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底,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透過xAI提交 Macrohard 的新公司。起初,沒人當真。這個名字聽起來像是對微軟(Microsoft)的反諷,甚至像他在社群上開過的玩笑。隨著美國專利商標局的文件浮出水面,申請內容涵蓋AI軟體、雲端平台、算力架構與多代理系統,顯示這不是玩笑。
Macrohard 這個名字,意在對抗 Microsoft。除了語音上的戲謔:macro(大)對 micro(小),hard(硬)對 soft(軟),更是生態位挑戰。馬斯克不只想做另一個 AI 公司,他想做另一個 AI 國度。
Dojo 是起點,Macrohard 是升級版?

當算力變成主權,他選擇不等、也不求
OpenAI 靠 Azure,Anthropic 用 AWS,Gemini 建在 Google Cloud。這場模型競賽背後,其實是晶片與電力的供應鏈競賽。而最昂貴、最難取得的資源,正是 NVIDIA 的 H100 晶片與大型 GPU 集群的部署時間。馬斯克不願受制於人。他不是要搶資源,而是要讓自己不再需要排隊。
Macrohard 將支援 xAI 的多代理架構,一種讓 AI 群體合作進行推理與決策的全新運算模式。這不只需要模型設計,還必須從底層的硬體結構開始重寫,不是從 API,甚至不是從演算法,而是從「矽」開始:掌握材料與電源,才談邏輯與智慧;先設計晶片,才定義模型的規則。或許正如他曾在 X 上戲謔表示:「這是一個宏大挑戰(macro challenge),也是一個困難問題(hard problem)」。Macrohard,不只是名字,而是他選擇親自下場,打造一座屬於自己的 AI 帝國的宣言。
這與微軟Azure的通用雲端模式形成對比:Azure專注於標準化算力租賃,而Macrohard追求低延遲、高整合的專屬架構。
從雲端到算力主權
微軟的成功代表了SaaS(Software-as-a-Service)與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的時代,企業透過Azure快速擴張,無需觸碰硬體供應鏈。Macrohard則提出了一種新範式:CaaC(Compute-as-a-Country),即算力即主權。馬斯克試圖將晶片、資料中心、電力與通訊整合成自主生態,類似於打造一個AI主權國家,讓Grok等應用不再受制於雲端巨頭。
這對我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Macrohard若成功,可能讓AI服務更高效,例如Grok的即時推理速度已達ChatGPT的1.2倍。醫療診斷、金融分析、自駕車等領域也可能因低成本算力而加速革新。
巨硬能成為下一個微軟嗎?
Macrohard的挑戰並非孤例。Meta推出Artemis晶片,Amazon開發Trainium,Google收購AI晶片新創,Apple與台積電合作AI訓練晶片。算力戰爭從雲端延伸到硬體,巨頭們都在試圖擺脫供應鏈掣肘。你認為馬斯克的巨硬能撼動微軟的AI堡壘嗎?還是會被NVIDIA與台積電的供應鏈拖垮?這場反擊是下一個Tesla,還是另一場Hyperloop(超迴路列車 是由馬斯克(Elon Musk)在 2013 年提出的一種高速運輸概念,從對未來交通解答變成過度理想化技術夢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