣爆發大規模罷免行動,涉及數十名立法委員及地方公職人員,為臺灣政治史最大規模罷免案。此運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後因藍綠兩黨對抗而擴大。本文探討罷免行動的來龍去脈、發展狀況、罷免門檻及流程、藍綠態勢、社會反應與變數,以及未來展望。
含 AI 應用內容
#公民團體#罷免#藍營
買房後發現漏水問題,屋主歷經找仲介、寄存證信函、法院調解等過程,最終獲得賠償並重新整修浴室,卻在一年後再次漏水,引發對建商責任及主管機關監督的反思。
2025年臺灣政局動盪,倒閣議題浮出檯面。本文探討臺灣倒閣制度、歷史案例及2025年政治現實,包含國民黨評估與民眾黨合作倒閣的傳聞、北檢爭議、司法政治化,以及國民黨地方黨部遭搜索等事件,分析其對憲政秩序的衝擊與挑戰。
含 AI 應用內容
#措施#倒閣#國民黨
2025年初臺灣爆發大規模罷免行動,涉及數十名立法委員及地方公職人員,為臺灣政治史最大規模罷免案。此運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後因藍綠兩黨對抗而擴大。本文探討罷免行動的來龍去脈、發展狀況、罷免門檻及流程、藍綠態勢、社會反應與變數,以及未來展望。
含 AI 應用內容
#公民團體#罷免#藍營
買房後發現漏水問題,屋主歷經找仲介、寄存證信函、法院調解等過程,最終獲得賠償並重新整修浴室,卻在一年後再次漏水,引發對建商責任及主管機關監督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