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有在《天空之城》重映心得文提過,宮崎駿的電影最喜歡《紅豬》。因為這隻豬會開飛機,更是因為對天空的嚮往,還記得第一次看完《紅豬》就纏著父親買了保麗龍玩具飛機,雖然只能用橡皮筋驅動,但也玩得不亦樂乎。
印象中《紅豬》至少看了五次,所以這次重映,比起看劇情,我更專注於畫面各處,從中尋找與記憶相近又偏差的部分,自娛自樂。
不得不說,時隔數年再次看到這頭豬迎向高空,心中的那種感動真的難以盡述。如果說《天空之城》是少年少女美好的童話故事,《紅豬》就是給成年人的一曲小調,可以在茶餘飯後,也可以配著啤酒,輕鬆下肚。
《紅豬》展現的是成人歷經外界環境後,選擇順從本心,遵照自我而活的故事,這是我想要走向的方向,偏偏最近卻越發驚覺,自己失去了與這個世界的錨點。
跟著白色的兔子走,能走進哲學的沉思之中,我早已遺失了白兔,所以只能跟著豬屁股,迎著飛機劃過的尾氣,尋找在這個世界中的定位。
早在進電影院前,我一直記得菲兒親波魯克的畫面,以及卡地士為了菲兒而與波魯克決鬥的場景,可是,或許是年紀漸長,這次反而更關注波魯克與吉娜的部分。
能在天空中自由獵捕空賊的賞金獵人,偏偏無法把自囚在花園中的金絲雀帶走高飛。
兩人對彼此距離的劃定,對自我情感的審查,何嘗不是一種成人世界的遺憾,到了故事最後,我們也不知道波魯克有沒有在白天拜訪那座花園,但是故事至此已經足以。
後來已是承平時代,他與她,她與他們,終將在自己的故事終迎來結局,而我只是坐在椅子上,聽著加藤登紀子演唱的片尾曲《偶爾也說說昔日吧》,像這頭豬說聲再見。
期待下一次再見。
十年,二十年,直至意識消散,你也是我記憶中最亮眼的一頭豬!
說完《紅豬》,來說說《星際效應》。
昨天買到DVD後本來要先看,但是如先前所說,我找不到錨點,整個人快散架了,根本提不起勁。
萬幸《紅豬》給了我拼湊自我的勇氣,於是便打鐵趁熱,把從來只聽聞沒看過的《星際效應》看了。
很久沒看過這麼冷的電影了,這裡的冷不僅是色調,還有就是導演說故事的方式,《星際效應》鮮少沒有劇烈情感衝突的戲份,更多的是讓觀眾跟著庫柏的腳步,用極為寫實的方式走進這一場末日,踏上星際之旅。
我很喜歡庫柏好不容易從第一處生存點逃脫,回到飛船上看兒女訊息的橋段,這場戲我認為奠定了本片的基調。
所有的科學、科技、物理學......艱澀的名詞設定,終將是為故事服務,終究是為情感服務。
父輩與子女,新與舊,現在與未來,成為了他們口中的鬼。
鬼不是可怕,令人恐懼的存在,而是因為強烈的念想而存在的人,因為這份念想,帶領我們往未來的,不會是未知,而就是我們自身。
所以,當我看到近乎宇宙創世紀的那一幕,當我看到庫柏前往尋找布蘭德的一幕,舊時代已然迎向新的黎明,而新的時代,也自燈火中萌芽。
忽然覺得,《星際效應》也好,《紅豬》也好,不往前走,不往前飛,就只是一頭普通的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