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關稅推高物價,8月CPI年增2.9%、核心月增0.4%。咖啡、手錶、香蕉、電視與玩具領漲;運動服飾遭降評,瑞士錶在美調漲。 自4月起美國大幅加徵進口關稅,影響沿供應鏈逐步顯現。8月CPI與核心通膨加速,平均關稅創1935年以來新高,家庭支出壓力上升,FED距離2%目標更遠。 **關稅如何推升通膨,哪些品項最明顯** 從4月關稅上路至8月,美國物價走高最明顯的是進口依賴度高、且難以短期替代的品項。官方數據顯示,8月CPI年增2.9%,高於6、7月的2.7%;核心CPI月增0.4%,為今年以來最大單月增幅,年增3.1%。細項中,咖啡4月至8月大漲9.8%(僅8月就+3.6%);香蕉罕見上漲4.9%;珠寶與手錶8月單月飆升5.5%;電視8月上漲2.5%、自4月以來累計+3.1%,打破長年降價趨勢;玩具4月至8月漲2.5%。聯準銀行研究指出,關稅對價格有「顯著影響」,目前美國平均關稅率達17.4%,為1935年以來最高,估計2025年美國家庭將多支出約2,300美元。 **核心通膨走高,FED決策風險** 核心通膨的加速對FED是壓力。雖然關稅屬供給面衝擊,但只要企業能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物價黏性就會升高,使通膨遠離FED 2%目標。8月核心CPI月增0.4%創今年最大,顯示漲價正「擴散」。在此情況下,FED更可能維持利率高檔更久,甚至延後降息時點,以免通膨再起。對美股來說,這代表估值壓力(折現率偏高),且消費動能放緩風險上升。投資人需留意後續CPI與企業法說中的「價格轉嫁」與「毛利」指引,因為這將直接牽動市場對降息時間表的預期。 **進口依賴度高,哪些公司受壓** 關稅對進口占比高、品牌定價權有限、且以北美批發通路為主的公司傷害較大。券商Rothschild將Under Armour(UAA)由買進下調至中立、目標價自7美元降至6美元,理由包含:對北美、市場批發與成衣的高曝險,使其對關稅與需求轉弱更敏感。該行預期本財年(至2026年3月)獲利將受關稅壓縮,實質改善恐要到2028會計年度才明顯。相較大型、布局更平衡的同業,UAA以2026年銷售的0.5倍本益比估值偏低、反映市場保留態度。此外,競品如On(ONON)、Deckers Outdoor(DECK)旗下Hoka、Lululemon(LULU)等仍具成長與議價力,對中階品牌形成擠壓。 **電子與玩具漲價,對零售商影響** 電視與玩具多年來靠成本下降與規模效應壓低售價,如今因關稅與進口成本上升而逆轉。電視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來自墨西哥的機種可能面臨最高25%關稅,中國最高30%,越南約20%;8月電視價格月增2.5%、自4月以來+3.1%。玩具約70%自中國進口,許多品項關稅可達30%。對零售商而言,兩條路:一是漲價、守毛利但冒著銷量下滑的風險;二是不完全轉嫁、以促銷撐量但毛利受損。具規模與供應鏈優勢的零售商如Walmart(WMT)、Costco(COST)、Target(TGT)或許更能與供應商談判、分攤成本;專業零售如Best Buy(BBY)在電視類別的利差壓力可能較大。 **區域與匯率波動,亞洲風險如何** 關稅效應不只體現在美國物價,也牽動外匯與貿易談判。印度央行近期加強在離岸美元/盧比NDF市場的操作,支撐盧比匯價;盧比曾貶至88.4550歷史新低,主因是進口商因關稅風險加大避險、而出口商延後拋匯。南韓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則卡在3500億美元投資基金及外匯條件,首爾擔心外匯儲備與本幣波動風險。這些動態意謂著,亞幣波動可能加大在美上市的亞洲供應鏈企業與美企亞洲營收的匯損風險,也提高跨境採購與定價的不確定性。 Josh 評論: 從產業與市場角度看,關稅正把商品通膨重新點燃,特別是高進口依賴與非必需性消費品。若價格轉嫁延續,FED「高利率更久」的機率上升,美股評價面受抑,消費相關與進口權重高的族群波動加劇。接下來影響股價的關鍵在於:後續CPI與PCE物價走勢、企業毛利的價格轉嫁能力、關稅清單是否擴大或延長,以及美元走勢對進口成本的二次影響。 受壓族群包括:運動成衣與中價位品牌Under Armour(UAA)、Nike(NKE),以及以進口為主的玩具與消費電子供應鏈Hasbro(HAS)、Mattel(MAT)、Best Buy(BBY)。可相對受惠的,則是具規模經濟與議價力、能壓低採購與穩定毛利的零售巨頭Walmart(WMT)、Costco(COST),以及仍具品牌力與定價權的成長品牌On(ONON)、Deckers Outdoor(DECK)。瑞士錶受關稅衝擊,Swatch Group(SWGAY)在美調價5%至15%顯示品牌可部分轉嫁,但高價奢侈品的量能與通路組合將左右獲利韌性。關注Lululemon(LULU)等高毛利品牌在旺季的提價與庫存策略。
關稅推升進口品價格,通膨黏性上升,FED偏鷹風險增。品牌定價力與規模談判力,將決定誰能守住毛利與市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