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社會就靠保險存錢:那是我對抗「會亂花錢的自己」的方式
大學畢業那年,我開始工作,也開始「存錢」。
但我知道,對當時的自己來說,「存錢」三天熱度很高,「存得住」難度更高。
所以我很早就選擇了儲蓄型保險,一個月固定5000元,選擇10年期、不能中途領回的那種。
我知道這樣會犧牲一點彈性,但對當時的我來說,「不能動」反而是安全感。
進入職場第六年:生活變了,孩子來了,我不只為自己存錢了
工作第六年,命運遞給我一份全新的責任——
小朋友交由我照顧,從那時起,我的人生重心也開始改變。
雖然我不是他的母親,但我是實際照顧他生活、學業與成長的主要大人。
我開始了解,「開銷」不再只是我的三餐,而是多了一份書包、才藝費、醫藥費。 我必須為兩個人的生活負責。
但是,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我不得不去「減額」我原本規劃好的儲蓄險。
因為錢真的不夠用了。 不是不想繼續存,是先要撐過眼前的日子。
到了36歲,我開始問自己:「我現在的存款,夠讓我們安穩嗎?」
這些年我一直有在保險裡繼續做儲蓄,只是金額減少了,方式也更保守。
隨著年紀增長,我越來越常看見一些標題:
「36歲應該存到多少?」
「單身女性應該擁有的理財自由」
「年薪的兩倍存款,是底線」……等等。
但我知道,我的人生不是這些標準能套用的。
因為我不是一個人的人生,我是一個大人,也是一個小孩背後的「靠山」。
我的目標不是買房、自由旅行、提早退休,
而是:生活中如果有意外,我還能撐住;如果有夢想,我有能力陪他走一段路。
我還在學著存錢,但這一次我不是為了績效,而是為了責任感
現在的我還是會存錢,只是我開始放下對「績效存款」的焦慮。
不是我存得不夠,是我有更多重要的支出在肩膀上。
我願意為了孩子的穩定、家庭的平衡,暫時降低我對「存錢進度條」的追求。
這幾年我也在嘗試新的儲蓄方式,例如分帳、先儲後花、記帳,
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是一個「不會理財的人」, 而是早早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策略,才能走得穩又久。
我不是理財專家,但我是孩子眼中可靠的大人
在這條路上,我曾迷路,也曾退保,也曾覺得自己是不是太糟糕。
但我仍在這裡,一點一滴地累積屬於我們的安全感。
即使速度慢,只要方向對,這樣的存錢也是值得的。
存錢,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都穩穩的
我不是為了存錢而存錢,
而是想讓我們的生活,可以不慌不忙地繼續下去。 即使某天遇到狀況,即使收入變動、計畫打亂, 我都還能說:「沒關係,我有準備。」
我知道我不富裕,甚至也不太厲害,
但我很努力在做一個「可以撐住生活」的大人。
我不會去追求別人的存款標準,我只想讓我們過得不慌不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