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罷免」:2025年初席捲全臺的政治風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罷免」是指2025年初在爆發的一場大規模罷免行動,涉及數十名立法委員及部分地方公職人員,是台灣政治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行動,這場運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後因藍綠兩大政黨的相互對抗而擴大,遍及台灣各地,來看看來龍去脈和目前的發展狀況。(無政治立場)

 

來龍去脈

背景:2024年立委選舉與國會權力失衡

2024年1月舉行的立法院選舉,第十一屆立法院席次分配為:

  • 中國國民黨(藍營)52席(含2席加入黨團的無黨籍)
  • 民主進步黨(綠營)51席
  • 台灣民眾黨8席

形成「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成為「朝小野大」的政府,這種權力結構會讓藍白兩黨可以聯手推動爭議法案,執政的民進黨難以有效阻擋,埋下政治衝突的種子。

 

導火線:藍白推動爭議法案

2024年2月新國會上任後,藍白聯手提出並通過多項具爭議性的法案,包括:

  1. 國會職權修法(《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條文修正案》):擴大國會權力,但後被大法官宣告部分條文違憲。
  2. 花東交通三法:涉及巨額預算,引發資源分配爭議。
  3. 三大法案(《憲法訴訟法》、《選罷法》、《財政收支劃分法》):2024年12月20日通過,被綠營批評為削弱政府權力。

這些法案引發民眾不滿,公民團體(如「青鳥行動」)於2024年5月發起抗議,試圖阻止法案通過,但沒有成功,社會對藍白立委的不滿情緒逐漸累積,為罷免行動基礎。

 

罷免潮的起點:柯建銘號召與藍營反制

2025年1月4日,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召開記者會,公開號召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及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指責藍營「擾亂國會」,他於1月24日進一步發布「超甲級動員令」,要求全黨投入罷免行動,公民團體隨即響應,罷免藍委的連署迅速展開。

 

國民黨不甘示弱,宣布罷免38席民進黨區域立委,並由黨團總召傅崐萁及立委賴士葆等人推動,藍綠對抗從國會延伸至街頭,形成全國性的「大罷免潮」,民眾黨雖未全面參與,但代理主席黃國昌表態支持反制「綠色威權」。

 

公民團體與政黨的角色

罷免行動主要由公民團體(如「民主補破網」、「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強調「自主性」試圖與政黨保持距離,但民進黨提供協助(如設立連署站),其他小黨如台灣基進、時代力量也表態支持罷免藍委,進一步擴大運動規模。

 

發展狀況(截至2025年3月中旬)

罷免進度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3月11日:

  • 提案總數:共收到61件罷免案,包括52名立委、8名議員、1名市長。
  • 第一階段審查結果:
    • 通過進入二階連署:37案,包括33名國民黨立委、1名無黨籍立委(陳超明)、1名市長(高虹安)、2名民進黨議員(南投縣蔡銘軒、陳玉鈴)。
    • 未通過需補件:16名民進黨立委(包括吳思瑤、吳沛憶、黃捷等),5案已過補件期限,罷免失敗。
    • 待審查:部分案件尚未公布結果。
  • 二階連署:3月8日起,各區罷免團體陸續展開第二階段連署,預計需在5月初(立委)或4月中旬(議員)前完成。

 

罷免門檻與流程

依據舊版《選罷法》(適用於2月19日前提案的案件):

  1. 第一階段(提議):需選區1%選民簽署,已有多案達標。
  2. 第二階段(連署):需選區10%選民簽署,連署人不得與提議人重複。
  3. 第三階段(投票):需超過原選舉人數25%的同意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若成功預計投票將於2025年8、9月舉行。

 

藍綠態勢

  • 藍營:

34名泛藍立委進入二階連署,佔國民黨區域立委(39席)的絕大多數,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預估,若罷免成功,可能有7至8席藍委下台,對藍營國會席次構成威脅。

  • 綠營:

綠委罷免案進展緩慢,僅2名議員通過一階,顯示藍營反制力道不足,民進黨則於3月啟動「人民是頭家」全台宣講,間接支持罷免行動,但總統賴清德強調「尊重公民自主」,未明確表態。

 

社會反應與變數

  • 民意分歧:民調顯示,約40-46%民眾支持罷免,60%不支持,藍綠支持者立場涇渭分明,中立選民態度將成關鍵。
  • 倒閣聲浪:部分意見認為,若藍白不願妥協,綠營可能轉而推動倒閣,讓國會重選。
  • 外部因素:罷免涉及國防預算、共諜案等議題,部分人士呼籲國際關注,認為藍營作為「中共在地協力者」已危害地區穩定。

 

分析與展望

「大罷免」源於國會權力失衡與法案爭議,演變為藍綠政治對抗的焦土戰,公民團體的參與為運動增添正當性,但政黨介入使其難脫黨派色彩。

目前藍營面臨更大壓力,但罷免成功率取決於二階連署與投票。若成功可能改變國會生態;若失敗,恐加劇社會撕裂並影響執政黨支持度,未來六個月,罷免進展將是台灣政治的風向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潮行者的道路
5會員
31內容數
觀察財金生活議題,累積思辨能力; 偶爾寫寫小說小詩,抒發生活壓力; 期望和讀者共成長,也會保持正經。
思潮行者的道路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民法是規範日常生活的法律基礎,本文介紹5個重要條文:第72條(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第184條(侵權行為的責任)、第213條(損害賠償的計算)、第753條(買賣契約的基本義務)及第972條(遺囑自由),並以生活情境說明其重要性及應用。
Thumbnail
2025/04/24
民法是規範日常生活的法律基礎,本文介紹5個重要條文:第72條(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第184條(侵權行為的責任)、第213條(損害賠償的計算)、第753條(買賣契約的基本義務)及第972條(遺囑自由),並以生活情境說明其重要性及應用。
Thumbnail
2025/04/17
2025年臺灣政局動盪,倒閣議題浮出檯面。本文探討臺灣倒閣制度、歷史案例及2025年政治現實,包含國民黨評估與民眾黨合作倒閣的傳聞、北檢爭議、司法政治化,以及國民黨地方黨部遭搜索等事件,分析其對憲政秩序的衝擊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17
2025年臺灣政局動盪,倒閣議題浮出檯面。本文探討臺灣倒閣制度、歷史案例及2025年政治現實,包含國民黨評估與民眾黨合作倒閣的傳聞、北檢爭議、司法政治化,以及國民黨地方黨部遭搜索等事件,分析其對憲政秩序的衝擊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3/06
買房後發現漏水問題,屋主歷經找仲介、寄存證信函、法院調解等過程,最終獲得賠償並重新整修浴室,卻在一年後再次漏水,引發對建商責任及主管機關監督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3/06
買房後發現漏水問題,屋主歷經找仲介、寄存證信函、法院調解等過程,最終獲得賠償並重新整修浴室,卻在一年後再次漏水,引發對建商責任及主管機關監督的反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5年初臺灣爆發大規模罷免行動,涉及數十名立法委員及地方公職人員,為臺灣政治史最大規模罷免案。此運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後因藍綠兩黨對抗而擴大。本文探討罷免行動的來龍去脈、發展狀況、罷免門檻及流程、藍綠態勢、社會反應與變數,以及未來展望。
Thumbnail
2025年初臺灣爆發大規模罷免行動,涉及數十名立法委員及地方公職人員,為臺灣政治史最大規模罷免案。此運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後因藍綠兩黨對抗而擴大。本文探討罷免行動的來龍去脈、發展狀況、罷免門檻及流程、藍綠態勢、社會反應與變數,以及未來展望。
Thumbnail
不過,臺灣的特殊處境在於民主的選舉卻是鑲嵌在目前地緣政治上的強權併吞意圖脈絡,使得這定期舉行的公民活動,次次都成為延命的死亡倒數。
Thumbnail
不過,臺灣的特殊處境在於民主的選舉卻是鑲嵌在目前地緣政治上的強權併吞意圖脈絡,使得這定期舉行的公民活動,次次都成為延命的死亡倒數。
Thumbnail
這場抗議提醒我們,民主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守護。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審視每一項法案,確保它們符合民主原則,維護權力分立,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
Thumbnail
這場抗議提醒我們,民主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守護。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審視每一項法案,確保它們符合民主原則,維護權力分立,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
Thumbnail
❙臺灣❙ 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的總統大選和立法院選舉為全球各地100多個選舉揭開序幕。 從2020年起至今逐漸凝聚成形的各方政治勢力將於2024年一決勝負。 近十年,有五股力量影嚮著國際政治的走向: ...
Thumbnail
❙臺灣❙ 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的總統大選和立法院選舉為全球各地100多個選舉揭開序幕。 從2020年起至今逐漸凝聚成形的各方政治勢力將於2024年一決勝負。 近十年,有五股力量影嚮著國際政治的走向: ...
Thumbnail
大選已逾兩週,所有選舉激情暫時回歸平靜。選舉過後有許多評論員、媒體透過數據分析各地選情。本篇也即將透過 2024 年大選數據,帶大家回顧這場台灣近十幾年的政治環境中,「三黨」競爭激烈的環境結果為何吧! > 本篇將涵蓋: + 總統大選回顧 + 不分區立委回顧:小黨持續掙扎 + 分裂投票分析 + 整理
Thumbnail
大選已逾兩週,所有選舉激情暫時回歸平靜。選舉過後有許多評論員、媒體透過數據分析各地選情。本篇也即將透過 2024 年大選數據,帶大家回顧這場台灣近十幾年的政治環境中,「三黨」競爭激烈的環境結果為何吧! > 本篇將涵蓋: + 總統大選回顧 + 不分區立委回顧:小黨持續掙扎 + 分裂投票分析 + 整理
Thumbnail
世界各國從去年年底至選前幾周,不約而同地開始集中報導1/13的臺灣大選,也都逐一採訪主要總統候選人,甚至也有外國製作了特別電視節目,予以講評。儘管選舉已過去兩週,但不僅僅是美國的智囊團,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仍在持續發表有關臺灣選舉的影響報告。
Thumbnail
世界各國從去年年底至選前幾周,不約而同地開始集中報導1/13的臺灣大選,也都逐一採訪主要總統候選人,甚至也有外國製作了特別電視節目,予以講評。儘管選舉已過去兩週,但不僅僅是美國的智囊團,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仍在持續發表有關臺灣選舉的影響報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