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觀察有感而發,關於搭乘市區公車(大陸稱“公交車”,港澳稱“巴士”,英語“bus”)的二三事。
實話說近兩三年才開始頻繁搭乘市區公車,早先對市區公車的印象只是單純認定為完善地鐵未抵達的地區交通網,這點雖然沒錯但是畢竟沒有親身體驗來得深刻。
公車的時刻表相對電車時刻表沒有那麼嚴格遵守,以我所在的區域來說,即使有延誤,大致也在4,5分鐘範圍內。習慣了電車時刻表幾乎分秒無誤的我通常會提前搭乘早一班公車以避免遭遇路上不可抗力的意外。如此一來更有閒情逸致觀察周遭環境。有段時間經常遇到一名明顯反應較慢的年輕乘客搭乘同一班車,特像動畫電影《Zootopia》(台灣譯“動物方城市”)的樹懶公務員。緩慢地上車掏出車票刷卡,再慢吞吞地找位置就坐,他上車的這段時間公車一直處於靠邊停車狀態,全車乘客包含司機沒人露出不耐煩神色,划手機的,看窗外風景的,各自做著自己的事。直到他坐好後,司機才會準備開車,繼續開往下一站。

樹懶公務員/Zootopia Official US Sloth Trailer
再有一個類似例子,最靠近下車車門附近多半會設置可折疊式座椅,有時上車發現座椅已呈現折疊狀態因而空出一小塊空間。早先從未注意過這一空間的用途,直到有次停靠站牌,司機居然匆忙下車,不久後推上來一位坐著輪椅的乘客才明白這塊空間的用意。
話說在東京,身心障礙者單獨出行的情況並不算特別罕見,除了上述例子外,視覺障礙者手持導盲杖沿著路上導盲磚一人進出地鐵站的情況偶爾也能遇見。
下雨天搭乘公車又別有一番風情,悠閒地觀賞窗外雨中風景是搭地鐵無法享受的待遇。不過如果不巧遇到公車爆滿,自己又被擠在中間,那麼此時就非常期待司機幫忙廣播。通常人群會大量擠在上車入口處或是下車出口處,車尾附近相對會有多餘空間。司機能透過反射鏡等方式看到全車的狀況,多數情況下會廣播請乘客盡量往車尾方向移動,多少能緩解車頭爆滿擠得不舒服的現象。
另外下雨天帶傘上車的乘客幾乎都會自覺將自己的濕漉漉雨傘收捲妥善,“盡可能”不讓其他乘客感到不舒服。
有時回憶起自己年輕時騎乘小綿羊(scooter)冒雨奔波在上下班路上,即便穿著雨衣戴著安全帽,雨水仍會循著空隙流竄進身體,濕黏的不舒適感覺的同時又要加倍小心行車安全。不禁暗暗慶幸起現在的小小幸福。

台灣雨中機車/中時新聞網
最後提倡一點,搭乘日本的公車千萬不要在行駛中任意走動,儘管放寬心等車停穩後再進行各種動作,不管是下車,上車充值找零,詢問司機等等,絕大部分乘客都會理解耐心等待。這點非常違反我在台灣搭公車的習慣!
下圖說明,市區公車正在進行測試,希望乘客在車內的紅燈亮起時不要走動並抓好扶手等。綠燈亮起時再緩步移動。

公車內的說明告示
2025/09/28 posted.
原文連結[日本幕後觀察]