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長照的居家服務工作,其中的工作項目之一,是陪同長輩一同行走外出,剛好讓自己有機會,重新接觸到農村社區的田野生活。會說重新接觸,是因為爺爺輩就是從事種田,自己小時候也是時常在稻田原野中跑的,當然不是說協助農忙,而是在其中遊戲還有跟著看,例如搭土窯烤番薯、拔芒草餵牛、天竺鼠(鞭數十,驅之別院...抱歉背誦課文錯頻...XD)。
這次服務的長輩也是一位老農民,所以除了行走活動,看顧安全外,阿伯也是會到菜園去整理,也因此有著回憶自己過往,小時候的場景浮現在腦海中。 趁著走路途中,也跟阿伯話澇家常,重新認識一些我叫不出來農作物。

講了一下開場,就回到這次想要談論的標題了,高齡社會下的農村,處處可以看到世代斷層的發生,阿伯會在沿途經過的田舍中,一一細數當初自己與鄰居工作情況,也就會談到現在農地無人接手繼續耕作的窘境。例如除草工作是否落實(其實有耕作種植卻又不注重除草,而且明顯長勢很差,可能涉及到只為了耕作事實以利申請補助而已...這裡不展開細講),有些甚至是雜草叢生了。阿伯調侃道,草長的比稻穗還要好...
看看一些農舍的沒落,有些三合院的老式建築其實很富有時代歷史意義,更有歷史上的回憶,但年輕人沒有繼續接手農業,而年長者的逐漸凋零往生,有些都已經無人居住,任其荒廢。殘存仍有人居住的,古磚瓦可能又無替代,好一點的用替代的現代磚瓦複合材料做修補,差一點就是鐵皮屋頂了。加上農舍改建的規定與限制,對於六米寬以下的路、樓層高度等等,農村地區能對於新生新血加入的吸引力,真有待能否政策或是其他方面能有改善。

再談到改建的硬體、科技的介入,除了耕作機械的進步,目前也看到有無人機的使用,大概是另外一種的因應時代變化的演進。也曾經看過在美國的大規模農業耕作機具,但台灣地狹與耕作面積無法比照國外,且又區分許多不同所有人,未來的科技農夫,除了農機具以外,新世代對於科技的熟悉與學習,將是另外一種可能的突破點。
雜談了一些自己在農村看到的想法與感慨,高齡社會下,沿途偶見農舍穿插出現的外籍移工,四腳助行器的長輩的揮手、電動輪椅車上傳來的打招呼,滿頭白髮阿伯騎著摩托車經過,就目前的高齡困境,身處在其中的我,每日僅僅能只是幾小時的體驗感受著,究竟未來將會是走向何種風景,尚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