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爆發?

近年來,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張。俄烏戰爭的實戰經驗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小型無人機從輔助工具躍升為戰場主角,各國國防預算紛紛向無人機技術傾斜。根據市場預測,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約247.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兩位數。
這波成長浪潮的驅動力包括:地緣政治不穩定ㄜ加劇、北約國家國防支出增加(23個成員國在2024年達到GDP 2%的國防支出目標,相較2014年僅有3個國家,六月的NATO峰會盟國更同意將國防開支提升到GDP的5%)、不對稱戰爭興起,以及軍事轉型需求。美軍正朝向更小型、更敏捷的作戰力量轉變,依賴網路化觀察、通信和精確打擊技術,這趨勢加速了全球對小型軍用無人機的採用。
政策催化劑:川普政府的「釋放美國無人機主導地位」戰略
2025年6月6日,川普總統簽署了題為「釋放美國無人機主導地位」(UNLEASHING AMERICAN DRONE DOMINANCE)的行政命令,從國家戰略層面確立了無人機技術的核心地位。這項命令不僅是對烏克蘭戰爭教訓的直接回應,更是對未來軍事競爭格局的前瞻性佈局。
戰略轉折點:從理論到實戰的震撼
「數量本身就是一種品質」這一戰爭原則在現代戰場重新獲得驗證。Kratos CEO Eric DeMarco在訪談中強調:「我們在烏克蘭看到了這種情況,我們最好為印太地區做好準備,數量是非常寶貴的。」這種思維正在重新塑造各國的軍備採購策略,從追求少數昂貴的「完美」系統轉向大量部署「足夠好」的成本效益解決方案。
據俄烏戰爭專家Sam Bendett的最新分析,當前戰場的無人機使用規模已達到史無前例的水準:「俄羅斯國防部長表示,他們的軍隊每天使用3,500到4,000架無人機,相當於每月12萬架,其中大部分是短程戰術無人機,包括FPV無人機。」烏克蘭的使用量「至少與此相當」。
這種規模化應用徹底改變了戰場態勢。正如Bendett所觀察的:「無人機提供的觀察能力實際上無處不在,白天和夜晚都是如此。你不能再大規模集結你的部隊,你不能再大規模集結你的士兵。」這意味著傳統的軍事戰術和裝備配置都必須根本性重新思考。
無人機戰爭:重新定義21世紀軍事戰略
成本革命:改寫軍事經濟學
無人機戰爭最令人震撼的是其顛覆性的成本效益比。一架400美元的FPV無人機能夠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坦克,一艘相對便宜的無人水面載具能夠重創價值數億美元的軍艦。正如專家所言:「軍隊已經從依賴非常昂貴的獨立平台,轉向現在部署大量批量製造、批量使用的廉價可消耗系統。」
這種「可消耗性」特徵創造了全新的軍事採購需求。與傳統武器系統追求長壽命、高可靠性不同,現代無人機「不是為了持續多次任務而建造的,它們是為了最多持續一次或幾次任務而建造的」。這意味著軍方需要持續、大量的採購來維持戰備能力。
技術迭代加速:從十年到十天的創新週期
無人機技術發展的另一個關鍵特徵是其驚人的迭代速度。Bendett指出:「這個研發測試評估週期已經從數年(有時甚至數十年)縮短到現在的幾個月、幾週,有時甚至是幾天。」這種加速度對傳統國防工業構成了根本性挑戰,也創造了巨大的投資機會。
光纖控制無人機的出現完美詮釋了這種快速創新。正如Eric DeMarco所警告的,這種技術「成本極低,無法干擾,40磅彈頭」,對傳統電子戰防護構成全新威脅。俄軍「似乎是部署光纖控制無人機的先行者,這是目前規避對手電子戰的新技術」,而烏克蘭「很快就複製了這一點,所以雙方現在都在部署光纖控制無人機」。
國家安全新範式:供應鏈主權
川普的行政命令特別強調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當前無人機產業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組件,Bendett觀察到:「許多FPV無人機仍然由中國製造的組件組裝而成,這些組件可以商業化大量獲得,因此中國幾乎是這場戰爭中雙方的無聲合作夥伴。」
川普行政命令明確要求:「所有機構應優先整合在美國製造的無人機系統,而非國外製造的,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並要求在30天內發布涵蓋供應鏈風險的外國實體清單,在90天內採取行動確保美國無人機供應鏈免受外國控制或剝削。
Blue UAS擴展計畫
川普行政命令對軍用採購的要求更加具體和緊迫。要求國防部:
- 確保所有Blue UAS清單上的平台能夠「儘快在所有軍事設施或靶場操作,無需政策例外」
- 在90天內將所有符合要求的無人機和關鍵組件加入Blue UAS清單
- 每月更新Blue UAS清單
- 優先採購美國公司製造的合規無人機
最關鍵的是,要求在90天內「識別那些如果用無人機系統替代會更具成本效益或殺傷力的計畫」,這意味著大規模的軍備替換即將展開。
戰術演進:從集群作戰到分散隱蔽
戰場飽和監控徹底改變了軍事戰術。「在2022年2月之前,軍隊可以集結他們的部隊,可以集結坦克、裝甲車、炮兵系統、電子戰系統、通信系統...今天我剛才描述的一切實際上都不存在了。」
AI自主化的道德與戰略考量
更深層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烏克蘭新創公司Saker開發的自主無人機已經「在自主模式下摧毀了俄羅斯目標,這意味著AI戰爭時代已經悄然開始」。這標誌著戰爭史上的重大轉折點:「迄今為止,戰爭中奪取的每一個生命基本上都是另一個人決定的直接結果,人類判斷決定死亡。但很快,人工智慧演算法可能會做出這種判斷。」
軍用無人機五大關鍵應用領域
戰術偵察監視(ISR)
小型無人機提供前線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讓部隊能即時掌握戰場態勢。這些背包級的固定翼或四軸無人機常部署於班排級,在近期衝突中需求激增,幾乎成為步兵標配裝備。
現代戰場的監控密度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無人機提供的觀察能力實際上無處不在,白天和夜晚都是如此。現在有四軸飛行器和固定翼短程ISR無人機日夜在天空中漫遊,它們正在尋找目標,尋找特徵,夜間尋找熱特徵,白天尋找特定項目。」這種全天候、全覆蓋的監控能力徹底改變了戰場透明度。
攻擊/徘徊彈藥(Attack / Loitering Munitions)
又稱「自殺式無人機」,攜帶彈頭執行精確打擊或滯空攻擊任務。如Switchblade系列,體積小、成本低,可遠距離飛行後俯衝摧毀目標。由於「消耗性」設計,相對傳統飛彈更具成本效益,在壓制敵軍方面成效卓越。
FPV(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的戰術優勢:「FPV無人機的最大優勢是你有非常清晰的目標畫面,直到爆炸的那一秒,而無線電控制無人機並不總是如此,在終端階段你會失去信號,所以你不總是確定你的無人機是否真的攻擊了目標或掉落在附近的某個地方。」這種精確制導能力使得小型、廉價的攻擊無人機在戰場上具有決定性影響。
電子戰與通信干擾(Electronic Warfare and Communication Jamming)
搭載干擾器或網路攻擊設備的無人機,可壓制敵方雷達、通訊。小型無人機能充當誘餌或干擾源,大型噴射無人機則可攜帶電子戰夾艙執行防空壓制(SEAD)任務。
然而,新興的光纖控制技術正在改變電子戰格局。「有一個光纖電纜線軸連接到無人機上,提供5到20公里的範圍」,「作為規避和完全避免電子戰干擾的方式,我們看到更多光纖控制無人機」。這種技術的出現標誌著電子戰進入新階段,傳統的信號干擾手段面臨挑戰。
無人機群作戰(Swarm Operations)
蜂群戰術利用多架無人機協同作戰,以數量優勢達成偵察、飽和攻擊或防空突防。透過AI自主控制,單一操控員可指揮無人機群執行複雜任務,被視為未來戰場的顛覆性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