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96分鐘》的訊息時就很感興趣,畢竟自從看了《落日殺神》之後,就很喜歡火車、地鐵、高鐵這類的題材,尤其台灣很少拍高鐵題材,於是便走進電影院看了。
本片用另一個角度去處理常見的電車難題,實話說我不喜歡電車難題的情節,畢竟是朝人性下去深挖的故事,總帶著惡意與傷痛。不過,在這論題處理上,《96分鐘》有玩出自己屬於自己的特色,但是也僅此而已。
有可能原因,是不想要把整部片搞得太沉重。開頭提到的車廂翻覆,少數與多數抉擇,很自然就想到了普悠瑪翻覆的事件,教召之時看了當時檢傷分檢官的密錄影片,知道在面對重大災難當下,抉擇一個人的生與死是多麼沉重的事情,但是,為了救更多人,心中即使矛盾,還是得給出指令。
最後,他不堪創傷壓力,選擇離開世間,無疑令人感到悲痛。
因為這樣,我一開始以為《96分鐘》會是很沉重的劇情片,只是看到最後,只能說可圈可點,刺激緊張的部分有,情感衝突有,為了人命的抉擇有……可是這些拼圖拼湊到一塊,卻不是一幅完美的畫作。
總覺得有些可惜。
有些支線人物,以及危機當下的群眾面孔,或許可以在精煉一些,雖然可以看出有很多地方是創作者希望塑造的部分,但是確確實實拖累了影片的危機感。
畢竟一開始走進電影院,我是認真期待《96分鐘》真的是有96分鐘,讓電影與現實時間同步,一步步把觀眾拖進一場考驗與問答。
可能是為了市場考量吧,最終沒有往沉重的方向去導,而是讓情感有更多的著墨。
我實在沒想到,會在這部片看到各種婚姻關係的情感處理。所有愛情雙方看下來,我最喜歡的還是劉楷與楊婷娟這一對,比起宋康任與黃欣,劉楊的情感複雜性與厚度遠勝,宋黃主要是沒給我CP感,所以看他們對手戲就覺得普普,最終問出那一句──
時間要到了,快處理炸彈啊!
至於有了宋康人的老婆在車上,又為何要讓媽媽上車,我想是創作者一直要緊扣多與少這個主題。
為了拯救多數,就能犧牲少數嗎?為了保全少數,就能放任多數消失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終究是隨著親疏遠近與自我而異,或許《96分鐘》沒有更深的著墨,但是這一場高鐵旅途絕對能讓你去反思這件事情。
至於兇手其實滿好猜的,畢竟一開始得登場,又必須不能是直觀的壞人身份,追思會上台的兩人就直接讓我二選一了,但其中一個是歌手,不可能演壞人,刪去法後,燈愣,出現了,兇手。
特效部分,雖然主打災難、爆炸,但是沒有強烈的爆炸讓我感到災情嚴重,反反覆覆的幾個百貨公司爆炸鏡頭,也沒能展現全貌,這是可惜的部分,所謂的痛苦與考驗,必須要有相應的視聽衝擊啊!
最後是那顆夜店章跟紫光燈,這個絕殺伏筆就跟舞台上出現一把槍一樣,肯定是關鍵道具。
說了這麼多,這部片到底如何?我會推薦大家進電影院看,一來是台灣少見的類型電影,二來透過一部片去讓自己思考災難也是不錯的,總比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來得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