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收藏,教人聯想到古玩文物郵票石頭瓷器線裝書,甚至藏書票。不管是收藏家或是素人,一大早起床,整裝待發,腦部立馬分泌期待分子多巴胺,一旦收到珍品相或絕版書,立馬分泌腦內啡,久而久之也就成癮了。
認識一位藏家,每天背著書包逛書店,恍恍惚惚,暈頭轉向,樂此不疲。其領域包含中醫哲學馬克思主義古典文學書法物理化學,無所不包。每當在書店巧遇這位仁兄,總會想到每一本書都是活生生的蝴蝶,可是一回到家卻化成標本。理由何在?因為他只看目錄,很少閱讀書中內容。雖然不斷洗腦自己,相信未來可以當個學者。可是一到不惑之年,依然沒有出過一本書。一些朋友都會調侃他,但他的口頭禪「擁有就是快樂」。聽了之後,你只能啼笑皆非。
有一位大姐,口袋很深,平時雅好收藏文物古董。當然她也頗有商才,喜歡閱讀,時時能夠出脫這些藏品。有時候開店,但不到一年就關店。開店關店是家常便飯。有一次我還調侃,說到妳往生之前至少也會開上十家店。其實這些奇妙事樂聞,將來如果好好寫出一本回憶錄一定可以嘉惠國人。她聽了之後,為之動容,笑嘻嘻說:「將來一定不負眾望。」
收藏可以讓人萌生存在感,甚至消除焦慮不安。19世紀末期維也納誕生一位猶太醫生,名叫佛洛伊德。身處基督教國度,猶太人向來是邊緣人,時時遭到排除,以及異類眼光。如此疏離的世界,收藏古董文物,乃成為心理的慰藉。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佛洛伊德舉家逃往倫敦,甚至帶著一批批收藏品。後來倫敦佛洛伊德文物館,也對外開放民眾參觀。
另類旁觀者如是說
各位親愛的讀者,如果你不喜歡寫作,身邊收藏一牛車一牛車的書籍,到最後除了影響生活空間,心理焦慮,最後也只好斷捨離。有一位詩人也算是收藏家,天天買書,數量大概一天可以高達十幾本。有時候中午在書店碰到他,晚上又碰到,子夜更在誠品不期而遇,真是無巧不成書。他自嘲是書屁股。
他當然喜歡閱讀,可是一直沒有寫書,因為他號稱自己是城市漫遊者。既然到處遊蕩閑逛,大概沒有時間提筆寫作,人類的大腦總是充滿了幻想,常常誤以為永遠擁有書就是看完書。其實這是兩碼子事。
擁有太多書籍,可是又用不到,難免心煩意亂,最後就一批批書籍,送給大學圖書館充當愛心人士,鼓勵後進,從而製造老年人的娛樂。
想到古董文物,記得我阿公生前也收藏不少古董字畫。當時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後來經過長期思考,原來他就是要找到存在感。想當年他擁有一大筆土地,後來三七五減租,土地流失不少,讓他心情大為低落,只好在古董堆裡尋找存在感。他往生之後,我後來也住在台北老家,老家經常沒有人看管。
有一天遭到小偷請來光顧,結果空空如也。有趣的是,當時我也有意要當個藏家,做點文物買賣的生意,面對如此遭遇,只好作罷。也許我應該感謝那位小偷,讓我死了這條心。坦白說我祖父是個文盲,缺乏古董知識,相信自己頗有鑒賞力,其實那些藏品大多是假貨膺品。
其實,要讓自己的藏品活靈活現,務必要寫成書,紀錄跟文物互動的點滴。比如說收藏之神董橋就寫了好幾本書,詳細論述其中的細節以及妙事。也許有人會羨慕董橋的紀述交往人士大多是名流上流,往來無白丁。
人生的際遇往往是偶然加上意外,我們未必有那些運氣,畢竟幸運之神的眷顧總是隨機異變。但我們還是可以經由閱讀,化被動為主動,像閱讀傳記。各位讀者,當你閱讀一百多本傳記,你就認識古往今來的那些名人大咖,比如說蘇格拉底、拿破崙、富蘭克林、狄更斯、莎士比亞、富蘭克林、尼采、班雅明、巴塔耶等人的傳記。
但切記一些要事。要是你收藏上萬本書,最好往生之前,趕快一一送給親朋好友。畢竟時候那些書,要是厄運當頭,比如說你後代子孫,讓某位收書禿鷹來處理,你可能死不瞑目。曾經認識一位外交官,他父親是跟隨國民黨來台的一位作家,生前長不少絕版書,往生之後交給某書商來處理,半生收藏,付之東流,竟然對方只丟給他$1000了事。這實在是讓人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無語問蒼天。
註:圖片取自三民書店網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