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omites 壯麗山湖面紗下的悲悵歷史
2025-09-27
2025年8月底在義大利旅行,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壯麗山區,以其壯觀的鋸齒狀山峰與獨特的石灰岩地貌聞名,現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不過,這個地區不只是自然美景的代表,也承受著複雜的歷史背景。

青翠欲滴的高山湖泊

休斯高原健行

在地嚮導Marco
中午在高原山屋午餐時,特別邀請Marco同桌共餐,並詳細詢問當地歷史,才得知多洛米蒂的悲悵情緒!

與Marco共餐,聆聽沈重的歷史
一、歷史背景與奧地利統治時期
多洛米蒂山區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地理上橫跨現今的義大利三個大區:特倫蒂諾-上阿迪傑(Trentino-Alto Adige)、威尼托(Veneto)與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Friuli-Venezia Giulia)。
在哈布斯堡王朝時期:
從14世紀開始,這片地區逐漸納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範圍,包括南蒂羅爾(South Tyrol / Südtirol / Alto Adige)和特倫蒂諾(Trentino),屬於奧地利帝國(後來的奧匈帝國)的蒂羅爾郡(County of Tyrol)。這段期間,當地居民主要說德語(特別是在南蒂羅爾),也有部分使用拉迪諾語(Ladin,一種拉丁語系方言),文化上與奧地利及德語世界更為接近。

秀麗的高原
二、從奧地利變成義大利:一戰後的轉變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 義大利在一戰初期中立,後來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陣營,並與英法簽訂《倫敦條約》(Treaty of London),
獲得承諾戰勝後將取得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
,包括南蒂羅爾與特倫蒂諾。 - 這場戰爭在多洛米蒂地區爆發激烈的山地戰爭(特別是在冰川與山峰上,稱為「白色戰爭」White War),條件極端,雙方士兵忍受高海拔、寒冷和雪崩的威脅。
- 戰後變局:
- 1919年,奧匈帝國解體,簽訂《聖日耳曼條約》(Treaty of Saint-Germain-en-Laye),南蒂羅爾與特倫蒂諾正式劃歸義大利。
- 這標誌著Dolomites地區由奧地利轉為義大利管轄。
三、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 義大利化政策(1920s–1940s):
-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推動「義大利化」(Italianization)政策,試圖削弱德語與拉迪諾語的使用。
- 措施包括禁止使用德語教育、改名地名、限制出版德語報紙,並強制移民義大利人進入該地。
(聽起來很熟悉嗎?)
- 引發當地居民強烈不滿與文化認同危機。
- 南蒂羅爾協議與自治(戰後至今):
- 二戰後,奧地利政府與義大利重新談判南蒂羅爾問題。
- 1946年,簽訂《德加斯佩里-格魯伯協議》(De Gasperi–Gruber Agreement),保障德語與拉丁語居民的權利。
- 經過多年談判與衝突,義大利在1972年通過第二次自治協議,給予南蒂羅爾及特倫蒂諾高度自治地位。
- 今日的南蒂羅爾省政府擁有教育、文化、經濟、交通等廣泛權限,並可使用德語作為官方語言。

壯闊的山景
四、今日的Dolomites:文化融合與觀光重鎮
- 語言與文化:
- Dolomites地區語言多樣,包括義大利語、德語與拉丁語。
- 地名、交通標誌等皆為雙語或三語並列。
- 居民對自身文化認同高度保留,德語社群對自治與保護語言文化有強烈意識。
- 經濟與觀光:
- 多洛米蒂山區今日為世界著名觀光地,冬季滑雪、夏季健行與攀岩吸引全球旅客。
- 聯合國於2009年將Dolomites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提升國際能見度。
- 地區經濟以觀光業、畜牧、傳統手工藝與高品質農產品為主。
總結

用餐時間不多,最後我也只能略述台灣自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明鄭時期、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戰結束後國共戰爭而分治,至今成為中美角力棋子的艱辛尷尬處境。
或許Marco心有戚戚焉,次日,我們在小鎮晚餐後,從餐廳走回旅館的途中,Macro騎著帥氣的機車翩然而至,原來他從對面騎車經過,看到我們就刻意轉回來跟我們打招呼。情義自在不言中!

次日在Selva di Val Gardena小鎮偶遇Marco,他刻意過來親切地打招呼
Dolomites 雖是風光明媚的美景勝地,亦徒生悵意,借用兩首歌曲舒懷:
Black And White
- Three Dog Night 《Seven Separate Fools》1972Ebony And Ivory
- Paul McCartney 《All The Best》 1982
Black And White - Three Dog Night 1972
🎤 歌手介紹:Three Dog Night
- 成立時間與地點:1967年於美國洛杉磯組成
- 成員(經典陣容):Chuck Negron、Danny Hutton、Cory Wells(三位主唱)
- 特色:
- 知名以三人主唱搭配搖滾與流行的融合曲風
- 樂團本身並不以創作歌曲為主,而是善於重新詮釋其他創作者的作品
- 1969–1975 年間在美國熱門排行榜擁有 21 首 Top 40 單曲,是當時商業成就極高的樂團之一
💿 歌曲資料:〈Black and White〉
- 發行年份:1972
- 收錄專輯:Seven Separate Fools
- 曲風:流行搖滾(Pop Rock)、福音風格(Gospel-pop)
- 原創背景:
- 原始版本創作於 1954 年,由 David I. Arkin(詞)與 Earl Robinson(曲)共同創作
- 原意是為了讚揚美國最高法院「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 宣判校園種族隔離違憲
- 此曲為一首民權運動背景下的種族平等之歌
🎶 歌詞與主題解析
🌈 主題核心:種族平等與團結
- 歌詞運用「黑與白」的對比象徵不同族群,傳遞「我們生而平等」的訊息
- 歌詞句式簡單、重複,適合集體合唱,具有教育性與社會訴求
- Three Dog Night 的版本編曲熱情明亮,加入兒童合唱團與歡樂氛圍,使原本的抗議歌轉為更具普及力的主流流行單曲
📃 精選歌詞與中文翻譯
🎵 The ink is black, the page is white
Together we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墨水是黑色,紙張是白色
我們一起學會讀與寫
🎵 The world is black, the world is white
It turns by day and then by night
世界有黑,也有白
白天黑夜交替轉動不息
🎵 A child is black, a child is white
The whole world looks upon the sight
有的孩子膚色是黑,有的孩子膚色是白
整個世界正注視著他們
🎧 音樂與演唱特色
- 節奏輕快,帶有福音(gospel)風格的集體合唱氛圍
- 大量使用和聲與兒童合唱,營造出純真與希望感
- 樂器編排簡潔但富有動感,具有 70 年代流行搖滾的典型律動
📈 成績與影響
- 美國
Billboard Hot 100
排行榜第1名(1972年9月) - 是 Three Dog Night 最知名的冠軍單曲之一
- 雖然是改編作品,卻讓更多人認識這首民權時代的經典
- 曾被多所學校與社會運動引用,作為教育與抗議歌曲
💭 總結
〈Black and White〉不只是 Three Dog Night 的熱門單曲,更是一首歷史性、教育性、社會意義兼具的歌曲。它以簡單的語言與旋律,道出一個跨越時代的重要訊息:種族平等是所有人共同的責任與希望。
- Black And White - Three Dog Night 《Seven Separate Fools》1972
Ebony And Ivory - Paul McCartney 《All The Best》 1982
🎤 歌曲名稱:Ebony and Ivory (烏木與象牙)
- 演唱者:
Paul McCartney
(披頭四成員) &Stevie Wonder
(靈魂音樂巨星) - 發行時間:1982 年 3 月
- 收錄專輯:Paul McCartney 的個人專輯《Tug of War》
- 曲風:柔和流行(Soft Pop)、節奏藍調(R&B)、成人抒情(Adult Contemporary)
- 製作人:George Martin(披頭四製作人)
🎶 歌曲主題與創作背景
🌈 主題:種族和諧與共融
- 歌名「Ebony and Ivory」意指鋼琴上的黑鍵與白鍵
- 歌詞透過黑白琴鍵共奏比喻不同膚色的人應該和平共處、相互依存
- 創作背景為1980年代美國與英國社會對種族問題的強烈關注,包括種族歧視、社會隔離、警暴與文化誤解
📃 精選歌詞與中文翻譯
🎵 Ebony and ivory live together in perfect harmony
Side by side on my piano keyboard, oh Lord, why don’t we?
黑與白的琴鍵在鋼琴上和諧共存
那為何我們人類不能如此呢?
🎵 We all know that people are the same wherever you go
There is good and bad in everyone
無論身在何處,我們其實都一樣
每個人心中都有善與惡
🎧 音樂與演唱特色
- 🎤 演唱結構:兩人輪流主唱,副歌齊唱,加強合作意涵
- 🎹 編曲風格:以鋼琴為主軸,融合靈魂樂與柔和搖滾節奏
- 🎶 情感氛圍:安靜、溫柔、富含希望感,傳遞誠懇訊息
- 👬 聲音對比:Paul 的英式柔嗓搭配 Stevie 的靈魂嗓音,形成溫暖交織的音樂對話
📈 成績與影響
Billboard Hot 100 冠軍
(1982年春季)- 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等多國奪冠
- 成為 McCartney 繼 Beatles 解散後最成功的單曲之一
- 也讓 Stevie Wonder 跨入主流流行榜單,進一步鞏固其跨界地位
🗣 社會影響與爭議
- 🎖 這首歌曾被學校與社會運動廣泛使用,象徵「跨越種族的希望之歌」
- 🙃 部分評論認為它「過於天真或理想化」,被諷為「簡化複雜種族議題的口號歌」
- 💬 無論如何,它在流行音樂史中為「社會議題走入主流」鋪出一條重要路徑
🎨 專輯與MV特色
- MV 拍攝方式:Paul 與 Stevie 分別在兩側演唱,象徵彼此差異卻能對話
- 服裝與設計:黑白配色貫穿全片
- 視覺意象:鋼琴鍵、陰影對比、雙人剪影,皆強化種族比喻
📝 總結評價
〈Ebony and Ivory〉是一首以簡單明喻打動人心的和平之歌。儘管它並未深入探討種族議題的複雜性,但它在1980年代以主流音樂的方式觸及了敏感社會議題,這在當時是一個勇敢而重要的文化動作。
- Ebony And Ivory - Paul McCartney 《All The Best》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