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接下來的節奏安排,關於《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這本書籍的出版計畫,未來有兩個重要的截止點:九月底與十月底。
首先,九月底之前要把電子版的部分完全完成。接著,十月底要完成中文版實體書的相關程序,同時也要推出預售方案,並於十月底前完成收款。之後,預計在十一月正式印刷。
這樣的安排其實也蠻理想的。原本的想法是十月就開始印刷,但經過整理後,考量到熟悉度與廠商的協調問題,選擇穩健一些的步調反而更好。若是十一月開始印刷,應該會是相對不錯的時機。接下來的重點,主要會放在排版修訂以及封面細節的調整與校正,確保內容與設計更完善。
事實上,這本書還有非常多的事項與細節需要處理,因此我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這上面。近期在人際聯繫上自然減少了許多,因為一有空檔,我就會打開電腦或手機的 APP,專注在內容排版與細節調整上。
同時,內容也需要補充與增修。原本的篇幅目標是 300 頁,但我現在考慮將目標提高到 320 頁,這代表需要再補充不少內容,包括加入更多自己的故事。哪些故事適合放入書中?哪些內容能真正影響他人、帶來價值?這些都需要深思。例如,我會思考:這本書希望誰來閱讀?是我在乎的人、家人嗎?他們是否能從中獲得啟發,並覺得感動?
也因為這樣的過程,我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僅在內容上要持續優化,也在思考如何善用 AI 工具,讓文字更有品質。同時,還要處理圖片與插圖的問題。即使是 AI 生成的圖片,也要符合相關規範,避免涉及肖像權或版權風險。舉例來說,如果使用包含他人照片的圖片,就必須取得對方的肖像權同意。
因此,在製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光是出版一本書,就需要經歷大量的學習、確認與細節處理。
目前的重點,是把焦點拉回來在 9 月底前完成電子版。今天是 9 月 11 日,代表還剩下 19 天,必須把這個 project 定案並完成。
在這段時間內,需要釐清與執行的事項如下:
申請電子版的 ISBN 與 CIP
- 儘快確認申請流程與所需文件。
- 可能需要直接致電相關部門,確保細節清楚無誤。
釐清電子版通路
- 已知平台:博客來、Google Play Books。
- 其他可選平台:讀墨、HyRead、Apple Books、Amazon Kindle(KDP)。
- 需要確認各平台的上架流程、抽成比例與規範。
完成電子版內容定案
- 文字內容最終確認。
- 排版格式調整(EPUB、PDF 等電子書格式需求)。
申請與上架流程
- 內容定案後立即申請 ISBN、CIP。
- 依各通路規範完成上架。
預先研究銷售與推廣
- 電子書讀者相對少,但能快速曝光與上架,應及早熟悉操作流程。
- 可以先規劃宣傳與銷售方案,例如與實體書預售活動互相呼應。
國家圖書館登錄
- 確認電子書是否需要與實體書一樣送交國家圖書館存檔。
- 研究相關申報方式與要求。
在處理各個電子書平台時,金流串接也是需要釐清的重要一環。要確認平台如何把款項轉入我的數位帳戶,並了解需要怎麼設定,以及是否需要額外的申請。同時,也必須考量稅務與稅金的問題,避免後續產生爭議。
其實,光是這一系列的流程,就已經有許多細節需要逐步釐清。不過,根據我過去的經驗與學習,我的理解是:不需要一次把所有問題都解決,而是「知道什麼,就先推進到哪裡」,一步一步往前走。
這個過程就像《秘密》吸引力法則中提到的比喻:開車時,大燈只要能照亮前方一兩百公尺的距離,就足以讓車子一路往前開。我對這個 project 也是同樣的理解——只要把9 月底前完成電子版這個目標牢牢抓住,就能確保任務推進。
除了內容的最終確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參考資料與引用內容。這部分必須確認:
- 是否有引用到他人的語錄或教學步驟?
- 是否正確標註來源與署名?
- 是否符合著作權與相關法規?
這些都需要謹慎處理,避免後續產生爭議或風險。
因此,從金流、稅務、引用到著作權確認,再到參考頁的整理,整個出版流程其實是一個龐大的 project。完成一本自己的作品,並能順利上架到各大平台,本身就是一個完整而重大的挑戰。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就是一步一步前進,持續推動專案直到完成。
我目前想到要研究的其中一個案例,就是歐普拉的故事。這會成為我後續要 study 的一部分。因為我希望書裡的內容能夠具有啟發性,能夠帶給讀者希望與信心,甚至幫助他們走出自己過去的經歷。而歐普拉的人生故事,正好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像 Steve Jobs 的一句話也深深打動我。他曾說過:「如果你想要讓每個人都快樂,那請不要成為領導者,去賣冰淇淋吧。」
我覺得這句話非常有趣,也蘊含深刻的人生體悟。
其實,這些故事與語錄,都和我自己的人生體驗產生了呼應。在不同的時期,我曾經認為某些做法是對的,但隨著時間推進,又發現需要調整,否則可能會帶來不小的代價。
例如,前幾天我才和侄女聊天,聊到一部電影——《投名狀》。這樣的交流也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從故事、電影或語錄中得到的啟發,會隨著自身經歷而產生不同的解讀與反思。
我記得第一次看完電影 《投名狀》 的時候,內心其實相當震撼。不管是裡面展現的兄弟情誼,還是充滿張力的戰爭場景,甚至還包含許多與人性、政治、軍事相關的議題,都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當時剛看完電影,我的直覺是:「大哥是對的。」但隔了一段時間後,隨著自己經歷更多、思考更多,我卻轉而覺得:「大哥其實是王八蛋。」這正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
經過成熟、歷練與成長之後,我逐漸明白:素材與故事的價值,在於它能啟發與幫助別人。透過這些故事,我希望能帶給讀者更多的希望與正向能量。
同時,我也會將自己的人生體悟、發現與經歷,整合成有價值的內容,並以不同的形式來傳遞:
- 文字創作(例如書籍)
- Podcast
- 短影片(Short Video)
這些方式,都是我想持續嘗試並延伸影響力的管道。
其實像 Gary Vaynerchuk(加里維納查克)分享的理念,我一直覺得非常酷,也很有啟發性。因為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怎麼樣把自己的一些作品、內容,慢慢發展成一種商業模式,甚至進一步實現變現。這絕對是值得長期關注的議題。
但同時我也發現,當我花很多時間在內容創作或寫作的時候,往往會減少與人互動的時間。而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溫度的。
例如,怎麼帶給你身邊的人開心、安心和信心?怎麼讓媽媽感受到快樂?怎麼讓伴侶覺得幸福?怎麼給予家人、同事或事業夥伴安心感、信心以及目標感?這些其實都是很有意思的議題。
而當你能更快地成長、更快地進步,並且帶來更多價值的時候,這些影響力會慢慢累積。價值和影響力越大,財富自然就會隨之而來。
這就是我最近的一些觀察與想法。OK,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我們下一篇內容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