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是指2025年初在爆發的一場大規模罷免行動,涉及數十名立法委員及部分地方公職人員,是台灣政治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行動,這場運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後因藍綠兩大政黨的相互對抗而擴大,遍及台灣各地,來看看來龍去脈和目前的發展狀況。(無政治立場)
來龍去脈
背景:2024年立委選舉與國會權力失衡
2024年1月舉行的立法院選舉,第十一屆立法院席次分配為:- 中國國民黨(藍營)52席(含2席加入黨團的無黨籍)
- 民主進步黨(綠營)51席
- 台灣民眾黨8席
形成「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成為「朝小野大」的政府,這種權力結構會讓藍白兩黨可以聯手推動爭議法案,執政的民進黨難以有效阻擋,埋下政治衝突的種子。
導火線:藍白推動爭議法案
2024年2月新國會上任後,藍白聯手提出並通過多項具爭議性的法案,包括:
- 國會職權修法(《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條文修正案》):擴大國會權力,但後被大法官宣告部分條文違憲。
- 花東交通三法:涉及巨額預算,引發資源分配爭議。
- 三大法案(《憲法訴訟法》、《選罷法》、《財政收支劃分法》):2024年12月20日通過,被綠營批評為削弱政府權力。
這些法案引發民眾不滿,公民團體(如「青鳥行動」)於2024年5月發起抗議,試圖阻止法案通過,但沒有成功,社會對藍白立委的不滿情緒逐漸累積,為罷免行動基礎。
罷免潮的起點:柯建銘號召與藍營反制
2025年1月4日,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召開記者會,公開號召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及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指責藍營「擾亂國會」,他於1月24日進一步發布「超甲級動員令」,要求全黨投入罷免行動,公民團體隨即響應,罷免藍委的連署迅速展開。
國民黨不甘示弱,宣布罷免38席民進黨區域立委,並由黨團總召傅崐萁及立委賴士葆等人推動,藍綠對抗從國會延伸至街頭,形成全國性的「大罷免潮」,民眾黨雖未全面參與,但代理主席黃國昌表態支持反制「綠色威權」。
公民團體與政黨的角色
罷免行動主要由公民團體(如「民主補破網」、「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強調「自主性」試圖與政黨保持距離,但民進黨提供協助(如設立連署站),其他小黨如台灣基進、時代力量也表態支持罷免藍委,進一步擴大運動規模。
發展狀況(截至2025年3月中旬)
罷免進度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3月11日:
- 提案總數:共收到61件罷免案,包括52名立委、8名議員、1名市長。
- 第一階段審查結果:
- 通過進入二階連署:37案,包括33名國民黨立委、1名無黨籍立委(陳超明)、1名市長(高虹安)、2名民進黨議員(南投縣蔡銘軒、陳玉鈴)。
- 未通過需補件:16名民進黨立委(包括吳思瑤、吳沛憶、黃捷等),5案已過補件期限,罷免失敗。
- 待審查:部分案件尚未公布結果。
- 二階連署:3月8日起,各區罷免團體陸續展開第二階段連署,預計需在5月初(立委)或4月中旬(議員)前完成。
罷免門檻與流程
依據舊版《選罷法》(適用於2月19日前提案的案件):
- 第一階段(提議):需選區1%選民簽署,已有多案達標。
- 第二階段(連署):需選區10%選民簽署,連署人不得與提議人重複。
- 第三階段(投票):需超過原選舉人數25%的同意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若成功預計投票將於2025年8、9月舉行。
藍綠態勢
- 藍營:
34名泛藍立委進入二階連署,佔國民黨區域立委(39席)的絕大多數,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預估,若罷免成功,可能有7至8席藍委下台,對藍營國會席次構成威脅。
- 綠營:
綠委罷免案進展緩慢,僅2名議員通過一階,顯示藍營反制力道不足,民進黨則於3月啟動「人民是頭家」全台宣講,間接支持罷免行動,但總統賴清德強調「尊重公民自主」,未明確表態。
社會反應與變數
- 民意分歧:民調顯示,約40-46%民眾支持罷免,60%不支持,藍綠支持者立場涇渭分明,中立選民態度將成關鍵。
- 倒閣聲浪:部分意見認為,若藍白不願妥協,綠營可能轉而推動倒閣,讓國會重選。
- 外部因素:罷免涉及國防預算、共諜案等議題,部分人士呼籲國際關注,認為藍營作為「中共在地協力者」已危害地區穩定。
分析與展望
「大罷免」源於國會權力失衡與法案爭議,演變為藍綠政治對抗的焦土戰,公民團體的參與為運動增添正當性,但政黨介入使其難脫黨派色彩。
目前藍營面臨更大壓力,但罷免成功率取決於二階連署與投票。若成功可能改變國會生態;若失敗,恐加劇社會撕裂並影響執政黨支持度,未來六個月,罷免進展將是台灣政治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