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藍航線 淺間
淺間號(IJN Asama)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伊吹級重巡洋艦。為了節省設計時間,這些艦艇基本上是早期最上級巡洋艦的重複。該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建造,該艦在安置龍骨後不到一個月就被拆解,以便為航空母艦騰出滑道。
▪︎船艦特徵
排水量:12220噸(標準),14828噸(滿載) 長:200.6公尺(658英尺2吋) 寬:20.2公尺(66英尺3吋) 吃水:6.04公尺(19英尺10吋) 裝置功率:152000軸馬力(113000千瓦),8台水管鍋爐 推進系統:4軸,4×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組 航速:35節(65公里/小時;40英哩/小時) 續航力:6300海浬(11700公里;7200英里)以18節(33公里/小時;21英里/小時)航行 編制:876人 感測器系統:1 × 2型Mark 2型1型空中搜索雷達,1×93型水聽器系統 武器:5 × 2門20公分(8吋)火砲、4 × 2門12.7公分(5吋) 防空砲、4 × 2門2.5公分(1吋)防空砲、2 × 2挺13.2公厘93式機槍、4 × 4具 61 公分(24吋)魚雷發射管 防護:水線帶 30–140……公釐(1.2–5.5吋)、甲板 35–60 毫米(1.4–2.4英吋)、砲塔 25 公釐(1吋)、砲座 25–100 公釐(1.0–3.9吋)、指揮塔 100 毫米 飛機運載:3架 航空設施:2架飛機彈射器
|設計和描述
淺間號的設計較最上級在1930年代末升級後略有改進,主要改進在於將舊艦艇上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替換為四聯裝,艇員為54名軍官和822名水兵。 該艦全長200.6公尺(658英尺2吋),艦寬20.2公尺(66英尺3吋),吃水6.04公尺(19英尺10吋)。標準滿載排水量12220公噸,滿載排水量14828公噸。 船上裝有四台Kampon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組,總功率為152000軸馬力(113000千瓦),每台驅動一台3.9米(13英尺)長的螺旋槳。蒸汽由八台Kampon Ro Gō型三鼓水管鍋爐提供,壓力為22公斤/平方公分(2157千帕;313磅/平方英吋),這些軍艦的設計速度為35節(65公里/小時;40英哩/小時)。船上載有2163噸(2129長噸)燃油,預計續航里程為6300海浬(11700公里;7200英里),航速為18節(33公里/小時;21英里/小時)。電力由三台300千瓦(400馬力)渦輪發電機和兩台200千瓦(270馬力)柴油發電機提供。
碧藍航線 淺間
|武器
淺間號的主要武器計畫是十門50倍徑 200 公分第三年式二號砲,安裝在雙聯裝砲塔中,上層建築前三座,後兩座,從艦艏到艦艉依序為一至五號。前兩座砲塔位於同一水平,但第三座砲塔可以超射。火砲可俯角至-5°,最大仰角為55°。它們發射125.85公斤(277.5磅)的彈,砲口初速為840公尺/秒(2800英尺/秒)。它們在45°仰角下的最大射程為29400碼(26900公尺),每門火砲攜帶128發砲彈。副砲為八門雙聯裝40倍徑 12.7 公分89型防空砲,這些炮使用23.45公斤(51.7磅)砲彈,射速為每分鐘 8 至 14 發,砲口初速為700-725公尺/秒(2300-2380英尺/秒);在 45° 角時,最大射程為14800公尺(30800 英尺)。這些艦隻還計劃配備四門雙聯裝 25 毫米96式輕型防空砲,與煙囪並排。它們發射.25公斤(0.55磅)的砲彈;在 50° 仰角時,最大射程7500米(8202碼),有效射高5500米(18000米)。由於需要頻繁更換15發彈匣,最大有效射速僅為每分鐘110至120發。艦橋上原本計劃安裝兩挺雙聯 13.2 毫米九三式機槍,每挺備彈2000發。 淺間號計畫配備四具可旋轉四聯裝61公分(24吋)九二式魚雷發射管,每舷兩側各兩具。該艦攜帶24枚九三式魚雷,其中16枚內置,8枚備用。每具魚雷發射管都安裝了快速裝填裝置,在理想條件下,備用魚雷可在3至5分鐘內裝填完畢。九三式魚雷以壓縮氧氣為燃料,在戰後文獻中被廣泛稱為「長矛」,有三種射程/速度設定。其射程在航速48節(89公里/小時;55英里/小時)時可達20000公尺(22000碼),在航速40節(74公里/小時;46英里/小時)時可達32000公尺(35000碼)。
|火控、感測器和飛機
兩套九四式火控指揮儀,一套位於艦橋頂部,另一套位於煙囪後方,將用於控制主砲。它們使用從三台8公尺(26英尺3英吋)重合測距儀接收的射程資料。其中兩台將安裝在3號和4號砲塔上,主測距儀則安裝在艦橋上方。一對九四式高角度指揮儀,分別位於艦橋兩側,將用於控制八九式火砲。每套指揮儀都配備了一台4.5公尺(14英尺9吋)的測距儀。25毫米火砲將由安裝在艦橋上的兩套九五式指揮儀控制。 早期預警將由安裝在前桅頂部的二式 Mark 2-1 型空中搜索雷達提供。艦首將安裝九三式被動水聽器系統。這些艦隻設計用於在煙囪和主桅之間的平台上搭載三架飛機,這些飛機包括一架三座零式水上偵察機和兩架雙座零式小型水上機。它們將由一對吳二式飛機彈射器發射,分別位於飛機平台的兩側。這些艦隻將攜帶總共 122 枚彈射器用的火藥以及四枚250公斤(550磅)的飛機炸彈。

碧藍航線 淺間 時裝
|防護
該艦的裝甲方案與最上級巡洋艦相比僅略有修改,她們的水線裝甲帶一直延伸到雙底,從船頭延伸到前後砲塔下方的後彈藥庫,頂部與垂直方向向內傾斜 20°,以提高其對水平炮火的抵抗力。在機械艙上方,裝甲頂部厚 100 毫米(3.9英吋),底部逐漸變薄至 30 毫米(1.2英吋)。前後機械艙的外端由 105 毫米(4.1英吋)的橫向艙壁保護。在彈藥庫兩側,裝甲帶厚 140 毫米(5.5英吋),底部逐漸變薄至 30 毫米。彈藥庫受到 95 至 140 毫米(3.7至5.5英吋)厚的前後橫向艙壁保護。操舵裝置和舵艙的側面由 100 毫米(3.9英吋)厚的鋼板組成,兩端則有 50 毫米(2.0英吋)厚的裝甲保護。 操舵裝置和舵上方的甲板厚30毫米(1.2吋)。裝甲甲板厚度為35至40毫米(1.4至1.6英吋),在斜坡上為60毫米(2.4英吋)。司令塔側面厚100毫米,頂部厚50毫米(2.0吋)。主砲塔所有側面和頂部裝甲厚25毫米(1.0英吋)。砲座裝甲厚度在25至100毫米(1.0至3.9英吋)之間。副砲彈藥提昇機的裝甲厚度為75至100毫米(3.0至3.9吋)。煙囪上升管的裝甲厚度為70至95毫米(2.8至3.7英吋)。該艦沒有單獨的防魚雷艙壁,因為該功能是由裝甲帶的下部延伸部分承擔的。
|未服役拆除
淺間號在安放龍骨後不到一個月就被下令拆解,以便為1942年10月1日安放龍骨的航空母艦天城號騰出滑道。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