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Fi Technologies 正以金融科技平台的姿態轉型成功,並於 2024 年首次實現全年 GAAP 淨利潤達 4.99 億美元,相較於 2023 年虧損 3.01 億美元出現戲劇性反轉。2025 年第一季表現依然強勁,營收達 7.71 億美元,年增 33%,每股盈餘(EPS)從去年同期的 0.02 美元提升至 0.06 美元。對於金融科技投資人而言,SoFi 的轉盈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但關鍵問題在於:這樣的盈利表現是否具備長期延續性?
根據華爾街分析師預測,SoFi 的年均營收成長率將達約 20%,EPS 成長率則可望高達 87%,直至 2027 年。管理層對 2025 年的展望更為樂觀,預估調整後營收區間為 32.35 至 33.1 億美元,EBITDA 預估達 8.75 至 8.95 億美元。這樣的成長假設背後,取決於 SoFi 是否能持續擴大其用戶基礎(目前會員約 1100 萬人),並提高平均每位用戶所使用的產品數量(目前平均僅為 1.5 項以下),透過交叉銷售推升用戶終身價值。
SoFi 的業務模式中,與 Blue Owl Capital 建立的 50 億美元貸款平台合作關係備受矚目。這項合作讓 SoFi 能在不承擔信貸風險的情況下,透過貸款手續費獲取收入。2025 年第一季,該公司來自個人貸款、學生貸款與房貸的手續費收入年增達 67%,達到 3.15 億美元,同時個人貸款年化違約率維持在穩定的 3.31%。這樣的「資產輕型」模式提供了高度可擴張性,也強化 SoFi 對傳統銀行競爭的優勢。若與傳統銀行比較,SoFi 2024 年的淨利潤率約為 18.7%,雖不及摩根大通的約 33%,但其更具彈性的營運模式與低資本密集度,意味著在規模擴張下仍有進一步提效空間。不過,也必須關注該模式是否依賴貸款需求維持穩健,以及未來信貸成本是否會上升。
然而,高估值仍是市場爭議焦點。目前 SoFi 的預估本益比(Forward P/E)約為 50 倍,PEG 值約為 2.5,顯著高於同業(金融科技類股平均 PEG 約為 1.0)。儘管公司展現出高速成長潛力,但高估值代表市場已對未來表現給出高度預期,容錯空間有限。近期,Bank of America 與 Truist 分別將 SoFi 調降至「中立」,即反映出機構投資人對其成長性與風險的重新評估。
從市場情緒來看,SoFi 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上漲約 70%,但與歷史高點相比仍下跌 30–40%。即便第一季財報亮眼,市場對宏觀經濟風險(如利率變化、信貸週期波動)與同業競爭壓力仍高度敏感,一旦出現意外變數,股價波動性仍不可小覷。
在宏觀層面,利率環境對 SoFi 的業績影響深遠。若利率持續升高,可能抑制貸款需求並提高違約風險;反之,若進入降息循環,貸款規模與利差擴張將為 SoFi 提供利多。投資人需密切觀察聯準會政策與消費信貸動態對其獲利能力的實質影響。
競爭方面,SoFi 作為美國最大的線上銀行貸款平台之一,擁有完整的產品組合,包括 Galileo 技術平台、SoFi Money 數位帳戶、信用卡、保險與投資服務。相較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如 Robinhood 或 Affirm,SoFi 已擁有國家銀行執照,並具備更全面的金融服務體系,這也是其競爭優勢。然而,在同時對抗傳統大行與新創 FinTech 的市場中,其能否鞏固生態系整合的獨特性,將成關鍵觀察點。
執行長 Anthony Noto 明確提出,SoFi 的長期目標是躋身美國前十大金融機構,無論以資產規模、營收還是市值來衡量。目前,公司總存款規模已達 259 億美元,並於第一季新增近 80 萬名會員,展現出穩定擴張的實力。不過,若欲實現此一宏願,未來仍需在獲利穩定性、存款成長、非利息收入等多維指標上持續突破。
綜合來看,SoFi 從虧損到獲利的轉變令人讚賞,但市場對其成長的期待已反映在高估值之中。對投資人而言,未來的關鍵在於 SoFi 是否能持續優化利潤結構、維持會員增長並擴展產品滲透率,同時抵禦宏觀風險與競爭壓力。若能成功執行,其潛在上行空間值得期待;但若出現增長放緩或利潤率壓縮,調整壓力將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