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了理財、投資入門,這篇我想藉由分享自身例子,而且可被完整複製的整套思路分享給你。看完你可以了解:
- 為什麼我只做看得懂、睡得著的投資
- ETF+核心個股如何分批布局
- 怎麼用零股/碎股建倉,把錢砸在最想參與的公司
1.為什麼先從 ETF 開局?
寫這篇是想讓大家知道,我現在的投資方式其實是可以被完整複製的,並不是靠運氣,也不是天才的直覺,而是靠一套反覆驗證過的簡單邏輯。這邏輯的第一步,就是從 ETF 開始。
原因很簡單:ETF 是讓你一開始就能參與整個市場的最佳入口。
對剛開戶的我來說,當時也一樣──不知道該買什麼,只覺得投資很重要,但又怕買錯。身邊最常被提到的是 0050、006208、0056 這些指數型或高股息 ETF,幾乎所有新手都會聽過,但不知道怎麼下第一單。
我那時也是靠 YouTube 上的柴鼠兄弟入門系列,從 ETF 開始建立第一筆部位。當時我就想:「我不需要每個財報細節都看懂,但我要知道這是什麼、為什麼要買它、什麼情況下該繼續買。」
我想這就是框架的重要性。現在這個年代,我們不需要搞懂每件事的原理,但我們需要知道這東西在整個系統裡扮演什麼角色,出錯時該往哪邊查。
ETF 就是讓我建立「看得懂市場」的起點。它不需要你選股,但卻能讓你開始學會怎麼看k線、怎麼分批進場、怎麼體驗報酬波動,這些都是日後自己選個股、加減碼時的核心感覺。
我想做的,是能夠執行十年、二十年的投資方式。ETF 就是這個「第一步」,穩、簡單、有未來。
2.三大核心信念
學投資,大家一開始都會問:「要買哪一支?」但我後來發現,比起買什麼,更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本身。下面這三個信念,是我一路走來反覆驗證過,也希望你能思考看看能不能內化到自己的操作裡:
- 參與好公司經營-
股票的本質還是參與公司經營,我相信大家都看過太多聽朋友講或是自己亂買的股票,但真正賺錢的都是自己認真了解故事、熟悉公司產品的股票。後來我會習慣用一句話檢視自己:「如果讓你買下這間公司,你願意嗎?」。
例如台積電,從小我就知道台灣在半導體的地位,也懂先進製程怎麼影響世界。當我買進它的股票,我的心態就像參與經營。這跟押一支熱門標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投資不是買樂透,而是你擁有了這間公司,你們禍福與共。 - 簡單才能長久-
「簡單的東西,才能長久持續。」我很懶,覺得看一堆指標、抓轉折點太累,而這條正路也不會慢多少:用 ETF 穩定打底,再把喜歡的幾家公司拉出來做核心持股。
什麼時候進場比較好、怎樣用技術分析抓低點我也思考過。但最後結論是——人性 才是最大敵人。你再聰明,也躲不過情緒。而設定好策略、紀律執行,是最有效讓自己不陷入「想太多」的方法。 - 配置讓你睡得著
有時候你會看到帳面虧損很多睡不著,而為什麼大戶都不會失眠 ? 關鍵就在於部位配置。
我會把個股分成三層:
- T1:核心持股,我十分喜歡且它未來 5-10 年還是王者( Apple、NVIDIA)
- T2:有潛力,但波動大或產業變化快(Tesla、MSFT)
- T3:因為些許原因而不是T2,或是抓市場的平均報酬、平衡波動(GOOG、SPY)
配置的本質就是「讓喜歡的公司一起前進」,而不是押寶某一支會翻倍。這樣做,報酬不是最好,但可以讓你每晚安心睡覺,專注生活,長期效果反而更好。
其實這些也是市場上賺錢的人的心法,但容易被誤解資金小不能使用,可是任何人都可以做部位配置、都可以使用指數ETF打底,配上個股嘗試,建立讓自己幸福的portfolio。
3.Step 0-Step 1 實作
Step 0 圈出「可以輸」的資金
別把房租、生活費拿來玩命。先算出一年內絕不動用的錢,剩下才放入戰場。而也不要讓自己過的太辛苦,最重要的是風險控管 !
Step 1 ETF 定期定額——先拿門票

- 我用 006208(台灣最好的50家公司)當例子
- 打開日、週、月 K 線,觀察高低點:高點有在115塊以上,低點有跌破90元。
- 試單 1 股,感受損益跳動;再用兩三次補滿部位
因為大家很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買貴還是便宜,而開始有部位之後你有了漲跌,就可以衡量。而好東西是值得一直加碼攤平的。而看日週月線,可以知道更大的時間區間內,股票的走勢如何。
小秘訣:不敢買?先上一股,跌了反而有更低成本可撿。
Step 2 愛用零股交易-靈活性是散戶最大的武器
- 零股/碎股超方便:現在零股交易5秒撮合一次,美股也多了零碎股,多善用零股交易。
- 我的 Tier 配置
- T1 20-25%:AAPL、NVDA
- T2 15-20%:MSFT、TSLA(用 MSFT 抵 TSLA 的大波動)
- T3 10% + ETF:GOOG、SPY 平衡科技集中風險
以100%去分配,5檔科技股一檔平均應該是20%,但我不是一樣等級的看好,配比下,以最低的限額為主,40+30+10 =80%, 還有20%可以在大盤ETF與 現金比例內分配。 要有一定部位 ex:10% 的現金。再加碼時比較有餘裕。但也要隨狀況調整。SPY除了平衡科技股波動,還有避免握著現金太久的停泊好去處。
Step 3 再平衡——訂好規則就別靠情緒
- 每半年檢查一次占比,偏離目標 ±5% 就調整
- 漲多減碼、跌多補滿,回到原設計,睡得著最重要
投資組合(portfolio) 就是在打造一艘自己的船,或是組一個戰隊、K-pop團體。每個人各司其職,而上述的部位占比、該放幾檔、多久檢查一次都是可以靈活調整的。要依個人適合的方式微調。大方向都是,如果持有這家公司的原因沒變,他還是好公司,那是可以繼續加碼持有。或是在暴漲過程出倉,也可以以20%獲利 25%獲利分批了結。
重點是,不要全有全無。好公司不需要全部一次出清,你有時候會發現留一兩股,再你加碼買回來時,你成本還是比重新建立部位低。
4.三大新手心魔怎麼解
- 「太高不敢買」→ 一股試單
這就是為什麼該使用零股,很多人一開始只有幾萬塊,買一張股票就被卡死了。可是使用零股買,先試一股,假設買在最高點你也開心,可以加碼建倉了。買便宜了你也可以記得趕快建倉。 - 「跌了就想賣」→ 設立停損與多看基本面
這部分比較難,因為這點很考驗人性,而能做的是就是思考自己買入時間是否太高,好標的買太貴也不對。並持續記住,為什麼買入這間公司,如果他產品沒出問題,會不會是被錯殺? 要不要趁機加碼等,壓低持有成本的機會也會出現在這課。也是考驗大家了解透徹這間公司嗎? 因此關注該股票的基本面會讓自己更安心持有。 - 「資訊太多了」→ 掌握核心故事+大方向不掉隊
我們現代的缺點是資訊太多了,科技股的型態是rumor資訊非常多,如果緊盯這塊會發現根本追不完。而且很多可能是錯誤訊息,跟著做還會損失慘重。這時候值得信賴的情報來源、或是整理好的投資者觀點值得參考並可持續參照,就是很棒的槓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自已更輕鬆,且公司發展的大方向有走對就可以繼續觀察。
買之前就要參考ceo、董事長的經營方針。如果一家做主機板的公司突然50%營收是百貨公司,這樣就是隊伍歪掉了。
5.本週行動清單
- 開戶檢查表
可以先思考要開哪間證券戶,理好自己想投資的資金,準備投資標的。 - ETF 小試單(1 股 / 100 元也行)
現在0050 1拆4 ,1股40元,而美股海外券商也可以零碎股交易,設定買賣金額。那如果打算操作10萬元以上,我認為海外券商是很棒的股票市場,因為可以買到更多諸如可口可樂、星巴克 或是LV、walmart、好市多等。
而之所以建議讀者們從指數etf開始,是因為他們蘊含了台灣 /美國 市值最大的前幾十、幾百家公司。是經過市場上最好的投資者,實打實買出來的,並會自動汰換。
這時候自己不需要擔心太多公司治理,而是轉為去思考整個市場的景氣變化。而這也是可以低點買入高點賣出做波段的。
而且投資的核心其實是 避免虧損,你就會開始賺錢了。
6.後記
這篇是想從我的實例來分享,一個好的投資方式是可複製的。而在整理的過程也會讓我更紀律化我原本的操作。
我一開始也是懵懵懂懂,先從柴鼠兄弟的入門系列了解,看了金控成績單,把打工賺得錢分配3000,一半買006208,一半買永豐金。自此兩個都陪我到現在,而金融股在台灣表現確實沒有半導體好,但我沒有後續投入之下,永豐金現在也有79%的報酬。
而後續我認為抄作業要抄最強的,所以從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開始看。我慶幸我是從這開始,所以我思路就扎根在基本面。慢慢來也沒有多慢,個股的話甚至三四年之後我就可以一直持續享受價值投資的好處。而不要全買全賣也是精隨。
下一篇我會持續更細的拆解 1.選股邏輯 2.再平衡實戰 3.AI+投資工具,如果大家有想知道的也可以留言分享。
喜歡我的內容,可以贊助我一杯手搖,支持我創作更優質的內容。
也可以追蹤訂閱我的podcast、threads,收到更多我對投資的看法。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從今天開始,那你也做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