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加薪的故事
郝哥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一段經歷。那一年,他的薪水從加薪2000元變成3000元,本來心裡十分開心,覺得自己努力終於被看見。可是當他看見隔壁同事的薪資條時,心情瞬間跌落谷底——對方竟然加了3500元。

那一幕,就像鏡子般映照出許多人心底的真相:我們的焦慮往往來自比較,而非匱乏。
有錢卻不安,沒錢卻自在
主持人宇哲補充了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有人明明資產破百萬,卻整天憂心忡忡,擔心錢不夠;反倒是那些月薪三四萬的小資族,常常能怡然自得,享受日常的小確幸。
「安全感不完全取決於金額,而是取決於心。」他說。於是,訪談轉向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什麼是「財務安全感」?
目標與積累:讓焦慮有出口
郝哥舉了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從沒想過要買房子,他可能每個月賺來的錢很快就花光。但若心裡有個明確的目標,比如「我想買一間小公寓」,他就會開始規劃、開始存錢。即便不是在豪宅林立的信義區,而是能力所及的地段,這個明確的方向本身,就能降低焦慮。

「焦慮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因為看到路徑,讓心有了依靠。」他解釋。當存款數字慢慢累積,從1萬到2萬、5萬到10萬,那股踏實感能撫平許多夜深人靜的擔憂。
宇哲點頭補充:「很多人以為賺多就等於安全感,但其實不一定。如果賺得多,花得更多,錢根本留不住,焦慮只會加深。」
於是,第一個關鍵是:賺錢;第二個關鍵是:存錢。錢留下來,安全感才會慢慢長大。
第三把鑰匙:保險
除了賺錢與存錢,郝哥強調了第三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保險。他舉例說,如果一個人意外失能,保險能讓他獲得基本保障,不至於因為風險而全盤潰敗。對資產雄厚的人而言,或許保險不是必要,但對收入有限的小資族,保險反而成了必須的安全網。
「因為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低,一旦出事,存款根本不夠支撐。」郝哥的語氣沉穩,像是要把這份提醒刻進聽眾心裡。
宇哲則補充了一個心理學角度:「我們大腦有『樂觀偏誤』,總以為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一旦意外降臨,卻往往承受不起。」
於是,賺錢、存錢與保險,構成了財務安全感的三大支柱。
選擇權,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然而,訪談的精華並不只在「理財工具」,而是更深層的「心態」。郝哥談到通貨膨脹時說:「很多人抱怨超市的物價太高,可是你去傳統市場看看,同樣的錢能買更多。」

這不只是生活智慧,更是一種思維轉換——當你發現自己有不同的選擇,焦慮就會減少。
宇哲接著分享:「許多人焦慮,是因為以為自己『只有一種選擇』。我非得賺到多少、存到多久才行。其實不是,只要有 plan B、plan C,你的心就會安定許多。」
故事走到這裡,話題從金錢轉向生活哲學。
原來,財務安全感的本質,不只是錢,而是「選擇權」。
共享的智慧:舊時代的幸福
郝哥回憶起童年在眷村的生活。那時候,家中資源有限,卻有一種彼此支援的力量。鄰居種的菜會分給隔壁,多的米、蛋或伴手禮會彼此分享。雖然不富裕,但那份互助帶來的溫暖,比任何存款都踏實。

「人不怕窮,怕的是比別人窮。」他感慨道。但在那個大家都差不多的時代,因為沒有比較,所以反而自在。
這樣的回憶,也呼應了另一個道理:當資源有限時,人們往往激發出更多創意與彈性。
就像一句老話:「窮則變,變則通。」
真正的自由:知足與成長
隨著對談尾聲,兩人再次回到核心。財務安全感,表面上是金錢的數字,實際上卻是一種心態的選擇。知足,讓人停止無止境的比較;持續成長,讓人面對未來不再恐懼。
「安全感不是錢給的,而是心的選擇。」郝哥總結道。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焦慮往往來自比較,而非匱乏。」
- 「賺得多不等於安全感,留得住錢才是。」
- 「保險是小資族的安全網,也是抵抗風險的後盾。」
- 「當你有選擇權,焦慮就會減少。」
- 「人不怕窮,怕的是比別人窮。」
- 「窮則變,變則通。」
- 「知足常樂,不比較才能真正自在。」
- 「安全感不是錢給的,而是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