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電影】如月車站(Kisaragi Station)

【Netflix 電影】如月車站
引言:網路傳說的影像化魅力
-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最知名的同名網路都市傳說。當初會觀看,正是因為朋友強力推薦這個「細思極恐」的傳說很有名。
- 類型片定位: 不同於一般血腥的恐怖片,這部電影的恐怖氛圍確實沒有那麼濃厚,但它在心理懸疑與細節營造上卻做得非常到位,成功將傳說的核心焦慮「迷失在資訊黑洞」呈現出來。
細思極恐的氛圍營造與敘事謎團
- 電影聰明地採用了「紀錄片採訪」與「回憶重現」的敘事框架,讓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 若隱若現的疑點: 紀錄片一開始就拋出了許多若隱若現的「疑點」。起初難以理解這些特寫鏡頭與隱藏涵義,例如女主角對某些細節的堅持、或是採訪者輕忽的態度。但隨著劇情發展,最終結尾會讓人恍然大悟,這些細節全是為了結尾的殘酷反轉所做的鋪陳。
- 現實與異界: 儘管女主角在異世界中運用經驗幫助其他人免於死亡的威脅,但她最終仍得面對「帶她入門」的女高中生的戰鬥。
主角的道德困境與「報應」哲學
- 劇情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幕,發生在女主角看見女高中生走進光門(異世界)後露出的那個慶幸的笑容。
- 人性的複雜: 雖然我們覺得女主角被陷害與利用很可憐,但那份如釋重負甚至帶有一絲惡意的笑容,仍然讓人毛骨悚然。
- 我的反思: 每個人看完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忍不住思考:這是不是也算報應的一部分?女主角為了將詛咒與痛苦轉移,而對另一個受害者感到慶幸,這份道德上的瑕疵,讓她從單純的受害者變成了複雜的道德爭議人物。這也是電影比單純的恐怖片更深刻的地方。
結語:故事的詛咒與傳播的反思
- 這部電影最終將主題從「怪異車站」拉回到「資訊的詛咒」。
- 傳播的涵義: 相較於女主角在紀錄片中一開始的積極受訪,多數聽眾與採訪者卻選擇相信她說謊,沒有去驗證。直到最後,我們才明白她傳播故事的真正涵義:她不只是在「受訪」,更是在「散播詛咒」或「尋找下一位替罪羔羊」。
- 給讀者的提問: 你認為,女主角積極講述這個故事,究竟是為了自我解脫,還是為了將自己從「受害者」的角色中抽離,並轉嫁風險?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對這個開放式結局以及女主角那個詭異笑容的解讀!
每個人看完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像我就覺得雖然女主角被騙很可憐,
但看到她看見女高中生進光圈後慶幸的樣子,
又覺得這是不是也算報應的一部分?!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