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Y3(彗星三三型)
彗星艦上轟炸機是一款雙座艦載俯衝轟炸機,由橫須賀海軍航空技術兵工廠研製,二戰期間由日本帝國海軍於1942年至1945年服役。該機的研發始於1938年。第一架彗星艦上轟炸機於1940年11月完工,並於次月在橫須賀進行了首飛。
雖然該飛機最初被設想為俯衝轟炸機,但彗星攻擊機也被用於其他任務,包括偵察、夜間戰鬥機和特殊攻擊(神風特攻隊)。1942 年,兩架預生產型D4Y1-C十三試艦爆機登上蒼龍號參加中途島海戰,這是它作為偵察機首次亮相戰鬥。直到1943年3月,它才被批准用作俯衝轟炸機。早期的彗星攻擊機和彗星一二型配備液冷愛知熱田發動機,這是德國戴姆勒-奔馳DB-601的許可版本,而後期的D4Y3彗星三三型和D4Y4彗星四三型配備三菱MK8P金星型發動機。 與當時許多其他日本飛機一樣,彗星三三型缺乏裝甲和自封油箱,直到最終型號D4Y4彗星四三型才為飛機配備了防彈玻璃並為機組人員和油箱配備了裝甲保護。儘管如此,彗星四三型仍是戰爭中速度最快的俯衝轟炸機之一,尤其是馬克斯·加德尼所說的D4Y4,它是「二戰中速度最快的俯衝轟炸機」,「比零式還快」。只是研發延遲阻礙了它的服役,而它的前身,速度較慢的固定起落架九九式艦載轟炸機(D3A),服役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1944年10月,一架彗星轟炸機發動的襲擊導致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在萊特灣海戰中沉沒。同樣的情況發生在1945年3月,一架彗星轟炸機成功向美國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投下了兩枚炸彈,差點擊沉富蘭克林號,並造成近800名船員喪生。眾所周知,一架彗星轟炸機被用於1945年日本投降數小時後最後一次神風特攻隊襲擊之一,當時後座駕駛艙的是海軍中將宇垣纏。
▪︎飛機特徵
機組人員:2人 長:10.22公尺(33英尺6吋) 高度:3.74公尺(12英尺3吋) 機翼面積:23.6平方公尺(254平方英尺) 總重量:4250公斤(9370磅) 動力裝置:1×愛知熱田 AE1P 32 V-12 倒置液冷活塞發動機,1000千瓦(1400馬力) 速度:550公里/小時(340英哩/小時,300節) 航程:1465公里(910英里,791海浬) 爬升率:14公尺/秒(2800英尺/分鐘) 武器:2× 前射 7.7 毫米97型航空機槍、1× 後向射擊 7.92 毫米1型機槍、500公斤(1100磅)炸彈、800公斤(1800磅)炸彈(自殺式攻擊)
D4Y1(彗星一一型)起飛前的整備
|設計和開發
這架飛機的研製始於1938年,在橫須賀海軍航空技術工廠, 當時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局發布了海軍實驗艦載規範的要求,要求用一種基於艦載的俯衝轟炸機來取代九九式艦載轟炸機(D3A)。它的設計靈感來自日本海軍於1938年初從德國獲得的He118俯衝轟炸機。該飛機是單引擎、全金屬低翼單翼飛機,帶有寬軌可伸縮起落架和機翼俯衝減速板。它有兩名機組人員:一名飛行員和一名領航員/無線電操作員/機槍手,坐在一個長長的玻璃座艙蓋下,座艙蓋可以提供良好的全方位視野。轟炸機版本的飛行員配備了伸縮式轟炸瞄準具。該飛機搭載一台愛知熱田液冷倒置V12發動機,該發動機是德國戴姆勒-奔馳DB-601的許可仿製版,額定功率為895千瓦(1200馬力)。散熱器位於三葉螺旋槳的後下方,與P-40戰鷹戰鬥機的佈局類似。 這架飛機機身纖細,可以在水平飛行和俯衝時達到很高的速度,儘管翼載很高,但機動性極佳,與SB2C 地獄俯衝者二式等同時代俯衝轟炸機相比,彗星的性能更為優越。為了符合日本海軍對遠程飛行的要求,彗星轟炸機沒有安裝自封油箱或裝甲,從而減輕了重量。因此,彗星轟炸機極度脆弱,被擊中時容易起火。 炸彈安裝在機翼下方和機身內部炸彈艙。它通常攜帶一枚500公斤(1100磅)炸彈,但有報告指出彗星轟炸機有時攜帶兩枚250公斤(550磅)炸彈。該飛機在機頭裝備兩挺 7.7 毫米(.303英寸)九七式機槍,在駕駛艙後部裝備一挺 7.92 毫米(.312英寸)一式機槍,因其高射速而被選中。後部的機槍被一挺 13 毫米(.51英寸)二式機槍取代。這種武器裝備是日本艦載俯衝轟炸機的典型特徵,不同於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天山艦上攻擊機等「艦載攻擊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後者直到戰爭後期的流星艦上攻擊機B7A才配備前射武器。流星艦上攻擊機B7A預計兼具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的功能,並配備了一對20毫米九九二式機砲,而神風特攻隊型保留了前機槍。

彗星轟炸機三視圖

彗星轟炸機的儀表板
第一架(共五架)原型機於1940年11月完成,並於1940年12月首飛。原型機試飛後,出現了顫振問題,這對於承受俯衝轟炸壓力的機身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在問題解決之前,早期生產型飛機被用作偵察機,例如D4Y1-C十三試艦爆,該機充分利用了速度快、航程遠的優勢,同時不會對機身造成過大的壓力。十三試艦爆機一直小批量生產,直到1943年3月,由於九九式艦上轟炸機(D3A)損失越來越大,生產轉而生產彗星俯衝轟炸機,該飛機的結構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儘管彗星可以在戰爭初期構成聯合艦隊核心的大型艦隊航母上作戰,但它在與諸如「飛鷹級」等體型較小、速度較慢的航母配合時遇到了問題。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慘重後,飛鷹級航母成為日本航空母艦艦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彗星配備了彈射器,由此誕生了彗星改(改良型)。 彗星的早期型號難以維持服役,因為熱田引擎在前線服役時性能不可靠。從一開始,就有人主張彗星機應該採用風冷星形發動機,因為日本工程師和維修人員對這種發動機經驗豐富且值得信賴。這架飛機重新換裝了可靠的三菱 MK8P金星62型引擎(14缸雙排星形引擎),並命名為彗星三三型。 雖然新引擎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使其能夠超過10000公尺(33000英尺),並在4.5分鐘內爬升至3000公尺(9800英尺),而不是之前5分鐘爬升至9400公尺(30800英尺)。但較高的油耗導致航程和巡航速度下降,引擎阻礙了飛行員的前方和下方視野,妨礙了艦載作戰。由於新型號的可用性提高,這些問題得到了容忍。 最後一個型號是彗星四三型D4Y4特殊攻擊轟炸機,這是一架單座神風特攻隊飛機,可攜帶一枚800公斤(1800磅)炸彈,於1945年2月投入生產。它配備了三個火箭助推器,用於終端俯衝加速。這架飛機是一架近乎理想的神風特攻隊模型:它的速度(560公里/小時/350英里/小時)、航程(2500公里/1550英里)和有效載荷(800公斤/1760磅)的組合可能沒有任何其他日本飛機能與之匹敵。 彗星五四型D4Y5是1945年設計的計畫版本。它由額定功率為1361千瓦(1825馬力)的Nakajima NK9C Homare 12星型發動機提供動力,使用新型恆速四葉金屬螺旋槳,並為機組人員和油箱提供更多裝甲。 最終,各種改型共生產了2038架,大部分由愛知航空機公司製造。

飛行中的D4Y3(彗星三三型)
|作戰歷史
由於缺乏裝甲和自封式油箱,彗星轟炸機在對抗盟軍戰鬥機時表現不佳。然而,它們確實對船隻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包括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幾乎被彗星轟炸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沉,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也被彗星一枚魚雷擊沉。 彗星由以下日本航空母艦搭載:千歲號、千代田號、飛鷹號、隼鷹號、神鷹號、翔鶴號、蒼龍號、大鳳號、雲龍號、雲鷹號和瑞鶴號。 D4Y1-C偵察機於1942年中期投入使用,中途島海戰中兩架部署在蒼龍號上,其中一架在蒼龍號遭到轟炸時損失。另一架在執行偵察任務後返回飛龍號,隨後在飛龍號遭到轟炸時損失。

地勤人員正在對彗星轟炸機進行維修
▪︎馬裡亞納群島
在馬裡亞納群島戰役中,彗星轟炸機與美國海軍戰鬥機交戰,並被大量擊落。它的速度比F4F野貓戰鬥機快,但不如1943年9月投入戰鬥的新型F6F「地獄貓」戰鬥機。1943年,日軍的飛機數量尚可,但1944年美國軍工業的快速發展(其中包括大量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投入使用)使日軍落後。日軍的另一個劣勢是其飛行員經驗不足。 美國第58特遣艦隊襲擊了菲律賓的機場,首先摧毀了其陸軍航空兵,然後才與日本海軍飛機交戰。這場戰鬥被美國人稱為「馬裡亞納群島獵火雞大賽」,一天之內就擊落了400架日本飛機。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弗拉丘的「地獄貓」戰鬥機飛行員在幾分鐘內就擊落了六架彗星。 當時的戰鬥據稱,一枚彗星投擲的炸彈損壞了美國戰艦南達科他號 。

1944年11月25日12時56分,山口義德少尉駕駛的彗星轟炸機對美國海軍「埃塞克斯號」進行自殺式俯衝。可以看到減速板已展開,燃燒的左翼油箱拖曳著濃煙,由於缺乏自封式油箱,彗星很容易被幾發曳光燃燒彈點燃,因此受損的「彗星」飛機經常會留下與其同名的「彗星」燃燒尾翼。
▪︎萊特島和菲律賓
當時彗星被降級為陸地作戰,使用液冷發動機彗星一二型和星形發動機彗星三三型與美國艦隊作戰,取得一些勝利。1944年10月24日,一架未公開的彗星轟炸並擊沉了普林斯頓號。彗星也襲擊了其他航母,既有常規攻擊,也有神風特攻隊。在菲律賓空戰中,日軍首次使用神風特攻隊,並成果豐碩。來自第761航空隊的彗星可能在1944年10月25日襲擊了護航航母加里寧灣號 ,第二天又襲擊了蘇旺尼號 。兩艘航母都嚴重受損,尤其是蘇旺尼號,傷亡慘重,許多飛機被毀。一個月後的11月25日,埃塞克斯號 、漢考克號、無畏號和卡伯特號遭到神風特攻隊襲擊,幾乎全部是零式戰鬥機和彗星轟炸機的投入。彗星也進行了常規攻擊,這些彗星均來自601和653國空隊。

在彗星上重新裝彈
▪︎保衛日本
1945年3月,第58特遣艦隊接近日本南部,為支援沖繩島戰役而攻擊軍事目標。日軍以代號「菊水」的大規模神風特攻隊回應,其中使用了大量彗星。彗星四三型(D4Y4)是彗星三三型(D4Y3)的專用神風特攻隊版本,它以半嵌入式方式掛載了一枚不可拆卸的800公斤炸彈。日軍已開始在一些神風特攻隊(包括D4Y4)上安裝火箭助推器,以提高接近目標的速度。由於彗星四三型(D4Y4)在空中的表現與D4Y3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很難確定每種型號的出動架次。 3月18日,美國航空母艦「企業號」和「約克城號」遭到第701聯隊彗星轟炸機的重創。3月19日,美國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 」被一枚彗星轟炸機投下的兩枚炸彈擊中。富蘭克林號受損嚴重,不得不退役直至戰爭結束。另一枚彗星轟炸機擊中了美國航空母艦「黃蜂號」。 1945年4月12日,菊水作戰的一部分,另一架彗星撞擊了企業號,並造成了一些損壞。 1945年5月11日,菊水作戰第六次行動期間,美國海軍邦克山號航空母艦被兩架神風特攻隊擊中,部分資料確認為彗星型神風特攻隊。這是第三艘被迫退役回美國維修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

執行任務的彗星轟炸機
▪︎夜間戰鬥
彗星轟炸機比零式轟炸機速度更快,部分彗星一二型戊(D4Y2-S)夜間戰鬥機在戰爭後期被用來對抗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夜間戰鬥機改裝是在第11海軍航空兵工廠進行的。每架 D4Y2-S 的轟炸系統和設備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安裝在後座艙的 20 毫米九九式航砲,砲管向上和向前傾斜,類似於德國傾斜式機砲(由日本海軍航空兵於 1943 年 5 月在月光夜間戰鬥機 J1N上率先使用)。一些飛機還在機翼下攜帶兩到四枚 10 厘米空對空火箭;缺乏用於夜間攔截的雷達、爬升率不足以及 B-29 的高升限限制了 D4Y2-S 作為夜間戰鬥機的效能,因此人們對它們的運作知之甚少。
▪︎最後行動
戰爭結束時,彗星仍在對抗美國海軍。其中最後一批飛機包括由海軍中將宇垣纏率領的十一架飛機,於1945年8月15日執行的自殺式任務,其中僅剩三架飛機倖存。

D4Y2(彗星一二型)
|生產及計劃型
▪︎D4Y1-C (十三試艦爆)
有5架安裝德國原廠的DB601引擎,其中3和4號機有些小修改,試用於中途島海戰作為偵察使用,由蒼龍號航空母艦運載。
▪︎D4Y1-R (二式艦偵一一型)
1941年訂購的前40架十三試艦爆,安裝愛知AE1A熱田引擎,因結構不適合作戰而修改為偵察機,主要變更點是腹部炸彈艙改裝成燃料箱。
▪︎D4Y2-R (二式艦偵一二型)
由彗星十二型改造的偵察機,由於量產時日軍航艦已為數無幾,因此主要作為陸上偵察機運用,動力改裝為熱田三二型引擎(1,400匹馬力),自衛火力加強,由7.92毫米一式機槍改裝為13毫米二年式機槍。

戰爭博物館的彗星D4Y1-C
▪︎D4Y1(彗星一一型)
首批量產的彗星,1943年12月撥交服役。後部機槍更換為13公厘版本者稱為彗星一一型甲(D4Y1a),但其它硬體並無更動。
▪︎D4Y2(彗星一二型)
動力改裝為熱田三二型引擎,艦載俯衝轟炸機。D4Y2a的自衛火力加強,由7.92毫米一式機槍改裝為13毫米二年式機槍。
▪︎D4Y1 RATO(彗星二一型)
在D4Y1型安裝火箭副助推進器,專用於伊勢型戰艦改裝為航空戰艦的使用。
▪︎D4Y2 RATO(彗星二二型)
與同D4Y1 RATO一樣,專用於伊勢型戰艦改裝為航空戰艦的使用。
▪︎D4Y2-S(彗星一二型戊)
在D4Y2型的機槍手座位後部加裝雙門20毫米斜射式九九式機炮作為夜間戰鬥機運用,首先由302海軍航空隊配備。

▪︎D4Y3(彗星三三型)
由於熱田引擎妥善率不理想,愛知以金星六二型引擎(離陸輸出1560匹馬力)替換的改良型,在1943年11月試飛成功,由於日軍無可用航艦,彗星三三型廢除了航艦降落用的尾勾,作為純陸基攻擊機運用。D4Y3與同後期型D4Y2的自衛火力加強。
▪︎D4Y3-S(彗星三三型夜戰)
與同D4Y2-S一樣加裝雙門20毫米九九式機炮作為夜戰。
▪︎D4Y4(彗星四三型)
專用於神風特攻隊,廢除後座乘員、強化防彈設備、廢除炸彈艙開合機構、內裝800公斤炸彈,在設計時可在機體後部下方裝設5具火箭推進器(四式噴射器)提升撞擊速度,但量產時因為空氣阻力問題因此並未有實際裝設運用紀錄,此型號極速可達560公里。
▪︎D4Y5(彗星五四型)
在彗星三三型改裝中島飛機的中島譽發動機,駕駛艙周遭加設防彈裝甲和防彈燃料箱,計劃中止。

戰後,阿納科斯蒂亞海軍航空站的一架「彗星三三型」,由美國海軍技術空中情報中心的人員進行測試。
|倖存飛機
1988年,一架經過修復的D4Y1型捐贈給東京的靖國神社館,至今仍在該館展出。該機殘骸於1979年至1980年間在雅浦島的科洛尼亞機場被打撈上來,並在木更津機場進行了修復。 1991年,一架沒有發動機的D4Y3飛機在印尼巴布機場被找到。它被加州奇諾市的名人堂航空博物館收購並修復但無法飛行。修復後,它被恢復為使用星型發動機的D4Y3飛機,使用的是美國普惠R-1830發動機。該發動機目前處於可運行狀態,可以啟動以演示飛機的地面滑行和滑行。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