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ma 的創辦人 Dylan Field 是矽谷少見兼具工程思維與設計直覺的創業者。他在 2012 年創辦 Figma 時年僅 20 歲。
如果你不是設計師、產品經理或工程師,大概很少有機會碰到 Figma。它不是給你修圖用的 Photoshop,也不是拿來做簡報的 PowerPoint。它是設計師與工程師在開發 App、網站與軟體產品時,用來一起畫版面、溝通邏輯、定義流程的雲端工具。
你現在手機上滑的 App,那些漂亮又直覺的介面,很可能就是在 Figma 上誕生的。它讓設計師不再獨自畫圖,而是能和工程師、PM、老闆、甚至客戶一起進入同一個畫面,邊設計邊討論、即時調整,就像 Google Docs 之於 Word 一樣,Figma 把設計變成了一場協作對話,而不是交稿作業。
這也是為什麼它的崛起,正在改變整個軟體業的工作方式,甚至可能成為 AI 時代新的作業系統。一場上市,為什麼會讓 Adobe 冷汗直流?
你打開 Figma,不過是畫幾個按鈕、排排版面,看起來就像是 Photoshop 的線上版。但矽谷的投資人不這麼看。這間公司剛宣布 IPO 認購爆量 40 倍、估值可能高達 180 億美元。
兩年前,Adobe 開出 200 億美金要買下 Figma。為什麼這筆交易最後被反壟斷擋下?不是因為 Figma 要搶它的 Photoshop、Illustrator,而是因為Figma 根本不是一款工具,而是另一種工作方式。
Adobe 的產品是單人使用的檔案編輯器,而 Figma 是一個多人即時協作的「URL 工作空間」。一個設計,不再是檔案的來回接力,而是連結的共同打造。這種「瀏覽器即作業系統」的架構,才是 Adobe 覺得最威脅的地方。
Figma 是設計的作業系統,不是工具
Figma 成立於 2012 年,花了四年只做一件事:讓瀏覽器能像桌面應用一樣流暢。用 C++ 編輯器轉譯成 JavaScript,配上 WebGL 自製渲染引擎,這不只是工程狂熱,而是為了換取一個超能力:所有設計都在同一個 canvas 上完成,版本即真實,連結即協作。
這不只是設計師的編輯器,而是一整個產品團隊的工作場域。每個元件有命名、有歷史紀錄、有註解,像是產品設計的 Git。這讓 Figma 不只是工具,而像一個設計流程的 OS:你不再進入 App,而是進入工作流。
現在的 AI 設計工具像 Midjourney 或 Runway,很強,但也很瞎。它們不懂產品設計的語境,不知道一個 app 為什麼有 30 個畫面、邏輯如何串接、誰負責什麼角色。AI 缺的不是創意,而是上下文與規則。Figma 正好握有這些
- 它是團隊間唯一可信的設計來源。Figma 就像設計團隊裡唯一那一份「大家都相信、永遠是最新版」的檔案,不再需要每個人各自修改各自的版本,再猜哪份才是對的。這種唯一真相(source of truth),是設計順利協作的前提
- 它掌握完整 UI 元件、使用流程與用戶意圖
- 它的 API 與 plugin 可讓 AI 模型直接介入流程中、而非生成外部結果
當一間軟體公司變成平台入口
Figma 雖然目前仍以按座位收費的 SaaS 模式獲利,但未來若轉向AI 任務式計價,將不再依賴人數擴張,而是擁有工作總量的分潤權。
這不只是收入模型的改變,更是平台控制權的轉移。過去我們認為 AI agent 要靠 OpenAI、Anthropic 才能做出來,但其實哪個平台先掌握 AI 真正工作的場景,哪個平台就能統治下一輪。
Dylan Field 在 IPO 創辦人信中寫道:「我們會做出看起來不合理的決定,因為我們偏好長期複利,而非短期股價。」他其實沒說破的是:Figma 已不只是設計師用的軟體,而是整個產品設計流程的根目錄。
那麼,未來的 AI 工作流程,會從哪裡啟動?會由誰定義版本?誰掌握設計語法的語境?如果答案是 Figma,那你今天看到的,不是一間公司上市,而是一個作業系統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