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社會的時候,我進了一間做素食罐頭的工廠。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份正職,產線上飄著沙茶醬、香椿醬的味道,熬醬的蒸氣常常讓整間工廠霧濛濛的,我穿著品管的工作服穿梭其間,表面上叫品管,實際上卻什麼都要碰一點——研發、衛管、連廠務也都要支援。
公司大概20人左右,一開始多是地方媽媽型的熟手,後來慢慢換成外籍勞工。
文書、採購、出貨,也都是一人多用。
那是一種很台灣味的工作現場,沒有很制式,但靠著大家多年累積的默契和經驗在撐著。
這樣的生活我過了五年。
傳統工廠的日常節奏
每天早上7:40就到公司,先把檢驗需要的東西準備好、紀錄整理好、清點一下現場狀況,有時候一邊忙還要聽老闆娘說今天拜拜要準備什麼供品。
那間工廠雖然小,卻有一種老派的和諧感。
老闆是個很溫和的人,只是薪水一直不高。
我開玩笑說:「這裡適合當退休生活的過渡站,還不錯啦,早上有陽光,下午有茶泡。」
我那時很年輕,還沒體會到「錢不夠用」這件事的沉重。
直到後期,我的職務被異動,負擔變重,但薪資反而被調低。
再加上那時候大學生22K政策盛行,好像年輕就是應該領低薪。
我那時候心想:「難道就因為我年輕,所以可以當作什麼都不知道嗎?」
那一瞬間我決定離開。
後來回頭看,那段時間影響了我很多
離開後我曾經做過保險業務,那是我人生中收入最多的一段時間。
在後來,我又回到了食品業,到現在的公司,但說實話,很多食品工廠的樣貌都差不多—
▪ 家族企業,制度靠默契撐著
公司裡的「核心高層」通常都是自家人,什麼事該怎麼做沒有明文規定,全靠資深的人一句「以前都是這樣做的」。
▪ 人力結構斷層嚴重
要不是年紀大的媽媽輩同仁,就是大量的外籍勞工;年輕人不是進來沒幾個月就閃,就是壓根沒人想進來。
▪ 該有的制度常常沒有,卻有很多「傳統習慣」
標準作業流程、衛生規範、有,紙上談兵而已。
實際操作還是「手感」、用看的、用喊的。
▪ 工資不高,卻要身兼多職
在中小型食品工廠,幾乎沒什麼「只做一件事」的職位。
你是品管,但你也要當研發、備料、甚至修電表的聯絡人。
我沒有討厭那樣的環境,只是...
我不會說自己討厭那些工廠,甚至現在回頭看,當時那種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自己想辦法的狀態,其實讓我在職涯上打了很深的底。
只是——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離開?
因為我發現「努力」不該是一種廉價的耐性;努力之後得不到任何等價回報,只會讓人耗盡。
那些我曾經帶著敬意與學習心情去面對的現場,如果無法改善薪酬與制度,終究會把年輕人推得越來越遠。
但我知道自己沒有白走,那些年裡我經過的蒸氣、油膩膩的鍋爐、報表、拌料機,現在都還留著記憶裡特有的聲音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