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策略:「先試後買」績效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早上讀了CBINSIGHTS一篇報導,談Salesforce這家雲端巨頭,他們在併購上展現了「先試後買(Try Before You Buy)」的傾向——許多被他們收購的公司,先前都曾是其風險投資部門Salesforce Ventures的投資對象,或是其平台生態系統的合作夥伴。

這則報導引發我的興趣,我很快地回顧最近的文獻:這種「先試後買」的策略,在學術研究中,是否有證據顯示其併購後的績效真的會勝過那些「一拍即合」、直接出手收購的案例呢?

白話一點來說,併購,這門企業的「婚姻大事」,是直接「閃婚」好,還是先「試婚」再來「登記」更穩妥?畢竟,每一筆併購案背後,都牽動著龐大的資金、資源,以及無數員工的未來。一個不小心,「喜事」可能就變成了「憾事」。

🔹🔹🔹

理解「先試後買」:不僅僅是「試」這麼簡單

首先,我們要清楚,「先試後買」在企業併購的脈絡下,並不是一個單一、標準化的動作,更像是一種策略思維,它可以透過幾種常見的模式來實現:

🧐 A. 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從「隊友」到「家人」的觀察期

企業雙方可以先不談「嫁娶」,而是像「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方向一致」,先結成策略聯盟。這可能是在特定產品上合作開發、共享通路資源,或是一起拓展新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雙方不僅能了解彼此的技術實力、市場反應,更重要的是,可以近距離觀察對方的企業文化、管理風格、團隊執行力,甚至是老闆的「氣口」合不合。

如果合作下來,發現「哎,不錯喔,這夥伴跟我們理念相近,做事方法也互補」,那麼未來走向更深度的資本合作,乃至於併購,心理的底氣自然就足了許多。這就像交朋友,交著交著,發現對方人品、能力都值得信賴,才可能考慮進一步發展成事業夥伴。

🧐 B. 少數股權投資(Minority Equity Investment):用「望遠鏡」加「顯微鏡」看清楚

另一種常見的「試水溫」方式,是收購方先取得目標公司一部分的股權,但不具備控制權,例如5%到20%。這麼做的好處是,收購方能以股東的身分,更深入地獲取目標公司的內部資訊,例如財務報表、營運數據,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派任董事,參與其決策過程。

這就像我們想買一幅名畫,如果可以先租來掛在家裡欣賞一段時間,仔細端詳它的筆觸、光澤,感受它與自家環境的融合度,總比在畫廊匆匆一瞥就決定下單來得保險。透過少數股權的「近身觀察」,潛在收購方可以更精準地評估目標公司的真實價值與潛在風險。

🧐 C. 分階段收購(Staged Acquisition):邊「建設」邊「驗收」的過程

這種模式下,併購並非「一錘子買賣」,而是像蓋房子一樣,分階段投入,邊做邊看,邊調整。可能先收購一部分業務,或是在達成某些預設里程碑(milestones)後,再逐步增加持股比例,最終實現完全控制。這種做法常見於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投資案,例如新創企業的早期投資,或是需要較長整合時間的跨國併購。

分階段收購的好處是,它給了雙方在合作過程中逐步建立信任、磨合文化的空間,同時也讓收購方可以根據每一階段的實際成效,來決定是否繼續投入下一階段的「銀彈」。這有點像我們玩遊戲「闖關」,每一關都有新的挑戰和學習,也讓我們對下一關的布局更有把握。

🔹🔹🔹

理解了「先試後買」的幾種主要樣貌後,我們不禁要問,企業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直接看準了就出手,不是更有效率嗎?

為何「先試」?降低三大核心變數的誘惑

「先試後買」策略背後的商業邏輯,其實是企業在面對複雜的商業決策時,試圖去管理和降低幾種核心的「不確定性」或「變數」。

🎯 A. 降低「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掀開蓋頭,看清「廬山真面目」

這是最核心的一點。在任何交易中,買賣雙方掌握的資訊往往是不對等的,這就是經濟學談的「資訊不對稱」。賣方(目標公司)通常比買方(收購方)更了解自身的真實情況,包括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潛在問題或隱藏價值。這種不對稱可能導致「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壞的產品驅逐好的產品)或「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簽約後一方可能改變行為損害另一方利益)的問題。

「先試後買」的各種模式,無論是策略聯盟的共同作業,還是少數股權投資的內部觀察,都有助於收購方「撥開雲霧見青天」,獲得更全面、更真實的資訊,從而做出更明智的估值和決策,避免買到一個外表光鮮亮麗,內部卻問題叢生的「檸檬車」。

🧩 B. 降低「整合不確定性」(Integration Uncertainty):預演「柴米油鹽醬醋茶」

併購的挑戰,往往不在於「買」的那一刻,而在於「買」了之後的整合。兩家原本獨立運作的公司,要在文化、流程、系統、人員等多個層面融為一體,其難度不亞於兩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要共同經營一段婚姻。許多高價的併購案,最終未能實現預期效益,甚至以失敗告終,整合失敗是主因之一。

透過「先試」的階段,例如在策略聯盟中共同執行專案,雙方團隊有機會預先「演練」合作模式,感受彼此的企業文化,找出潛在的衝突點,並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種「婚前輔導」般的經歷,有助於在正式「喜結連理」後,更順暢地度過整合的陣痛期。

💡 C. 增加「決策的選擇權」(Option Value):保留「喊卡」的權利

商業環境瞬息萬變,今天看起來是個好機會,明天可能就風雲變色。「先試後買」策略,特別是分階段投入的方式,賦予了收購方一種「選擇權」。AI小編註:這類似金融領域的「實質選擇權」(Real Options)概念,企業的投資決策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在未來不同時點上執行的選擇權,可以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調整。

如果在「試用期」發現目標公司的核心技術被對手超越了,或者產業前景突然逆轉,或者雙方合作下來發現根本「八字不合」,收購方可以選擇在損失相對較小的情況下「踩剎車」,不再繼續投入。這種「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保留調整空間的彈性,在高風險的併購決策中尤為珍貴。

🔹🔹🔹

聽起來,「先試後買」的理論基礎確實相當吸引人。它就像是在充滿迷霧的併購叢林中,給了企業一盞探照燈和一張可以分段使用的地圖。

那麼,現實世界中的數據,是否也支持這些美好的理論呢?

「先試」的美好,能否照進現實?學術研究的結果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嚴謹的學術研究,試圖尋找「先試後買型併購是否績效更優」的確鑿證據時,情況就變得有些「耐人尋味」了。

學術研究給我們的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更像是一幅充滿變數的拼圖。

👍 1. 支持的聲音:在特定情境下的「加分項」

確實,有不少實證研究發現,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先試後買」策略與較佳的併購後績效(例如股東報酬率、營運效率提升、創新產出等)呈現正相關。

例如,當目標公司資訊透明度較低時(比如非上市公司,或處於技術高度複雜的產業),「先試」所獲得的內部資訊就顯得格外有價值,有助於避免「買貴了」或「買錯了」。

又例如,當「試」的品質較高、互動較深時(比如深度的技術合作聯盟,而非淺層的行銷協議),雙方能建立更強的互信基礎和更有效的協作模式,這對後續的整合大有裨益。

某些研究也指出,對於那些缺乏併購經驗的企業而言,「先試後買」可以作為一個「練兵場」,幫助它們逐步積累併購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 2. 保留的意見:並非萬無一失的「保證班」

然而,並非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結論。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發現,「先試後買」與併購後績效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事先的合作關係反而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例如,有些研究認為,如果「試用期」過長,可能會讓企業錯失最佳的併購時機,或者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

另外,先前合作的經驗,有時反而可能形成一種「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讓企業在後續整合時,難以跳脫原有的合作框架去思考更優的整合方案。

還有學者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市場可能已經將「先試」的潛在好處「price in」(提前反映在股價中)了。也就是說,當企業正式宣布從「試婚」走向「真婚」時,市場可能不會再給予額外的「獎勵」。

🤔 3. 關鍵的變數:是什麼影響了「試」的效果?

這種研究結果的「分歧」,其實也反映了商業世界的複雜性。併購的成功與否,本來就是一個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先試後買」作為一種策略選擇,其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系列的「權變因素」(Contingent Factors):

1️⃣產業特性:在高科技、快速變遷的產業,透過「先試」來應對不確定性,可能比在穩定、成熟的產業更為重要。

2️⃣市場環境: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冗長的「試用期」可能是一種奢侈;但在需要長期耕耘、建立信任的「藍海」市場,則可能更有價值。

3️⃣交易的特定背景:例如,是善意併購還是敵意併購?是同業整合還是跨界擴張?這些都會影響「先試」的適用性與成效。

4️⃣企業自身的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我們稍後會詳細談。

🔹🔹🔹

所以,如果我們期望從學術研究中得到一個「凡是先試後買,績效必定卓越」的簡單結論,恐怕要失望了。現實比理論模型要「骨感」得多。

這是否意味著「先試後買」就沒有價值了呢?當然不是。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工具,關鍵看誰來用,以及怎麼用。

成功的「試」:不只是策略,更是能力

如果「先試後買」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那麼,想要讓這個策略真正發揮效用,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相應的「能力」呢?

🧠 A. 「學習能力」:你真的從「試」中學到東西了嗎?

「試」的目的是為了「知」。如果企業在「試用期」只是走個過場,沒有真正投入資源去觀察、去分析、去學習,那麼「試」就失去了意義。有效的學習能力包括:

1️⃣定義清晰的學習目標:在「試」之前,要知道自己想學到什麼。

2️⃣系統性的資訊蒐集與分析機制:如何從日常的合作互動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洞察?

3️⃣跨部門的知識共享與整合:如何讓不同部門在「試」的過程中獲得的資訊,匯聚成公司整體的判斷?

4️⃣將學習轉化為行動的意願與能力:學到了東西,能否用來優化後續的決策和行動?

如果只是「試」了,卻沒有「學」到,那不過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

⚖️ B. 「整合規劃能力」:「試」的同時,想好「買」之後的事了嗎?

許多企業在「試」的階段,可能過於專注於評估「買不買」這個問題,而忽略了為「買了之後怎麼辦」做準備。「先試」的經驗,應該要能為後續的整合計畫提供寶貴的輸入。

在策略聯盟階段,是否就已經開始思考,如果未來走向併購,雙方的團隊如何融合?文化如何對接?流程如何統一?

在少數股權投資階段,是否利用股東的身分,更深入地了解對方內部運作的細節,以便為可能的全面整合預先規劃?

「試」的過程,本身就可以是整合規劃的前期準備。邊「試」邊規劃,才能讓「買」之後的整合更為順暢。

⚙️ C. 「決斷能力」:何時「加碼」、何時「停損」?

「先試後買」策略的彈性,來自於它賦予企業在不同階段做出不同決策的權利。但權利需要有決斷能力來支撐。

當「試用」結果良好,市場機會也成熟時,企業是否能果斷「加碼」,迅速推進到全面收購?

當「試用」結果不如預期,或者外部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時,企業是否能有勇氣「停損」,及時中止或調整策略,避免更大的損失?

這種在關鍵節點上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往往比策略本身更重要。猶豫不決,或者「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因為已經投入了就不願放棄,即使前景不妙),都可能讓「先試後買」的優勢盡失。

⏳ D. 「機會成本」的考量:為了「試」,你放棄了什麼?

任何策略選擇都有其機會成本。「先試後買」通常意味著更長的決策週期和更大的前期投入(即使只是時間和管理資源)。企業在選擇「慢工出細活」的同時,也必須思考:

在這段「試用期」內,是否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併購目標或市場機會被錯過了?

競爭對手是否會利用我們「試」的這段時間,捷足先登?

因此,對機會成本的評估,是「先試後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給台灣企業的提醒

對於我們台灣的企業而言,尤其是廣大的中小企業和力求轉型升級的隱形冠軍們,在思考併購策略時,「先試後買」的理念或許有其特殊的參考價值。

許多台灣企業習慣於透過長期的供應鏈合作、產業社群的互動,來建立互信、考察夥伴,這本身就是一種非正式的「先試」過程。

然而,在當前這個快速變動、全球競爭的時代,我們也需要思考:

如何讓這種「慢試」更有效率? 能否導入更系統化的評估方法,更敏銳的市場洞察,來縮短「試」的週期,同時保證「試」的品質?

如何平衡「謹慎」與「果敢」? 在確認機會後,是否能展現足夠的決心和執行力,迅速完成「買」的動作,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窗口?

如何提升「試後學習」與「買後整合」的專業能力? 這往往是台灣企業在國際併購中相對薄弱的一環。

「摸著石頭過河」是智慧,但如果能加上精良的「探測設備」和明確的「彼岸目標」,過河的成功率和效率想必會更高。

併購,從來都不是一件可以「閉著眼睛衝」的事情。「先試後買」提供了一種降低直接「閃婚」風險的思路,但它更像是一門需要精心設計和執行的「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它要求企業不僅要有「先見之明」,更要有「後續之力」。

🔹🔹🔹

讓我們想一想怎麼做 🤝

1️⃣明確「試」的戰略意圖,而非僅為「試」而「試」:

在啟動任何形式的「先試」之前,企業高層應清晰定義:我們希望透過這次「試水溫」解決什麼核心不確定性?獲取哪些關鍵資訊?是驗證技術、市場、團隊還是文化?只有戰略意圖清晰,「試」的過程才能聚焦,評估標準才能明確。

2️⃣將「試」的過程視為能力的建構,而非單純的資訊蒐集:

企業應將「先試」的過程,設計成一個主動學習和能力建構的機會。這包括建立跨部門的觀察與評估團隊,系統化地記錄和分析「試用期」的數據與經驗,並有意識地培養在合作中識別風險、發掘機會、以及與潛在夥伴磨合協作的能力。

3️⃣動態評估「試」與「買」的效益與成本,保持策略彈性:

「先試後買」的精髓在於其選擇權價值。企業應建立動態的評估機制,定期檢視「試」的進展與初步成果,並與直接「買」或其他策略選項的潛在效益與成本進行比較。在環境變化或新資訊出現時,要勇於調整策略,決定是繼續「試」、加速「買」、轉換目標還是果斷「放棄」。

「先試後買」,本質上是用一段可控的投入,去換取未來更大決策的確定性。這份投入能否物有所值,端看企業如何運用智慧,把「試」的過程,變成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成長之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相勳的沙龍
13會員
44內容數
用強大的基於個案的培訓在你的企業中激發變革性的思考。學習成功的應用,並掌握創作自己的個案的技巧,以培養成長和持續學習的環境。
吳相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在企業界,尤其是科技業,夯到不行的話題:「敏捷開發」跟「Scrum」。很多人聽到這些詞,可能頭就開始痛,想說是不是又要學一套複雜的流程?先別急著轉台,今天我不用艱深的術語,而是透過一個你我都可能遇到的職場情境,帶你看看這些管理方法背後的眉角,還有最重要的,這些方法能不能成功…
Thumbnail
2025/05/21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在企業界,尤其是科技業,夯到不行的話題:「敏捷開發」跟「Scrum」。很多人聽到這些詞,可能頭就開始痛,想說是不是又要學一套複雜的流程?先別急著轉台,今天我不用艱深的術語,而是透過一個你我都可能遇到的職場情境,帶你看看這些管理方法背後的眉角,還有最重要的,這些方法能不能成功…
Thumbnail
2025/05/18
如何引領經理人深入了解永續策略,這是我這幾年面臨的關鍵挑戰。於是,我開發了《當你的爆紅永續產品受到質疑》個案:一家以「純天然」為傲,在市場上頗具口碑的美妝品牌,卻因其明星產品的關鍵原料採集過程,意外揭開了供應鏈深處潛藏的環境破壞疑慮與原住民社群衝突。
Thumbnail
2025/05/18
如何引領經理人深入了解永續策略,這是我這幾年面臨的關鍵挑戰。於是,我開發了《當你的爆紅永續產品受到質疑》個案:一家以「純天然」為傲,在市場上頗具口碑的美妝品牌,卻因其明星產品的關鍵原料採集過程,意外揭開了供應鏈深處潛藏的環境破壞疑慮與原住民社群衝突。
Thumbnail
2025/05/10
一家已成立70年、在全球高爾夫球具製造領域居領導地位的F集團,如何從成功走向更長久的成功,並避免在高速成長中自我絆倒。我從三個方向探討F集團面臨的挑戰:打破起手式的束縛、管好大帝國活化內部市場、以及新獵物如何尋找與消化。
Thumbnail
2025/05/10
一家已成立70年、在全球高爾夫球具製造領域居領導地位的F集團,如何從成功走向更長久的成功,並避免在高速成長中自我絆倒。我從三個方向探討F集團面臨的挑戰:打破起手式的束縛、管好大帝國活化內部市場、以及新獵物如何尋找與消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投資績效檢視 202407
Thumbnail
投資績效檢視 202407
Thumbnail
2024/6/4 選股 2547 日勝生 3632 研勤 5460 同協 3419 譁裕
Thumbnail
2024/6/4 選股 2547 日勝生 3632 研勤 5460 同協 3419 譁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