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的開場:必修的課題
錄音室的燈光柔和,氛圍像一場久違的老友聚會。劉軒與郝旭烈(大家口中的「郝哥」)相對而坐。軒哥笑著提到那句名言:「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change——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這句話像是專欄的序曲,揭開了他人生裡一連串與改變纏鬥、和解、最終共舞的篇章。
童年的裂縫:改變的第一次試煉
他的人生在十三歲時,第一次被迫與「改變」正面交鋒。父親因病驟逝,那一天,他在聯絡簿上寫下「父母狀況」時,眼淚差點奪眶而出。那個「歿」字,把他與其他孩子隔開了一道無形卻深刻的牆。

「從今天開始,我沒有爸爸了。」這句話,在他心裡反覆迴盪。
這不是他想要的改變,但卻硬生生把他推入另一個世界。從那時起,他學會了應變:強忍著痛,告訴自己要更努力,因為唯有這樣,才能讓生活繼續走下去。
三變:改變、應變、蛻變
多年後,他將這段歷程歸納為「三變」:改變、應變、蛻變。
改變,是無可避免的到訪者;應變,是我們能選擇的回應;而蛻變,則是走過痛苦後的重生。
「毛毛蟲終將化蝶,但過程中的掙扎,沒有人能替。」他說這話時,語氣溫柔,卻帶著深刻的力量。

習慣與不習慣:成長與成就
他記得三歲上幼稚園的那天。才剛被母親送進校門,他假裝鎮定舉手說:「老師,我東西忘了拿,我回家一趟。」
老師點頭放行,他一轉身,卻忍不住哭著跑回家。200 公尺的路,他邊跑邊流淚,心裡想著:「媽媽怎麼能把我丟在那麼陌生的地方?」

後來,他才明白,這正是人生的必修過程:
從習慣到不習慣,是成長;
從不習慣到習慣,是成就。
「人生就是在習慣與不習慣之間,不斷切換。」這句話成了他後來看待挑戰的座右銘。
以身作則:身教的力量
談到家庭,他分享過一個小故事。當他成功瘦下二十多公斤,還挑戰鐵人三項時,有一天女兒突然說:「爸,連你都可以參加鐵人三項,我為什麼不行?」

那句話「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卻讓他笑得開懷。因為他明白,這不是嘲諷,而是孩子看見了父親的改變,因而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這就是身教的力量。孩子不會聽你怎麼說,他們只會看你怎麼做。
嘗試、見識、膽識
「願意,就是改變的起點。」
他常提醒年輕人,人生就像一次次試探:
願意去嘗試,才會有見識;
有了見識,才會長出膽識;
有了膽識,才不再害怕未知。
「別怕半途而廢。因為走到一半,也比原地踏步好。」他語氣堅定,像是在對過去那個十三歲的自己說話。
失敗的再定義
創業與職場,他也歷經過低潮:憂鬱、身體病痛、被老闆斥責。但他學會了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失敗。
他引用愛迪生的話:「我沒有失敗六千次,我只是發現六千種不適合的材料。」

「失敗不是失去,而是累積。」他說。每一條走不通的路,都只是提醒你該換個方向,而不是停下來。
自然的啟示:落葉與新生
搬到紐約後,他第一次看見四季分明的落葉景象。秋天滿樹鮮紅,冬天枯枝嶙峋,春天綠意盎然。那一刻,他突然領悟:
「如果樹都能接受凋零,人更該學會在改變中找到力量。」
放下,才能重生
他分享過一段舞蹈與鐵人三項的故事。曾經,他投入十多年跳國標舞,但後來選擇放下,轉而專注於鐵人三項。

「那不是放棄,而是放下。」他微笑著說。放下,不是失敗,而是為新生騰出空間。
伯樂與千里馬:願意改變的自己
回望這些年,他說出最動人的總結:「或許我們一生追尋的伯樂,不是別人,而是願意改變的自己。」
曾經,他是嚴苛到屬下不敢搭同一部電梯的主管,也是胖了二十多公斤、健康亮紅燈的男人。但當他選擇改變,他成了更溫柔、更健康、更自在的自己。


「真正的蛻變,就是成為自己最需要的伯樂。」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改變不是選擇題,而是人生必修課。」
- 「從習慣到不習慣,是成長;從不習慣到習慣,是成就。」
- 「願意,就是改變的起點。」
- 「失敗不是失去,而是累積。」
- 「半途而廢不可恥,因為走到一半,也比原地踏步好。」
- 「如果樹能接受落葉,人更該學會放下。」
- 「孩子不會聽你怎麼說,他們只會看你怎麼做。」
- 「或許我們一生追尋的伯樂,不是別人,而是願意改變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