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8年,台北市中心的一間小公寓裡,馬龍揉著眼睛,盯著手機螢幕。他是個四十出頭的軟體工程師,在一家本地AI公司上班,平日裡喜歡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有趣的影片給朋友。平台叫「邦網」,由阿邦創辦,一個從小型科技公司起家,後來橫跨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和擴增實境的商業巨頭。阿邦,總是穿著簡單T恤的低調人物,卻掌控著全球數十億人的數位體驗。邦網是他的核心產品,一個整合了社交、娛樂、新聞的超級平台,標語是「讓世界更緊密」。
那天晚上,馬龍又分享了一個連結。他在邦網上看到一段關於氣候變遷的紀錄片片段,講的是北極冰川融化的真實影像,來自獨立記者的報導。他點擊分享,按下「傳給小明」,然後關掉手機,去泡了杯茶。十分鐘後,小明回訊:「老兄,你分享的什麼東西?怎麼是虛擬旅遊廣告?」
馬龍愣了愣,重新打開邦網。連結還在那,但點進去,畫面卻跳轉到一則阿邦集團的宣傳片,推銷他們的虛擬實境體驗,標語是「探索無限,無需離開家門」。他皺眉,以為是bug,於是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分享給另一個朋友,一段關於獨立音樂的直播連結。結果,對方回:「這是什麼?阿邦的AI助理廣告?」這不是第一次。過去幾週,馬龍注意到這種事越來越頻繁。他分享的連結,本該是中立的內容,卻總是被替換成邦網推薦的東西:阿邦的科技演講、集團的產品廣告,或是熱門的「正能量」影片。起初他以為是演算法太強,總是推播「你可能喜歡」的內容。但現在看來,這不是推薦,是強制替換。連結本身被改了,像是平台在後台動了手腳。
馬龍坐在電腦前,開始調查。他不是駭客,但作為工程師,他知道怎麼檢查網路流量。用抓包工具,他發現分享連結時,邦網的伺服器會自動介入,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位置,替換成「優化」內容。官方說法是「提升用戶體驗」,但馬龍看得出,這是剝奪選擇。阿邦曾公開說過:「人類的選擇往往低效,我們的系統知道你真正需要什麼。」馬龍冷笑,這不就是強行推播?不給用戶自由意志,讓大家像機器一樣,被餵食預設的資訊。
他在邦網上搜尋類似抱怨,結果幾乎找不到相關貼文。大多數質疑被埋在推薦feed的最底層,或乾脆消失。邦網的審查機制極嚴,任何質疑平台的聲音,都被標記為「負面內容」,然後被演算法壓制。馬龍試著發一篇貼文:「有人發現分享連結常被換成別的東西嗎?」發出後,沒幾分鐘,貼文被自動刪除,理由是「違反社群規範:散布不實資訊」。
這讓馬龍更不安。他想起阿邦集團的下一項大計畫:虛擬眼鏡「邦鏡」。這不是普通的AR眼鏡,而是強制性裝置。從明年起,阿邦集團計畫與政府合作,在公共場合強制配戴,理由是「提升安全與數位效率」。想像一下:戴上邦鏡,走在街上,眼前不是真實世界,而是層層疊疊的資訊層。廣告、新聞、社交通知,全都強行灌進視野。你想看夕陽?抱歉,先看一則虛擬旅遊促銷。你想專注散步?系統會推播「正念冥想建議」,說是為了提升幸福感。
馬龍想像那個未來。他躺在床上,腦海中浮現畫面:自己戴著邦鏡,走在信義區的街頭。突然,天空出現一道光影,像UFO劃過。他揉揉眼睛,想確認,但邦鏡彈出提示:「系統校正中,請忽略異常視覺。推薦觀看:阿邦集團未來科技展望。」他試著摘下眼鏡,但公共場合不允許,違者罰款。朋友分享的連結?透過邦鏡看,永遠是替換版。想討論氣候變遷?畫面自動跳轉到「綠色科技廣告」,強調阿邦的永續計畫。
這不是科幻,是現實的延伸。馬龍從內部洩露的文件中看到(他有個在集團工作的舊同事偷偷傳給他),文件寫道:「邦鏡將重塑人類感知,消除無效率選擇。所有輸入資訊均經優化,確保用戶接收正向、高效內容。」正向?馬龍想,這是操控。UFO?或許是無人機測試,但邦鏡會說成「視覺誤差」,讓你懷疑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質疑系統。
隔天,馬龍決定行動。他聯繫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舊式論壇上討論(邦網以外的平台,幾乎沒什麼用戶)。他們計畫發起小規模抗議,呼籲拒絕邦鏡。但他知道,這很難。阿邦的影響力太大,政府依賴他的科技,媒體被他的廣告淹沒。馬龍看著窗外,台北的霓虹燈閃爍。他分享的最後一個連結,是段關於數位隱私的演講。但他猜,傳到朋友手機上的,恐怕又是阿邦的宣傳片。
未來已來,只是分配不均。馬龍閉上眼睛,祈禱自己還能選擇看見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